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的主要骨干工程。入海水道行洪前,排涝达到了高低水、清污水分开的设计要求,但行洪时,因洪水未漫滩,造成南、北泓水头差相差较大。致使部分隔堤损坏,甚至影响调度闸的安全。因而有必要进行南北泓水位调节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2.
《江苏水利》2006,(3):49-49
淮河入海水道末级控制性建筑物海口枢纽工程,具有挡潮、减淤、泄洪、排涝、连接交通的功能。海口枢纽为Ⅱ等工程,枢纽由新建的海口泄洪闸和黄海公路桥组成。海口泄洪闸为2级建筑物,包括海口北闸和海口南闸,海口北闸11孔,海口南闸5孔,单孔净宽均为10m。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海口  相似文献   

3.
1 工程概况 渠北闸是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淮安枢纽工程的一部份,位于淮安市楚州区城南、运东闸下游600m总渠北堤(即入海水道南堤)上,建成于1960年6月。渠北闸是一座平底板带胸墙的开敞式排涝闸,共5孔,每孔净宽3.0m,闸室总宽21m,顺水流长度为15m,各孔间采用钢筋混凝土闸墩分隔,墩宽1.2m。闸上公路桥桥面高程同近期入海水道南堤堤顶高程13.38m,工作桥桥面高程为14.0m,  相似文献   

4.
海口枢纽工程是淮河入海水道末级控制性建筑物,该枢纽具有挡潮、减淤、泄洪、排涝、连接交通的功能。海口枢纽为Ⅱ等工程,枢纽由新建的海口泄洪闸和黄海公路桥组成。海口泄洪闸为2级建筑物,包括海口北闸和海口南闸,海口北闸11孔,海口南闸5孔,单孔净宽均为10m。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海口枢纽行洪流量2270m3/s。工程位于淮河入海水道入海口处,地处黄海前沿,混凝土结构物会受到海水和盐雾的严重侵蚀,特别是在大气区和浪溅区混凝土结构受侵蚀程度将更为严重。盐城市水利建筑工程处根据海口闸环境类别,对水工混凝土进行了防腐蚀的试验研究,通过采…  相似文献   

5.
周成洋  杨俊敬  王煦 《江苏水利》2005,(7):12-12,14
1工程概况 二河闸位于江苏省洪泽县高良涧镇东北约7km处.是淮河下游洪水分泄入新沂河的关键性工程.亦是淮水北调的进水闸.并兼有分沂入淮的任务。入海水道建成后,它将作为淮河下游洪水入海的口门。因此,二河闸是一个具有防洪、排涝、灌溉、调水等综合效益的大Ⅰ型建筑物。  相似文献   

6.
邵善忠 《治淮》1998,(10):9-10
淮河入海水道西起洪泽湖畔的二河闸,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向东至扁担河口附近入海,全长163.5公里。它作为进一步治理淮河的骨干工程,对增加洪泽湖的泄洪能力,提高洪泽湖及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起着重要作用。入海水道近期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远景提高到三百年一遇,并结合渠北地区排涝,将该地区的排涝标准由现状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 入海水道采用河道行洪方式,以苏北灌溉总渠北堤作为入海水道南堤,利用开挖深槽土方新筑北堤,工程占地宽750米。为使渠北涝水能高低分排,清污分排,近期入海水道内开挖南北两泓,利用南泓排渠北高片涝水和淮阴地区污水,利用北泓排低片涝水。设计排涝流量  相似文献   

7.
1工程概况清安河排涝泵站位于楚州区境内淮河入海水道北堤外侧,在清安河穿堤涵洞(入海水道北堤)东侧约50m处,与清安河穿堤涵洞共同承担清安河排涝任务。当入海水道不行洪时,清安河通过穿堤涵洞进行自排;当入海水道行洪、穿堤涵洞封闭时,由清安河排涝泵站承担抽排任务。  相似文献   

8.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洪泽湖洪水出路、保证洪泽湖大堤安全的一项战略性骨干工程。淮安枢纽工程是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主要作用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的交叉,维系京杭运河水路航运,同时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及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和连接淮扬公路交通。工程复杂,加上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确定了工程难度大,工程效果要求高,从而增大了工程设计的技术含量。本文着重介绍了该工程设计中的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9.
分析浙江省入海河口建闸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口建闸具有防洪御潮、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改善闸内河道通航条件、改善城市水环境景观等正效益,但同时也会带来河口地区河床泥沙淤积、区域排涝能力降低、水质下降、水生态平衡破坏和渔业资源衰退等负效益。建议从减轻入海河口建闸不利影响的角度对不同闸址方案、工程布置以及调度运行方式进行比选,力求入海河口建闸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损失达到最大程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淮河入海水道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盐城市境内,经过清浦、楚州、阜宁、滨海4县(区)。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紧靠其北侧,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3.5km。工程分两期实施。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建成后,洪泽湖及淮河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由目前的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将苏北灌溉总渠渠北地区1700多km2的排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为淮河下游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简介  相似文献   

11.
董开友 《治淮》2000,(12):15
淮安枢纽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南郊,京杭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北侧,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近期工程包括:入海水道穿越京杭运河立交地涵、古盐河与清安河穿堤涵洞、淮扬上堤路及渠北闸加固等建筑物组成。其作用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的交叉,维持京杭运河航运现状,同时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及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和连接淮扬公路交通。 淮委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12.
戴清华  夏军  杨敏 《江苏水利》2004,(1):16-17,19
1 工程概况。淮河入海水道渠北片原属里下河地区水系。苏北灌溉总渠形成以后。截断了原排入里下河湖荡的涝水出路.后经多年治理,排涝条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着地势低洼、排水出路不足、排涝标准偏低等问题: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的实施,将妇女河入排水渠的口门切断.为解决妇女河涝水及滨海县城区污水的外排出路.兴建  相似文献   

13.
皖河闸具有防洪、排涝和引水等功能。为保证工程运行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科学调度和安全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皖河闸工程多年调度运用情况分析,阐述了工程调度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度运用对策与建议,希望能给一些大中型水闸管理单位在调度运用中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淮河入海水道在2003年大洪水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成后于2003年汛期首次启用,历时33 d,共分泄淮河洪水44亿m3。文中回顾了入海水道分洪的背景及过程,客观地分析了入海水道工程的启用对有效降低洪泽湖水位、减轻入江水道、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防洪压力发挥的作用,可为今后入海水道工程的调度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妥善解决移民生产和生活问题,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必须与移民安置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使入海水道工程的建设促进和改善农田的灌溉、防洪、排涝、降渍条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广开就业门路;结合航运发展地区经济;同时,即要保障上游安全,也要兼顾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优越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6.
淮河人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洪泽湖洪水出路、保证洪泽湖大堤安全的一项战略性骨干工程。淮安枢纽工程是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主要作用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的交叉,维系京杭运河水路航运,同时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及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和连接淮扬公路交通。工程复杂,加上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确定了工程难度大。工程效果要求高,从而增大了工程设计的技术含量。本文着重介绍了该工程设计中的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7.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国家重点水利工程,西起淮安市洪泽湖二河闸,东至盐城市扁担港入海,全长163.5 km.入海水道在盐城市境内97km,占总长的59.3%.  相似文献   

18.
刘新标 《治淮》2009,(5):15-16
一、工程概况 淮河人海水道海口枢纽工程位于江苏省滨海县东北48km,是人海水道近期工程五大枢纽之一,也是淮河人海水道的末级枢纽,具有泄洪、排涝、挡潮、冲淤、连接南北交通的功能。本期工程设计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新建了海口南闸和海口北闸,总设计行洪流量2270m^3/s,南偏泓设计排涝流量214m^3/s,北偏泓设计排涝流量243m^3/s。其中海口北闸共11孔,  相似文献   

19.
1 工程概况 淮阜控制工程位于阜宁县芦蒲镇淮河入海水道的中游段,上距二河枢纽72 km,下距海口枢纽78 km.由调度闸、南泓漫水闸、北泓漫水闸、东沙港闸等4座水工建筑物组成.  相似文献   

20.
刘玉年  王世龙 《治淮》1994,(6):15-16
淮河入海水道规划是自洪泽湖东二河起,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东经淮安、涟水、阜宁,至滨海县入海,全长165公里。 入海水道工程酝酿已久。早在五十年代治淮初期,政务院作出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即确定开辟入海水道。1964年水电部规划局在《淮河流域治理初步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为保障洪泽湖大堤和里运河堤安全,必须扩大入江入海泄量;除继续完成分准入沂相机分泄淮河洪水经新沂河入海外,考虑在灌溉总渠以北,结合当地排涝开辟入海水道。在以后的历次治淮规划中均肯定了实施入海水道的作用。1991年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决定中,把入海水道工程作为洪泽湖及淮河下游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的骨干性工程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