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HDR技术在侧入式局域动态调光中的特殊要求,采用结构导光板搭配LED灯条进行聚光,以此提高背光对比度,实现液晶显示器的分区动态调光控制。首先,基于现有导光板出光面亮度分布,确定了导光板出光面微结构为锯齿形,然后利用光线追迹法对结构导光板进行仿真,分析了不同结构的导光板出光面微结构棱高、棱宽比和曲率对聚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光性与导光板出光面结构直接相关,光学胶折射率为1.49,棱高为20μm,棱宽比为0.47时,聚光性能最佳;根据仿真结果开发了实际背光产品,并对此产品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导光板相比,使用结构导光板后,背光聚光效果显著,对比度由6.01提升到127.15,满足动态调光聚光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液晶电视LED背光模组及区域调光控制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LCD产业成本的不断降低,液晶电视作为一种新型的显示设备已在逐步取代传统的CRT屏而成为市场的主流。作为液晶显示设备的主体器件,背光模组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液晶显示设备发展的重要指标而被各大厂商所重视,从技术发展趋势上来说,如何降低背光的功耗最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3.
节能及画质提升技术一直是彩电行业不断追求创新的领域,随着液晶电视的普及,区域调光技术成为集节能与画质提升于一身的最佳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4.
各个电视、液晶厂商都投入极大的物力、人力、财力加大研发力量去降低功耗,从技术发展趋势上来说,如何降低背光的功耗最受到关注。节能及画质提升技术一直是彩电行业不断追求创新的领域,随着液晶电视的普及,区域调光技术成为集节能与画质提升于一身的最佳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5.
6.
7.
8.
针对在超高亮环境下,液晶显示的功耗大、散热高、画面对比度低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FPGA的动态背光系统。基于vesa标准的分区亮度提取与分帧加权背光驱动数据处理,通过FPGA对背光灯板的驱动IC的控制,实现对每个微小型区域背光进行单独控制。实现了在高亮环境下,采用动态区域调光算法的背光灯板与传统全局背光灯板相比,相同功耗下对比度提高了35.8%,有效的提高了画面的显示质量;同时,在达到相同亮度的情况下,功耗降低了50%左右。有效地解决了因全局背光带来的功耗高、对比度低问题,实现了背光亮度可根据液晶画面灵活调整,达到了降低功耗同时提升画面的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背光模组关键件包括导光板、扩散膜、增光膜等,其技术实质是大型微细结构光学元件,即利用光学微细结构和散射微粒等实现对光能的重新分布,并达到特定的使用目的。背光模组关键件的设计与制造涉及光学、高分子材料、精密模具(含模具机床)和精密成型工艺与设备等多学科的交叉技术,我国虽然研究开发背光模组的单位较多,但由于受基础工业的限制,因此无法形成产业。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微细结构光学元件的研究开发和量产.以光学型投影显示器件为代表产品,所形成的技术体系具有自主性、完整性和基础性三大特点,足以支撑背光模组光学膜关键件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侧入式背光源视角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给液晶显示器亮度视角的设计提供依据,论文针对侧入式背光源的亮度视角进行了详细研究,考虑可能对其影响的3个因素,即灯源入光方式、导光板类型和光学膜层组配。首先,对2种不同入光方式,即短边入光和长边入光进行了研究;接着,对3种不同类型导光板,即油墨印刷、射出成型和热滚压导光板进行了研究;最后,对不同组配光学膜层进行了研究。测试数据显示在相同导光板和膜层组配的情况下,2种不同入光方式的二分之一亮度视角都为50°左右,但是短边入光方式在水平方向的亮度分布具有不对称性;在相同入光方式和膜层组配的情况下,不同类型导光板的二分之一亮度视角都为50°左右,且亮度分布很一致;在相同入光方式和导光板的情况下,不同膜层组配的二分之一亮度视角最小为27°,最大可达82°,数据变化较大。数据显示对亮度视角影响最大的因素为膜层组配,接着是入光方式,而导光板的类型对其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影响直下式LED背光TV色域的各种因素,研究了光学材料与液晶面板对白光色度坐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学材料、液晶面板对白光色坐标的平均偏差值分别为(-0.0285,0.0270)、(0.0139,0.0015);研究了光学材料、LED光源以及液晶面板对TV色域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厂家光学材料色域差距仅为0.2%;(2)不同液晶面板贴合相同的LED背光,色域相差22.8%;(3)从白光两波段LED到三波段LED再到RGB LED的背光,色域依次从75.3%、84.2%、104.5%。因此,要实现特定的色彩,需综合考虑每个部分对白光色度坐标的影响;另外,要获得高的色域范围,需选取与液晶面板相对应的LED光源。 相似文献
14.
时间串扰是指向式背光裸眼3D显示的关键技术痛点.为了消除时间串扰,提出一种基于精准时分直下背光的指向背光裸眼3D显示系统.该系统由液晶屏幕、菲涅尔透镜阵列、直下背光阵列以及线性扩散膜组成.其中,液晶屏幕的刷新率为120 Hz,顺时针旋转90°后长边竖直放置,自右往左刷新,横向分为3个区域.每个背光区域背后均安装有分别为左、右眼视区提供照明的两路背光模组.系统使用精准时分直下式背光,当屏幕某一区域完成刷新后,系统开启该区域左(或右)眼路背光模组,保持该区域的右(或左)眼路背光模组和其他区域的背光关闭.随着屏幕刷新,系统依次对屏幕其他区域执行同样的背光控制操作,实现屏幕刷新和背光的精确同步,有效地消除了时间串扰.实验证明,精准时分直下背光可以有效地将指向式背光裸眼3D显示系统的总串扰率从4.68%降低至3.38%,达到人眼的舒适阈值. 相似文献
15.
朱向冰崔海田钱立勇王元航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7,(9):201-205
为了提高夜视兼容的液晶显示器(LCD)显示屏的显示效果,在使用红绿蓝三色LED为背光源的基础上,增加了红外LED,将不同的LED搭配成在不同模式下使用的两套光源。根据10.4in(1in=2.54cm)背光源的亮度和均匀性的要求,将背光源当作朗伯发光体来计算亮度,以便于选择LED的类型,确定LED的数量和排列方式,合理选择光学膜片及设计背光模组的结构。由于红外LED的发光功率可调节,在夜视兼容模式下,不仅可以通过夜视仪看清LCD显示屏上的信息,而且用裸眼也可以轻易看清显示屏上的信息。通过TracePro软件进行仿真并分析,结果发现设计的背光模组同时满足了LCD显示屏的强光下可视和夜视兼容两项要求。 相似文献
16.
17.
TOSA中用到的pin背光探测器是监测与控制LD前光输出特性的敏感器件,其光功率(P)和光电流(I)应具有线性关系。测试发现,不同结构和尺寸的探测器的P-I特性可能有所不同。目前普遍使用的正面进光的pin平面型光探测器,常存在某种范围的P-I非线性。分析指出,这种非线性与器件内部结构、表面接触层情况、入射光密度、外加负偏压大小和负载电阻有关;并指出,当pin-PD中pi结位置合适、外加负偏压1.5 V以上,负载电阻1 kW,LD前光入射光功率8 mW以下,则pin背光探测器的P-I非线性可忽略。 相似文献
18.
19.
液晶光学相阵列相移单元的电压-相移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液晶光学相阵列是一种新型的光学相位调制器件,为分析器件中相移单元的电压-相移特性,建立了液晶相移单元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混合差分迭代算法。该算法根据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物理变化过程,在指向矢与电位的耦合迭代过程中,采用追赶法计算相移单元中的电位分布。根据该算法对相移单元中液晶指向矢的分布进行了仿真计算,进而对取向膜厚度、预倾角和液晶盒厚度对器件的电压-相移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电压处于阈值电压与饱和电压之间时,取向膜厚度对液晶的电压-相移特性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多路并联LED灯串均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容容抗平衡和电容安秒平衡的新型谐振式均流拓扑结构。详细介绍了该拓扑结构的具体均流原理,并对其进行建模分析,给出关键参数的计算公式;结合LED负载特殊的工作特性,设计了相应的闭环控制策略和PWM调光电路。通过MATLAB搭建电路模型并研制一款功率为38 W,每路工作电流为350 mA的四路输出实验样机,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拓扑具有很好的均流效果,可实现PWM精确调光,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