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立华  王磊  李胜 《河北水利》2023,(10):21-23+25
<正>河北省属于资源型缺水省份,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省内地表水资源短缺,社会经济的发展致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地下水超采严重,城市和工业挤占农业用水,农业水资源短缺,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白洋淀地处华北平原中部,承接上游河道的洪沥水,是所在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重要水量调节枢纽,  相似文献   

2.
城市在发展,人口在急剧增长,对水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城市缺水的日趋严重,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通过有效利用水资源,一方面可以减少城市地面径流,减轻城市雨水洪灾。另一方面减轻城市供水的压力。因此,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鞍山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本文分析了该市地下水水质现状并提出保护措施。为保护地下水资源,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饮水安全,改善和修复生态系统,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殷世芳 《中国水利》2002,(11):66-67
为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河南省进行了水环境监测站网及能力建设研究,通过实地查勘,结合省辖各流域实际情况和水功能区划成果,对全省地表水体首次分类设置了水资源质量站,省界,地市界水质站,供水水源站,入河排污口水质站等,地下水监测站网的设置重点突出了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污染严重区域,地下水超采区域,饮水型地方病高发区域以及基本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区域等;首次在18个地级市、重要城镇、重要供水水源地以及空气质量好,反映大气本底值的区域设置了大气降水水质站。  相似文献   

5.
1.1水源地基本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北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用水量不断增加.地下水严重超采。启用大型水利工程担负城市供水、生活饮水、农灌及发电用水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地下水资源供水压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梁卫东  徐敏 《吉林水利》2007,(10):26-28
中部地区水资源总量为39.61亿m3。城市用水与农业、生态用水矛盾突出,城市供水能力不足,水污染问题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协调。该区水资源已无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需通过调水工程解决缺水问题。水资源配置思路为从地处松花江上游的丰满水库引水,增加供水能力。  相似文献   

7.
谷丽雅 《中国水利》2023,(2):59-61+58
近几十年,水权交易和水市场在许多国家得到开展,成为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和地下水超采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分析美国和澳大利亚地下水交易实践,为我国水权水市场健康发展和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五三农场地下水资源缺乏,地下水严重超采,采取多种有效节水措施,充分利用过境水、桃花水、田间排水,降低了灌溉用水量,地表水灌区亩用水量450m^3,地下水资源亩用水量260m^3,达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南水北调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系统阐述地下水资源概念和地下水含水层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开采现状,探讨了解决城市和农村地下水超采的措施,利用地下水超采形成的地下库容调蓄当地降雨径流和引江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改造咸水、防止土壤盐碱化等在南水北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也是维系生态系统的要素,鞍山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有效保护鞍山市地下水资源,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饮水安全,改善和修复生态系统,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鄯善县为研究区域,以2010年水平年的数据为依据,对研究区进行了水资源利用情况分析和水均衡计算,评价不同程度退耕方案下规划水平年2020年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出不同区域不同方案下的地下水超采量。结果表明:尽管大幅度地采取退耕还水措施(高方案),鄯善县的水资源也不能满足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要,南盆地地下水仍有超采。为尽快治理南盆地地下水超采现状,最重要的是要实行鄯善县产业发展模式转型,或跨流域调水,以实现鄯善县地下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潇河的来水量、水质、泥沙和灌区用水进行分析,得出:利用潇河的弃水和利用源涡莲花池调蓄水源,完全可以缓解榆次市水资源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确保城市日供水2万m3的需求;并能对地下水严重超采源涡水源区进行回灌,以延缓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营口城区为例,对水源工程地下水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提出了地下水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措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的主要措施包括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污染控制、地下水保护与恢复、城乡供水安全和地下水监测项目。除了供水措施的使用,其他措施亦属保护的内容。地下水资源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制度、法律、能力及机制制度等方面,根据编制《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和《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发布和完善地下水功能区域规划。  相似文献   

14.
《人民黄河》2015,(11):58-61
在分析北京市岩溶地下水资源特点、开发利用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岩溶水开发的战略地位。依据北京市岩溶水勘察评价最新成果,对岩溶水超采状况进行评价,以应急供水、储备保护为原则,提出岩溶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案、保护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岩溶水是北京市的战略水源,2011年开采量3.54亿m3,超采0.89亿m3,规划2020年压减2011年开采量的42.1%,另外建设3处战略储备水源地,提高城市水资源储备水平,保障首都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海河流域水资源禀赋差,刚性需求强,地下水超采严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准确把握水利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对标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科学分析流域地下水超采新形势新问题,准确把握流域地下水治理的新任务新要求,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深入推进流域地下水超采治理,持续改善华北平原水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开发利用程度,超采及开采潜力区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化,沙漠化扩大;灌溉等盐渍化有所扩展,草场退化等环境问题;建议根据水资源潜力和环境容量制定合理开发规划,量入为出,以供定需。以系统观点整体规划流域上、下流的供水;规划管理必须确保绿洲的安全用水和生态用水,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地区。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出现了地下水超采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和争水等问题。为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进程、建设节水型社会、依法推进流域管理与水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和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地下水环境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多年来河南省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对全省四大流域区地下水开采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属水资源过度开发区,黄河流域属水资源饱和开发区;淮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目前已接近20世纪80年代初的状况、海河与黄河流域在相对丰水期仍然超采、海河流域超采尤为严重.通过阐明当前所面临的地下水环境问题与挑战,简要提出了今后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海河流域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300m3,各类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约70亿m3,其中地下水占20%,为保障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过度开采了大量地下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统一管理力度,通过节水并结合外流域调水,强化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控制地下水超采,实现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基本情况山东省海河流域位于华北平原,地处华北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区,面积29713km2。流域内辖聊城、德州两市全部和济南、滨州、东营三市黄河以北部分,涉及29个县(市、区),总人口1498.22万人,耕地160万…  相似文献   

20.
万家寨引黄工程太原供水区地下水资源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万家寨引黄工程太原供水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有:泉水断流;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并形成大面积降落漏斗,含水层疏干或产水量减少;由于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下水水质污染加重及地面沉降。提出应对供水区地下水资源加强保护,防止污染;压缩超采,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建立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经济杠杆,全面节流,优化调配,逐步实现引黄水和本地水资源的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