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提高河湖生态流量保障能力和水平,是水利部2021年提出的重点工作。东莞市作为国家生态流量保障方案试点城市,在石马河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监管与保障责任主体,制定生态流量管控目标,提出调度管控要求,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取得较好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凤岗段是东莞市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整治工程的总体布置在以利行洪的前提下兼顾了城市规划建设;堤身设计按斜坡式断面、直墙式断面和直斜复合式断面三种方案进行了比选。设计方案实施后,运行情况良好,堤防工程设计方案合理。  相似文献   

3.
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东莞市望牛墩镇望溪河和聚龙江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并结合二者的污染特征,为减少河道清淤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提出了淤泥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 ,曾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受上游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 ,1997年官厅水库被迫退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地位。随着北京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促使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改善官厅水库水质 ,在 2 0 0 5年前恢复其城市饮用水源地的功能 ,使其提供足够的合格饮用水源水。本研究采用现场调查、布点监测、实验室化学性质分析等方法 ,应用水文学、土壤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 ,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地图制作软件MapInfo ,分析和评价了表层底泥、柱状样底泥的污染特征。在综合底泥…  相似文献   

5.
黄石市青山湖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石市青山湖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污染程度以及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分布规律,对青山湖2,3,4号湖底泥中8种重金属元素(Cu、Pb、Cd、Zn、Cr、Ni、As、Hg)进行了实地采样和分析研究。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利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分别对表层和深层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青山湖底泥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是Cd和As,其次是Cu、Zn、Hg、Ni、Cr、Pb,且深层底泥受重金属污染程度明显小于表层底泥。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东莞市主要的七大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近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参与评价的7座大水库水质总体较好,但不同程度地有富营养化趋势。其中有2座水库已经呈现出轻度富营养状态,4座水库属于中营养状态且富营养状态趋势明显。水库的富营养化影响其使用功能,为了保护水资源地,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库水质保护体系,以有效防止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保护水库水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袁河沉积物中氨氮、总氮、总磷和COD(重铬酸钾法)含量的监测,分析袁河底泥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并通过同一断面袁河污染物与底泥中相应污染物含量的对比,研究底泥污染物的来源,由此得出除个别断面外,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高的断面河水中的含量相应的也较高。对比袁河与太子河流域可知,袁河流域沉积物污染程度远低于太子河流域。这就为维持袁河河流生态健康,合理利用袁河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陶谨  杨光 《人民珠江》2005,(4):64-66,69
分析了1956—2000年东莞市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态势,并对东莞市水资源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9.
根据多年观测资料,通过对东莞市降水、蒸发、径流、洪水、潮汐、泥沙等重要项目的年内年际分配及年际变化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东莞市水文特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东莞市区域概况及水汽来源,选取了市内具有代表性的、系列较长的11个降水量站点资料,分析了东莞市降水的地区分布、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东莞市降水地区分布相差较小,降水年际变化频繁急剧,年内分配不均。  相似文献   

11.
梅梁湖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评价缘由 梅梁湖系太湖北部的一个湖湾,位于无锡市中心西南10km处,具有供水、蓄洪、旅游、航行、灌溉和水产养殖等功能,是无锡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之一。随着近10多年湖区周边人口急剧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为活动影响颇为激烈,加上环境治理工作的严重滞后,河网水系水质不同程度出现下降,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几乎未经处理便直接或通过河道排入湖体,使湖体不断接纳来自随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重金属污染程度一直在增加,大多数重金属都储存在河流沉积物中。为研究重庆市中小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情况,2020年6月,以江津区流域面积大于50 km2的李市小溪、石板溪、綦江、笋溪河、壁南河、桥溪河、大溪河、安家溪等8条河流,以及山区的卫星水库,作为研究对象,共布设22个监测点位,对其底泥Cd, Cr, Cu, Pb, Zn和As等6种重金属进行本底调查,通过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法对其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江津区中小河流底泥重金属整体污染状态不高,依据Igeo评价,Cd达到中度污染水平,其余元素处于低污染或者无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大部分处于中度风险状态,Cd对RI的贡献率最大(平均贡献率为93.05%),需要作为重点监控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Cr, Cu, Zn, Cd, Pb元素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且重金属污染主要发生在工业为主导的区域(S17,德感工业园区)、人口集中的城市区域(S18,双福街道)和污水管网不全的农业污染区域(S4,李市小溪;S22,卫星水库)。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已有底泥营养盐污染评价方法与成果、最新太湖大范围底泥勘察监测数据,提出了太湖底泥营养盐污染分级判别依据,评价了太湖浅层(0~30 cm)底泥TP、TN、OM(有机质)的污染情况,分析了不同营养盐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重度污染区域状况。结果表明:太湖浅层底泥中不同营养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TN与OM分布特征较为相似,TP分布特征较为不同,TP污染以竺山湖最严重,TN污染、OM污染以东太湖最严重;TN与OM之间呈极强正相关(r为0.918~0.937,p<0.01),TP与OM之前呈弱相关(r为0.245~0.328,p<0.01);重度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竺山湖、贡湖北部、湖心区靠近竺山湖与梅梁湖处、东太湖、东部沿岸区以及西部沿岸区局部地区、南部沿岸区局部地区;0~10,10~20,20~30,0~30 cm不同深度的底泥重度污染区域面积分别为216.14,222.64,147.31,145.37 km2。研究成果可为太湖底泥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防治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湖底泥污染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底泥污染是城市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底泥污染评价对于选用原位处理或异位处理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别对重金属、有机质以及多环芳烃3种物质的污染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并基于茅洲河柱状样数据,重点对比分析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优劣,从而为底泥污染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茅洲河清淤后底泥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分布和环境污染风险,从清淤前相关研究中优选20个典型断面和36个取样点位,测试分析了底泥中的总氮、总磷含量,并对其环境污染风险进行了讨论与评价。结果表明,茅洲河底泥中总氮含量由高到低为:沙井河支流段>沙井河口—珠江口段>洋涌河水闸—沙井河口段,清淤后整个研究区底泥总氮含量较清淤前降低74.70%、总氮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降为2.07,为中污染级,生态风险明显降低;清淤后底泥总磷的生态风险虽有所降低,但仍为重污染级,推测主要是由于清淤厚度不足及水体内磷的循环、迁移转换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河流底泥中重金属的来源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以江苏省中部某城镇河流底泥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R型聚类分析法对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g、Cd、As、Cu、Ni、Pb、Cr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1、0.36、12.04、43.26...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北运河底泥物理性质和污染程度,采用柱状取样设备,在北运河断面开展现场底泥采集,测定底泥物理性质、营养盐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平均值分别为30.39 g/kg、0.161%和0.174%,参照评价标准,分别为一级断面、三级断面和四级断面。重金属Cd、Cr、Ni、Zn、Cu、Pb、As平均值分别为0.39、86.55、29.09、199.82、52.27、33.86、8.26 mg/kg,均超过北京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上游段重金属偏中度污染,其中Cd和Zn为中度污染;中下游段为轻度污染。重金属平均含量处于轻度污染以下,污染程度不严重。底泥满足农用地回用和筑堤材料要求,开拓了资源化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水库底泥中重金属(Pb、As、Hg、Cd、Cr、Cu)、有机质含量以及pH值,判断水库底泥污染物的分布规律、来源,评价了底泥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提出库区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为维持红崖山水库生态健康,治理红崖山水库水质污染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北京通惠河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选取10个采样点对通惠河底泥重金属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来源。Hg、Zn、Cu、Cd、Cr、Pb、Ni含量均超过北京市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其中Hg超标最严重;重金属变异系数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底泥的影响,其中Hg、Cd、As变异系数较大,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Ni、Cr变异系数较小,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研究河段采样点S4、S7以及Hg的地积累指数、生物毒性风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较大;Pearson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通惠河底泥重金属主要来自交通运输。  相似文献   

20.
以湖北省鄂州市某湖泊底泥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底泥中的重金属分布以及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柱状底泥纵向分布来看,该湖底泥重金属含量整体上呈现从上到下递减的变化趋势,上层底泥重金属含量最高;从空间分布上看,3个湖区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是西湖区域>东湖区域>中湖区域。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该湖底泥重金属主要以无污染—中度污染为主,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大小排序为Cd>Zn>Cu>Pb>Ni>Cr>Hg>As;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底泥中As、Ni、Cu、Pb、Cr和Zn生态风险水平较低,Cd和Hg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Cd的潜在生态风险最高。研究成果为该湖泊的污染调查和评价分析提供参考,并为湖泊后续的保护和水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