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由船舶航运、渔业活动等船舶作业,导致海底管道遭受外力破坏的风险也增加。海底管道遭受船舶等外力的破坏,不仅会引发安全生产事故,原油泄漏还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在统计海底管道事故基础上,综合考虑海洋环境与自然灾害、航道作业风险、渔业活动风险、施工作业风险、设备风险五大风险要素,构建海底管道第三方破坏风险体系,建立了海底管道第三方破坏事故树模型,获得海底管道破坏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船舶动态监测方法,提出基于多种监测方法融合的海底管道第三方破坏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为有效识别海底管道第三方破坏风险,提高海底管道安全预警水平提供可靠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管道输送是石油与天然气最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随着油气田内部管网和长输油气管道的大量铺设以及在役管道服役时间的增长,管道失效事故时有发生。管道第三方破坏是指第三方在从事其它活动过程时,因为不了解管道的地下位置或者无视输气(油)管道的危险性所造成的管道损坏。管道第三方破坏已成为气(油)管道事故风险因素中的首要因素。针对当前国内外油气管道运行现状指出开展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的紧迫性,研究了管道第三方破坏的泄漏扩散模型,为第三方破坏的定量分析提供了计算模型支撑。最后,提出几点有助于加快我国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风险评估技术步伐以及完善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运行,才能达到预期的输送效率。而对于管道的安全平稳运行,需要合理控制管道的安全风险,降低第三方施工造成的破坏,引起第三方施工单位的注意,避免对油气输送管道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4.
油气管道输送过程中,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就会影响到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如第三方的施工破坏,导致管道的泄漏事故的发生,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给油气的输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带来安全风险,必须解决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问题,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保证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一方面油气管道长度日益增长,油气管道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另一方面由于油气管道服役时间长,面临由于管线老化、腐蚀穿孔、第三方破坏等风险因素所造成的泄露和爆裂等潜在的危险使管道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研究管道风险管理,指定完整性维护措施,探索降低油气管道事故发生概率,减少事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确保油气管道经济安全运行成为油气管道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随着油气管道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问题日益凸显,这给油气管道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指导企业对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进行有效的防治管理,以确保管道安全平稳运行,首先对当前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的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对导致第三方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最后为第三方破坏的防治提供了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建设速度受国家能源转型的影响,工程量持续增加,建设速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问题。为减少可避免的工程事故出现,基于博弈法对天然气长输管道风险事故展开分析,构建政府部门、管道运营商、第三方(破坏方)、公众,第三方占压破坏风险分配的多方博弈模型。通过概率计算、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对天然气长输管道进行风险分析,对出现的风险可能的情况进行相应的风险等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谭骁  宫淑毓 《辽宁化工》2012,41(10):1099-1101
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已经上升为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文章阐述了管道第三方破坏的主要原因及表现形式,并简单介绍了5种对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的监控管理方法一声学监测、光纤系统、卫星监测、阴极保护监测及呼叫系统,这对以后管道的安全管理与运行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德星  张晨 《广东化工》2022,(16):169-171
油气长输管道是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输送的主要途径,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乡现代化建设发展,油气长输管道周围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第三方施工成为目前我国危害油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我国常见的第三方施工破坏情形、我国油气长输管道第三方施工相关要求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目前造成第三方施工破坏的客观原因及监管中存在问题,提出油气长输管道第三方施工监管标准化相关建议,为提升我国油气长输管道第三方施工监管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底管道服役条件苛刻,发生事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采用完整性管理对提高海底管道运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统计了国内外近14年所发生的海底管道事故,并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导致海底管道失效的原因有有第三方破坏、腐蚀、设计缺陷、误操作及自然环境因素。调研了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标准发展现状,以及海底管道风险评价技术。分析了国内完整性发展,表明国内对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研究较为零散,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开展的管道完整性管理多应用于陆上管道,而海底管道的完整性管理研究还不够系统。  相似文献   

11.
城市天然气管易发生泄漏或者爆炸事故,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借鉴W Kent Muhlbauer提出的管道基本模型,从"第三方破坏-腐蚀-设计-操作"四个方面建立城市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层次模型,以期为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郭鸿雁  朱伟 《当代化工》2013,(2):212-214
对由于第三方活动致使海底管道失效的各原因进行分析,建立了以"第三方破坏严重"为顶事件的事故树模型。采用布尔代数化简法计算出事故树最小割集并对各基本原因事件的结构重要度进行排序。结合最小割集包含的各事件及结构重要度排序分析,可以确定事故管理的主要对象,并针对这些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并提出减少事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叶海春 《清洗世界》2021,37(2):114-115
与陆上管道相比,海底油气管道运行环境恶劣、抢维修难度大.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油气管道事故案例,辨识导致油气管道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完整性检测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油气管道腐蚀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提出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及完整性检测关键技术及内容,对我国海底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底管线是海洋油气集输与储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高、风险大的海洋工程,海底管线的安全正常运行是海上油气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已有多条海底管道发生了泄漏事故,快速应对海底管道事故的能力,是进行海底管道维抢修工程的关键所在,本文就渤海海域海底管道的损伤类型及相应的维修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海底管道泄漏的应急维抢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内外油气管道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指出管道事故主要致因为外部干扰、腐蚀、材料失效以及自然灾害,其中第三方损坏是我国管道失效事故首要因素,提出应开展全生命周期管道安全监测预警进行风险防控,从源头做好风险防控和失效防护;分析国内外管道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与管理现状,探讨监测预警技术对全生命周期管道安全监测预警的适用性、可行性、经济性,提出光纤传感、声波、视频安防、地质灾害监测、腐蚀监测等对油气管道风险防控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应加强管道安全预警技术性能评估方法和适用性准则研究,建立涵盖技术选择、系统设计、建设施工、运行评价的综合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有效纳入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范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底油气集输管道运行情况及其主要的破坏形式,并分析了如何减轻或预防破坏的产生,为实现海底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受复杂运行环境的影响,海底管道运行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基于陆上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基本理念,对海底管道进行了风险识别,并对主要面临的悬空、位移、第三方损坏以及管道本体缺陷4类风险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对超出允许范围的风险管段采取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管控措施,保证了海底长输原油管道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以及运行安全,为国内复杂海域长输管道的完整性管理积累了经验。同时,根据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对海底长输原油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海底油气管道是海上油气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底管道泄漏会引发重大损失和环境破坏风险。本文对海底油气管道维修方式进行了介绍,并对几种方式的适应性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9.
作为石油天然气等的主要运输方式,石油工业中的管道运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道这一规模庞大的网络系统也极其容易遭受第三方活动的影响,从而导致第三方破坏的产生,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管道第三方破坏以及其风险评价的方法,结合我国管道风险评价现状对其风险评价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石油是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输油管道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打孔盗油、违法占压、第三方施工、管道腐蚀等隐患成为破坏管道安全的主要因素.2013年12月6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油气输送管线等安全专项排查整治的紧急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油气输送管线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活动,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管道安全运行.为此,倡导管道保护文化,提升软实力,在健全管道安全管理制度、深化企地联防护线长效机制、整合社会综合治理文化、严格执法、大力宣传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引领政企警民思想和行为,形成社会共识,是有效保障输油管道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