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象山三望(一)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象山,莅杭城西南,邻老镇转塘。古钱塘江回婉横流,于此地扭转,直奔向东,故地名转塘。后江河改道,旧衢渐呈一盆平川。象山踞盆地中央,右狮山、左龙坞,狮舞龙腾,领群山潜入江岸,俯望江南万顷平原。象山以一小山,拥万壑千仞,得莽莽干龙之神彩,颔山水相会之气象,其名得其所乎? 横岭侧峰,象山又名塑家山。古时客船, 于此泊岸宿夜,近观山岚水渚,玉烟青湿,远眺六和古塔,银湾寒云,思乡之情油然而荫。象山山不大,山形变化颇多:山左方平厚重,其势亦夯,颇具北国山脉的浑莽气象;山右屈曲流动,丘叠回转,本是江南秀山的缠绵韵象。南来北往者,在此地或与家乡风物遥想,或与故园山岭相望,其名符其实乎? 象山的周遭,两条泄洪渠环抱,初夏水涨, 冬日水缓,小流澹澹,芦获点点,盎然野趣。三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7,(3)
本文运用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理念与手法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筑进行解析,总结经验,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提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6)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现代建筑已成为城镇建筑的主流。一些中国建筑师热衷于学习西方,建设所谓的"现代建筑",而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这说明了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2012年,世界建筑界公认的针对建筑师个人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花落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此桂冠,这说明其设计理念和作品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奠定了中国建筑师在世界建筑领域的话语权。在此背景下,该文主要研究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王澍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介绍了该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思路,并探讨了象山校区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及意境的表达方式,解决了大学校园建设空间单一、尺度不合理、场所意境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片校园是中国美术学院为它的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基础教学部建造的新校园,500多教师和500多本科与研究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2000年,学院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园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6.
反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别具一格的建筑和连续排布的空间形态特征,究其缘由,一方面,归于类型化建筑单元的复制与重叠;另外一方面,在尺度、形制接近的不同建筑类型之间,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共生和衍生的效应。对此类现象进行观察,不仅能了解基础性的地域建筑形式,还有利于深层次挖掘传统空间组合关系的更多内在原因。文章旨在从象山校区建筑共生与衍生现象出发,以符号学、建筑形式类型化角度,对象山校区设计中如何做到"民族性"与"现代化"的交融及建筑"形"与"意"的当代表达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孤山、南山、象山,山连山,闪闪承传,一山胜似一山岚;视院、传院、础院,院携院,院院相通,一院更比一院强。  相似文献   

8.
魏皓严 《室内设计》2010,(1):F0002-F0002
  相似文献   

9.
文章记述了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的设计建造过程,从中可以体现设计师对传统文化之于现代建筑的种种思考。  相似文献   

10.
《砖瓦》2020,(3)
正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m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m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相似文献   

11.
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有的气息.本文中将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进行解读.探析在王澍在源于自然生活状态的建筑营造活动中,试图唤回一种逐渐被淡忘的自然情怀,寻找一条传统与现代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建设地点:浙江杭州用地面积:43519m2总建筑面积:62112m2设计/竣工年份:1999年-2003年/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整体改造工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李承德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杜松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马红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整体改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整体改造工程,以一个复合型的核心建筑,交汇纵横方向不同高度、不同层面的空间序列,构成纪念性文化广场的主题空间,突出美院的精神实质,以体现水墨韵味的黑白灰作为校园建筑外观的色彩基调,与地域人文环境相协调。意使建筑具有沉厚有力且历久弥新的观感。  相似文献   

14.
王澍 《景观设计》2007,(1):36-43
这座校园的设计不仅关乎建筑本身,更是开始了对当下中国建筑设计与建造方式深思熟虑的一种转变。具体设计问题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如何与一座不大的山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启示得自次攀登杭州六和塔的经验。塔体庞大,山体与象山近似,但走进塔内,体量感完全消失。每层塔六边.共十八扇完全相同的窗,从每扇窗向外拍了一张照片,窗同,山同,但位置不同.景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李墨 《建筑创作》2008,(11):95-99
本文通过书法的介入来分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阐释了“微缩模型”的概念以及类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丁光辉 《建筑师》2021,(1):17-25
本文主要探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一个常被忽视的议题——主体性.在改革开放之前,建筑创作和研究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干扰,主体性的表达常常屈服于政治、权力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实践的主要任务是应对社会激增的物质需求,受资本、效率、实用、速度等工具理性因素的支配.本文采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和福柯的后结构主义对主体性的论述作为理...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中国美院南山校区、象山校区运用相似的材料和元素进行设计,但基于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动因表现出材料真实性的表达差异。笔者希望以此为例分析设计诉求对建构表现的影响,并对其材料真实性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