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搭建光伏光热(PV/T)系统实验台,研究了光伏板温度、循环水箱水温、光电性能、光热性能、综合性能与系统循环水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热经济系数对制冷方式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立志  王玲 《暖通空调》1998,28(6):62-64
提出一种对用能系统进行热经济性决策的热经济系数法,探讨了其对制冷方式选择的影响,并定理分析了酒店总能系统方案较之其他制冷方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电压缩式制冷循环与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效率与损失分析方法,计算比较了电压缩式制冷循环与单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效率及两种制冷循环在典型工况下各环节的损失。结果表明,当采用合适的发生器温度和热源温度时,两种制冷循环的效率基本相同;电压缩式制冷循环的主要损失发生在压缩机环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主要损失发生在吸收器和发生器。讨论了两种制冷循环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两级吸收溴化锂制冷循环传统热力计算方法的不足,提出了通过计算中间压力来确定热力循环的方法以及中间压力的数学模型,获得了中间压力的优化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小型无泵吸收式制冷循环中,流型及流态转换研究对于考察热虹吸泵的运行机理及工作性能至关重要。目前,流态图是最有效确定热虹吸泵内流态的方法。在Samaras流态图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了一种适用于制冷系统的新型流态图(气体表观速度-空泡率),并对影响热虹吸泵内流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利用综合管廊排风的余热供冷系统,对余热供冷系统的可行性、制冷性能进行分析。室外空气流经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后,排风温度有所降低。将综合管廊低温排风代替室外空气作为风冷热泵机组的冷源,可有效提高机组制冷能效,余热供冷系统可行。与传统风冷热泵相比,余热供冷系统制冷性能系数更高,波动更小。测试时间余热供冷系统最大节电率达11.9%,平均节电率约5.9%。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制冷空调事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也愈来愈频繁,许多国外的产品、标准进入我们行业,独资企业、合资企业逐步取代了经营近五十年的国营制冷、空调设备厂。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压缩喷射二级制冷系统的结构,比较了喷射制冷、压缩喷射二级制冷、压缩制冷系统的热性能系数,结果表明压缩喷射二级制冷系统的热性能系数大于喷射制冷系统,在低焓能领域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汲液多孔材料管组合成被动蒸发制冷墙,通过多孔材料的主动吸水、被动蒸发产生制冷效果。应用描述非饱和多孔介质热质迁移的数学模型,分析环境参数对多孔床内部非饱和场量的影响,以及它们与蒸发制冷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实验分析了含湿多孔材料管的排列组合方式对墙体制冷性能的影响,以及多孔材料管的汲液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室外环境参数对多孔介质表面和内部热质迁移影响较大。在遮阳、低的空气相对湿度和有天空辐射时有利于多孔介质表面的蒸发。含湿多孔管内部水分蒸发和水蒸气凝结,与其内部温度高低、温度梯度、含湿量和湿含量梯度相关联。受含湿多孔管排列方式的影响,通过组合墙体的气流分布,气流绕过多孔材料管方式,以及气流与多孔管表面之间的接触时间等存在差异,从而影响组合墙体的制冷特性。汲液多孔材料管的汲液高度受其倾斜角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同时供冷供热的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双级压缩制冷热泵循环,它能够实现冷热量的同时独立调节.通过实际案例,理论分析了不同制冷剂质量流量分配率、环境温度、热水温度以及过冷与过热度工况下新循环的性能,并考察了特征温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垂直埋管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与计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垂直埋管地源热泵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给出了一维圆柱面模型的解析解。将该解析解与目前常用的线源模型解做了比较,指明了线源模型的适用条件;与常热流半无限大平 壁解的比较,得到了小傅里叶数时该解析解的近似公式。  相似文献   

12.
对CJJ94-2009《城镇燃气室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494--2009《城镇燃气技术规范》等标准中关于燃具安装要求的规定进行解读,探讨了燃具的质量及安装场所要求、各种燃具的安装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整体用热电比拟法,由土壤源热泵单元埋管换热器的热响应特性曲线推导出了单元埋管换热器性能的工程计算方法.虽然简单、物理概念清晰,但如果和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换热器在地下取热或放热量累计测量装置相结合,又不失为一种准确的工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热换热器的传热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热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作者近年来在地热换热器传热模型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分析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钻孔内的传热过程的准三维模型,考虑流体工质在深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给出钻孔内热阻的解析表达式;求得有限长线热源在半无限大介质中的瞬态温度响应解析解,并指出了Eckert的教科书中相关稳态解的错误;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的影响,导得了有渗流时无限大介质中线热源温度响应的解析解。以上工作改进和深化了国际上现有的地热换热器传热模型,并已应用于工程设计和模拟。  相似文献   

15.
王京  杨卫国 《煤气与热力》2007,27(11):64-66
对土壤源热泵竖直 U 型埋管换热器进行了冬季性能测试。循环水质量流量分别取4.0、3.5、3.0 t/h 各运行5 d,测量与埋管井不同距离的3口测温井的土壤温度。在以埋管井为圆心的作用半径中,距埋管井较近的测温井土壤温度受到埋管井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反之,受埋管井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随着室外温度下降,虽然埋管换热器循环水质量流量减小,但土壤温度还是有所下降。热泵机组平均制热性能系数、单位井深热流量随着埋管换热器循环水质量流量的下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影响直燃型溴化锂制冷机性能的各个因素,提出了提高机组性能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是地埋管换热器准确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获得岩土综合导热系数较为广泛的方法是现场岩土热响应测试。阐述了热响应试验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热响应试验的两种方法,并对影响热响应试验结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测试时间、岩土初始温度及流体进口温度都会影响热响应测试结果的精度,因此,在进行热响应实验时,首先要保证足够长的测试时间,同时,要测试出准确的岩土初始温度。在测试过程中,要控制热响应测试系统地埋管进口处的温度和进出口温差,使其在热泵机组名义工况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不同防腐层烟气冷凝换热器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新型防腐层烟气冷凝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得到换热器表面防腐层对烟气冷凝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给出了3种不同防腐层换热器换热实验关联式。非晶态镍磷复合化学镀层再上涂有机涂层的冷凝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大过冷度制冷——高温水蓄冷空调系统原理,对该系统中的关键设备过冷器进行了选型和计算。在液——液换热型板式换热器传热特性无资料的情况下,根据板式蒸发器的传热特性和管式液——液热交换换热器与管式蒸发器的传热系数的比值来估算板式过冷器的传热系数或传热单元数。实验证明,这种设计方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Foundation Heat Exchangers (FHX) are a novel form of ground heat exchanger for residential applications. The recently developed dynamic thermal network approach has been applied to formulate a model of the FHX that includes the basement, pipes and adjacent ground. This response factor approach allows complex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ies, such as this, to be represented and simulated efficiently. The formulation of the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FHX is described along with a numerical procedure to calculate the required weighting factor series. An improved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se data and reducing it to a compact form is presented. Some modification of the original method has also been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heat exchanger pipes and ground surface. Data from an installation at an experimental house have been used to validate the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