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轨道交通枢纽内部各种城市功能增加,其步行流线逐渐复杂,步行中需要增强空间可识别性来加强人流引导,从而提高枢纽的运行效率。节点是步行中的核心,文中针对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的步行节点,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实地调研,从采光设计、导向性设计、文化地域性设计三个主要方面对步行节点进行可识别性设计探讨,来提高步行节点空间环境品质,为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步行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于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因此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同时也暴露了在设计初期对人流量预估不足等问题,导致轨道交通站体本身容量不足,人的通行时间增加,严重降低了使用者的步行接驳效率。因此,不少站体在建成后几年内不得不进行改扩建。该文以重庆市观音桥站为例,调研站点各个出入口的人流量现状,结合轨道交通影响域步行行为特征和空间类型,分析不同使用背景下的站体改扩建方式。最后运用行人仿真软件对其改扩建方案进行验证,并提出更有效解决方案[1]。  相似文献   

3.
桂汪洋  张彤  徐斌 《华中建筑》2024,(3):126-130
步行可达性是交通职能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明确轨交站域步行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并掌握其测度方法,促进生活圈和站域的耦合发展,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建立步行可达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合肥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分类研究,测度典型站点15分钟生活圈空间内的步行可达性程度,量化分析不同功能导向下轨道站域空间构成要素对步行可达性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商业服务区站点与公共服务区站点站域生活圈内步行可达性程度基本持平,且远高于居住区站点和混合区站点,最后根据该评估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站域空间优化调整提供有效支撑的同时,也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项目除了地下站,在地势开阔的地段或者郊区一般都会使用高架站,而近年由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持续发展,各地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高架站,但是无一例外都是轨道交通单独项目。随着建设的不断发展,本着节约投资,整合土地资源的目的,另外几种站形式开始出现,一种是地下车站与市政下穿隧道合建,此形式地下站已建成的项目为数不少,还有一种站型为高架快速路与轨道交通合建车站,此种站形式目前在国内较为少见,已建成的有上海共和新路高架车站。在建设中的有宁波北环快速路与轨道交通4号线高架车站合建项目,全国还有几条此类高架线在设计过程中。本文作者有幸参与此类车站的装修设计工作,因此本以项目为例探讨和研究外装修方案及节点。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运输是替代小汽车出行,构建环境友好型交通的有效方式。轨道交通出行倾向与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质量、轨道交通的可达性以及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发展等因素相关。为了提高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各大城市集中于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本身,而忽视了轨道交通站点的可达性。本文讨论了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对于轨道交通出行模式的重要性,分析了各接驳模式对轨道交通可达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轨道交通配合步行和自行车是替代小汽车出行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步行是轨道交通最重要的进出站方式。因此,创造便捷、安全与舒适的步行环境对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研究仅仅将步行者的需求简单理解为站点地区的步行接驳范围,而缺乏对地铁步行环境的定量化评价和分析。本文以长沙地铁二号线长沙站为例,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层次分析法对站点地区的步行可达性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得到影响站点地区步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指出了改进的方向,并为后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步行作为轨道交通最主要的接驳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深圳和香港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对影响站域步行易达的因素“步行距离、步行时间、步行环境”等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发现,斜向放射状步行路径、建筑物底层架空、复合二层步行连廊能够有效的减少步行距离、步行等待时间等要素,提高步行易达性;受步行网络和站点形态的影响,实际步行集散区与理论步行集散区存在较大差异;多出入口的设置可以有效拓展站域服务面积,提高市民乘坐意愿。结果表明,港铁站点在步行易达性方面存在不小优势,站点步行集散区普遍较大;深圳的开放住区站点兼有城中村站点和封闭住区站点的优势,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住区模式。在当今城市面临大规模更新背景下,探寻轨道站生活街区步行网络系统构建途径,提升步行出行衔接时效分布,活化站点社区的城市界面,对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分担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与轨道交通站点紧密结合的地区对集约用地、便捷的交通换乘体验和一站式城市公共服务等的要求更高。文章以广州南沙蕉门站枢纽综合体零换乘一体化设计为例,通过强化交通核、构建室内公共步行通道、内化附属设施和上盖人工地面等措施实现了站城协同发展,提升了交通换乘效率,为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9.
黄明星 《城市建筑》2012,(17):15-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本文作者结合轨道交通南翔站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及一些其它轨交项目的设计实践,探讨轨道交通站点城市综合体城市设计,以便同行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和社会近年来的突飞猛进使得城市交通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其中,城市步行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共享单车等新兴出行方式的出现解决了公共交通使用者在轨道交通站和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是,我们也发现慢性交通方式的环境还并不理想,存在快慢车混行、慢行系统缺乏吸引力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厦门轨道交通集美学村站与周边地区之间的接驳慢行系统为研究对象,在TOD和城市意象等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轨道交通站和慢行交通之间的换乘接驳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对地铁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山西建筑》2010,36(24):30-31
从香港城市形态特征和轨道交通网络发展历程出发,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别介绍了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各类人行按驳设施等,论述了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的建设对内地城市地铁建设的重要启示,以完善人行接驳系统。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铁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系统可以带动站点辐射区域的发展,为其增加人群的聚集度,它的可达性对提高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成都春熙路地铁站站点为研究对象,通过Python工具获取各条交通线路的站点等地理位置信息,通过相关搜索引擎搜索与整理相关信息,以GIS为主、AutoCAD工具为辅建立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系统相关数据库和“时间—距离”模型;在基于3类主要出行方式的条件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可视化”呈现该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网络的可达性作用机制,提出“地铁—公交—自主”出行的合理分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为地下步行网络设计规律提供建议,为其他站点地下步行网络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特长铁路隧道紧急救援站横通道内风流分布特性是救援站结构形式和防灾通风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本文针对某一单洞双线隧道平导救援站工程,深入研究紧急救援站横通道内风流分布规律,以及不同防灾通风系统和自然风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紧急救援站横通道内风速分布呈现出W型,中部和两端横通道内风速较大,沿两侧风速相对较小。自然风对横通道内风速分布有一定影响,靠近自然风入口一侧大部分横通道内风速显著增大。建议在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基础上,可适当减小救援站中部和两侧横通道面积以及减少相应横通道内风机配置。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我国对新型客站的巨大投入,其目标不是一个自我满足的一站式服务的交通枢纽,而是期望其作为城市触媒带动其周边城市片区的协同发展,这需要客站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衔接和互动,步行网络的构建是影响站城融合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我国站域空间活力提升的需求,通过国内外站域案例的比较,剖析步行网络与站域空间发展的互馈机制,探讨点块、点轴和点网3种站域步行系统结构模式的特征,分析了站域肌理、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功能空间和交通规划5种步行网络建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能化设计、分层分流、链接成网、资源链接、统一规划5种优化策略,可促进站域步行网络的建构,提升站域活力,实现站域协同发展和客站的可持续建设。  相似文献   

15.
火车站门户空间是一种重要的复合性城市门户空间.襄樊市火车东站周边地段城市设计混合布置广场用地、铁路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用地类型,形成三个片区以重构空间,重点构建公共交通系统和步行系统,将绿化景观作为黏合剂,目的在于提升地段城市用地的复合性功能.  相似文献   

16.
浅谈城市道路环境中的无障碍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阐述了无障碍设计的设计理念,简要介绍了我国无障碍建设的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然后从人行道、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公交停靠站和公交车辆、地铁站、交通信号设计、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等方面介绍了城市道路环境中无障碍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部分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地铁四川北路站城市设计,推动地区的立体化和有机化,有利于城市的集约化建设;促进地区的有序交通组织和地下步行网络形成;建构地下地上一体化的功能互补的商业综合系统,推进地区繁荣。同时结合地区特有的历史建筑保护,塑造特色意象。  相似文献   

18.
杭州城站地区城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杭州城站地区的城市设计研究,着重介绍土地利用调整,交通体系组织和城市形态设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地下步行系统一般修建在中心区、大型交通换乘枢纽等城市重点地区,是城市步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地下步行系统对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作者在对地下步行系统认识和界定基础上,分析发展地下步行系统的必要性,提出布局原则,着重从平面对城市地下步行系统的布局模式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讨论影响平面布局模式的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人民广场地铁站空间环境中标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睿  秦丹尼 《华中建筑》2010,28(2):140-143
该文以交通流量大、空间复杂、换乘密集的地铁枢纽站上海人民广场站为例,通过对在寻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标识系统的调查,揭示出人民广场地铁站环境中标识系统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