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黄河中下游粉土和粉质粘土地基,试验研究了插设塑料排水板条件下的强夯加固效果。证实了强夯施工时插设塑料排水板,可有效降低饱和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峰值,加快孔隙水压力消散,缩短施工工期;并可提高强夯夯沉量,减少夯击时对饱和土体的振动扰动,缩短触变恢复时间,由此插设塑料排水板可有效提高地基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强夯联合降水法在处理饱和软粘土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钟辉虹  贾敏才 《建筑技术》2003,34(3):213-214
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强夯法加固填土地基技术已广泛用于碎石土、砂土、黄土、填土和非饱和粘性土等地基的加固中犤1,2犦,但是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能否用于饱和软粘土地基,特别是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目前尚有较大争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饱和软粘土含水量高,渗透性差,无法及时消散强夯产生的超静孔压和有效提高软粘土的固结度,强夯所施加的能量几乎全部被孔隙水吸收而不能起到加固作用,甚至会引起原有土体结构的破坏,形成所谓“橡皮土”。为保证强夯法在这类饱和软土中的加固效果,首先必须解决土中地下水的排出和超孔隙水压力…  相似文献   

3.
结合上海市某重点工程地基处理项目,针对上部粉质粘土、下部砂质粉土的场地条件,研究了真空井点降水技术在强夯地基加固中的应用。着重分析了真空井点降水技术在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浅层土体含水量、加速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这3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强夯置换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为了解决强夯时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问题, 提出了加固饱和粉土、粉质粘土地基的强夯碎石桩法。工程试验研究表明, 该法克服了一般强夯法对这类场地效果不理想的缺点, 加固后的复合地基不仅碎石桩本身桩体长、影响深、强度高, 而且, 桩间土的承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复合地基比天然地基的承载力提高幅度在一倍以上。工程应用结果表明, 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宋志远  张强 《安徽建筑》2011,18(1):137-139
以某大型储油罐地基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强夯加固软土上覆粉煤灰层地基的试验方案,分析了孔隙水压力增长和消散规律。通过各种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对强夯加固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回填层和淤泥质粘土层中的粉细砂薄层有利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在强夯的地基中增加塑料排水板后,有利于深层软土的排水固结,加大强夯加固的有效深度,改善了深层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采用强夯法加固以粉煤灰为覆盖层的饱和软土地基是可行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可达到4m~5m,研究结论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位于临海滩涂地区某饱和粉土场地的强夯试验方案.通过监测,给出了夯击次数对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及超孔隙水压力的增长、消散规律;强夯期间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规律;夯沉量与夯击次数的关系;强夯试验区外的土体位移规律等.通过室内土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竖向平板静载荷试验、回弹模量试验等对比以及震动液化判断、最终沉...  相似文献   

7.
强夯法处理饱和粉土,粉质粘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强夯法处理饱和粉土,粉质粘土地基,以及用排水砂井加强夯的方法处理饱和粘土,淤泥质土地基的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处理上述地基时的强夯施工参数。列举了工程应用的实例,及其显著的地基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强夯加固粉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机场飞行区进行强夯加固浅层粉土地基的现场试验,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等进行了监测,并在试验后进行静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表明:强夯处理后消除了地层6 m深度范围内粉土地基的液化,同时改善了该范围内土层的工程性质。强夯前需采取降水措施,可有效避免出现夯坑内积水和场地局部液化现象,强夯加固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比较快。强夯施工间隔1 d后不同深度的超静孔隙水压消散比例都超过80%,间隔5 d后超静孔隙水压基本消散,点夯加满夯处理的加固效果整体上好于满夯,并且较小单击夯能和较多夯击次数的点夯施工工艺可以获得较好的加固效果,采用1 500 kN.m夯能点夯两遍和800 kN.m夯能满夯一遍的施工工艺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强夯碎石桩法加固饱和粉土地基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文  武崇福  石毅 《建筑技术》2000,31(3):169-170
饱和粉土地基进行普通强夯时,孔隙水压力上升快,消散慢,固结过程较长,强夯所施加的能量不能加密土体结构,而被超空隙水压力所吸收。因此,在普通强夯作用下完成上部结构要求的主固结沉降比较困难。强夯碎石桩法是在场地上按一定纵横间距布置碎石桩位,通过强夯把夯坑内的碎石打入地下形成碎石桩,碎石桩形成后,再通过夯击桩间土,使之充分排水固结,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改善地基土性能的地基处理方法。1工程概况秦皇岛市某综合楼系6层砖混结构,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层情况从上至下依次为:①耕植土及素填土:以粘性土、碎石土和砂土为主,含有较多…  相似文献   

10.
强夯加固粉土实例及对夯后孔压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周湘明  管学增 《土工基础》1999,13(2):36-38,26
就建造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冲积地层上的汉阳带钢厂坯料库用强夯法加固软粘土和 饱和粉土的效果及孔隙水压力特性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黄泛区软弱夹层地层条件下强夯加固效果,采用4种不同的夯击能在鲁西黄泛平原区进行现场试验,研究了强夯过程中软弱夹层的夯沉量、超孔隙水压力以及强夯前后地基承载力、土质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速率非常快,24 h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90%;强夯加固效果显著,地基承载力最大可提高80%;选择单夯1 800 kN·m夯击能加固经济合理,夯后土体物理性质明显提高;对于黄泛区含有软弱夹层地层结构,可用超孔隙水压力为自重应力10%估算强夯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约为7 m;对比不同夯击能下Menard加固深度公式,在一般夯击能条件下,实际加固深度与Menard加固深度较为接近,在较大夯击能下,Menard公式并不适用;所得结论对该区域地基加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武玉龙 《土工基础》2011,25(5):79-81
分析强夯最佳夯击能以及强夯间歇时间的确定方法,并讨论超孔隙水压力在大夯击能强夯中的变化情况.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强夯工程影响深度约为11.0 m,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为9.0m.  相似文献   

13.
张艳美  张鸿儒  张旭东 《工业建筑》2007,37(3):56-59,94
针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单面透水边界条件,将作为力源项的动孔压增长率表达成为时间与深度的函数,给出地震荷载作用下碎石桩复合地基中超孔隙水压力产生和消散的解析解;结合几种实用的动孔压计算模式,并给出不同动孔压计算模式下解析解的具体表达式以及地震结束后残余孔压场消散的解析解表达式。  相似文献   

14.
在黄河口潮坪选择典型研究区,利用现场原位对其循环荷载试验,通过实时孔压监测、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及原状样土工试验对比,研究了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黄河三角洲地区饱和细粒土的动力响应过程、土体比贯入阻力、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和灵敏度的变化以及孔隙水压力和液化发生层的变化对黄河口粉质土液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作用使土体对能量吸收特性的变化、孔压的响应与振动导致的土体结构性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循环荷载作用导致黄河三角洲地区粉质土液化主要发生在硬壳层;随着荷载循环次数增加,液化发生层的深度向深部扩展;循环荷载作用使土体的物性指标变化趋势因深度的不同而具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以雷管作为爆炸动力源,多孔装药爆炸法密实饱和砂的模型试验,实测了饱和砂土体在依次循环爆炸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的增长与消散过程,分析了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孔隙水压力的增长与消散在沿深度及径向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具有独特性。同时,对爆炸荷载在饱和砂土体内所引起的液化范围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可为爆炸法处理饱和粉细砂地基的工程设计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粉土液化过程的现场振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不同重量的重锤自不同高度处自由落体捶击荷载板,研究不同能量大小的循环荷载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土体的动力响应过程。在土体内埋设检波器探头和孔压探头,用以监测荷载能量在土体内的吸收传播和引起的孔压变化,同时在每轮振动前后分别测量土体的强度变化。通过研究发现,80%的振动能量在0.6m土体深度内吸收,能量的衰减量沿深度可用对数曲线表示;振动能量越大,土体产生的超孔压越大,且超孔压所在的深度也越大;根据孔压随振次的变化关系,将现场振动过程中的孔压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减阶段。最后,讨论振动荷载引起的土体强度变化以及土体液化与振动能量的关系,提出土体临界液化功率的概念,并给出若干深度的范围值。  相似文献   

17.
在黄河水下三角洲粉土层不同深度布设电传感器和孔压探头,实时记录循环荷载作用过程中粉土体的电性变化和孔压变化。基于土的电阻率对土体结构状态反映能力,分析振动响应过程土体变形特性,确定外部振动对土体的改造作用,揭示波浪作用下土体破坏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振动荷载作用下,一定深度内的粉土体电阻率会发生不均匀改变,由此揭示土体的分层变化规律。分层变化主要发生在循环荷载作用的初始阶段,对应孔压上升期。而整个加荷和卸荷作用过程中,40~50 cm深度区间土体电阻率未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表明,外部振动作用过程中一定深度位置土体并未发生相应振动位移,保持相对稳定。相近位置的土体微结构分析和振动作用过程土体强度原位监测结果也验证了这种认识。土体的这种分层特征可能会引起波浪作用下粉土层共振现象发生,从而形成黄河水下三角洲底坡失稳的控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黄河水下三角洲粉土层不同深度布设电传感器和孔压探头,实时记录循环荷载作用过程中粉土体的电性变化和孔压变化。基于土的电阻率对土体结构状态反映能力,分析振动响应过程土体变形特性,确定外部振动对土体的改造作用,揭示波浪作用下土体破坏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振动荷载作用下,一定深度内的粉土体电阻率会发生不均匀改变,由此揭示土体的分层变化规律。分层变化主要发生在循环荷载作用的初始阶段,对应孔压上升期。而整个加荷和卸荷作用过程中,40~50 cm深度区间土体电阻率未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表明,外部振动作用过程中一定深度位置土体并未发生相应振动位移,保持相对稳定。相近位置的土体微结构分析和振动作用过程土体强度原位监测结果也验证了这种认识。土体的这种分层特征可能会引起波浪作用下粉土层共振现象发生,从而形成黄河水下三角洲底坡失稳的控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黄河口入海泥沙沉积固结过程长期现场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4月至2009年6月在黄河口潮坪进行的长期现场观测试验结果,研究了黄河泥沙沉积后的固结过程。研究发现:入海泥沙沉积后,强度呈线性增长,孔隙水压力消散曲线符合指数模型,5 d内固结基本完成呈现似超固结状态,沿深度方向强度出现分层现象,并逐渐非均匀化。沉积后的泥沙在自重应力和海洋水动力的长期作用下,土体的强度呈现增长-降低-增长的趋势,沿深度非均匀性提高。首次揭示了黄河入海泥沙的快速固结特性及形成的沉积物强度随时间与空间的非均匀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