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铝硅比铝土矿反浮选脱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某低铝硅比铝土矿为研究对象,筛选出BS-3高效反浮选脱硅捕收剂强化捕收含硅脉石矿物,为成功分离高硅低铝硅比铝土矿奠定了基础。试验证明:在磨矿细度为85%的条件下,采用一粗两精两扫工艺和高效捕收剂强化捕收,可以获得较好的精矿指标。对入选原矿A/S为5.60的低铝硅比铝土矿,获得最终精矿A/S为10.08,回收率为83.07%的优良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2.
《轻金属》2017,(6)
以云南高铝高硅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Al2O366.85%,SiO_212.75%脉石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白云母)研究对象,针对性地提出重选脱硅富集粗粒,浮选降硅回收细粒的分步强化回收方案,通过采用粗磨重选-中矿再磨-细粒浮选的闭路流程,最终获得铝土矿总精矿产率76.66%,Al_2O_3品位71.19%,含SiO_28.78%,铝硅比8.11,Al_2O_3回收率81.64%的良好指标。本研究对大量高铝高硅铝土矿资源的经济高效选矿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硅铝土矿微生物脱硅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法把低质高硅铝土矿和非铝土矿类型的铝原料能用于生产是解决矿石资源的迫切问题之一。如果对低质铝土矿进行精选,那么就可以  相似文献   

4.
《轻金属》2015,(9)
河南登封地区的铝土矿属高铝、高硅、低铝硅比型铝土矿,其工艺矿物学表明,矿石中各矿物嵌布关系复杂,嵌布粒度细,造成矿石的洗选困难。通过选矿试验,最终确定了重选和浮选相结合工艺流程,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粒度-0.074mm占95%时,通过重选能够得到铝硅比8.12的合格精矿,对摇床的中矿和尾矿分别进行浮选试验,得到中矿浮选的药剂最佳用量为碳酸钠500g/t,皂化油酸500g/t,尾矿浮选的药剂用量为碳酸钠3000g/t,六偏磷酸钠60g/t,皂化油酸800g/t;通过全流程闭路试验,铝土矿铝硅比由3.28提高到7.66,精矿氧化铝回收率为61.13%,达到生产氧化铝工业用铝土矿三级标准。Si O2含量由原矿的16.76%降为8.67%,脱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自2007年9月获得澳大利亚奥鲁昆铝土矿矿产开发证书之后,经过5个月的实验研究,中国铝业公司在奥鲁昆铝土矿的浮选脱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奥鲁昆铝土矿石性质复杂,单-洗矿的精矿A/S(铝硅比)为4~5.3,含15%~30%的一水软铝石、大干6%的石英、大干7%的高岭石,洗选难度大。针对这些特点,中铝公司所属的郑州研究院组织科技人员大力开展科技攻关,  相似文献   

6.
铝土矿反浮选脱硅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传兵 《轻金属》2005,(5):7-10
介绍了铝土矿反浮选脱硅的基本原理.技术关键以及国内外铝土矿反浮选脱硅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轻金属》2016,(11)
我国的铝土矿资源非常丰富。但其较低的铝硅比,严重制约着我国铝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合理的选矿方法提高铝土矿的铝硅比,以获得高质量的铝土矿精矿,满足氧化铝生产需求,是改变一水硬铝石生产氧化铝高能耗、高成本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高硅铝土矿选矿脱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高硅铝土矿选矿脱硅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轻金属》2015,(7)
低铝硅比铝土矿的综合利用一直是中国铝工业关注的问题。对河南平顶山地区铝硅比4.7的低品位铝土矿进行了选矿脱硅试验研究。采用细磨浮选方法,添加浮选分散剂Na2CO3、抑制剂偏磷酸盐组合PL和组合捕收剂CUB,可实现该低铝硅比铝土矿的脱硅富集。进行了浮选流程闭路试验,获得指标:原矿A/S 4.70,精矿A/S 8.73,精矿产率69.50%,Al2O3回收率78.10%。所获得的小试结果可作为半工业连选试验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铝土矿浮选脱硅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铝土矿资源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描述,详细介绍了正浮选和反浮选两种浮选脱硅工艺疲其药剂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最近获得的重要成果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轻金属》2017,(12)
通过对云南某低铝硅比铝土矿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查明了矿样主要矿物及其组成;采用正浮选脱硅工艺流程,对脱硅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试验流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mm含量占80%、p H值为9.5、六偏磷酸钠用量60g/t,捕收剂HML用量800g/t的条件下,采用一粗一精一扫,中矿顺序返回的闭路正浮选工艺,可以获得氧化铝含量为70.76%、铝硅比为7.55和氧化铝回收率为81.27%的精矿产品。  相似文献   

11.
高硅铝土矿脱硅选矿的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国内外高硅铝土矿的脱硅选矿现状,对目前采用的各种物理选矿方法和化学选矿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技术经济分析。在分析铝土矿的矿物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有的氧化铝工艺生产流程,提出化学-物理选矿方法-物理选矿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通过进一步试验研究,可望迅速用于我国的氧化铝工业。  相似文献   

12.
13.
为探索研究胺类捕收剂对铝硅矿物的反浮选脱硅特性,以河南铝土矿及单矿物叶腊石与高岭石为原料,以现有的4种胺类药剂与实验室合成药剂C401作为捕收剂,进行一系列反浮选脱硅试验研究,考察各捕收剂的浮选脱硅效果,即分析比较各精矿的铝硅比与产率。结果表明,季铵盐类捕收剂1227、1231与C401的浮选脱硅效果较好。适宜的反浮选脱硅试验条件为,入料磨矿细度选择为-0.074 mm占比75%,试验pH值为5.5,C401的最佳药剂用量为150 g/t。单矿物试验结果表明,各胺类捕收剂对叶腊石的捕收能力强弱顺序为:C401>1227>1231>十二胺,季铵盐对叶腊石的捕收能力随着矿浆pH的升高(由酸性变为碱性)逐渐降低。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季铵盐在叶蜡石表面的吸附作用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浮选设备-无传动浮选槽,本文就该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在浮选脱硅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工业试验及生产表明:无传动浮选槽通过高紊流状态强化细粒矿化过程,低紊流状态实现矿化泡沫与底流分离过程,降低矿粒脱落,提高回收率,是一种处理量大、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能耗低的高效浮选设备;无传动浮选槽可实现低品位铝土矿的正浮选脱硅,对铝硅比为4.35的原矿,精矿铝硅比为8.10,氧化铝回收率84.21%,比传统浮选机工艺节省药剂用量约30%、电耗降低约30%;对低品位铝土矿浮选脱硅生产应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并取得良好的工艺技术指标:对铝硅比为3.05的原矿,精矿铝硅比为6.46,氧化铝回收率72.23%。  相似文献   

15.
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的浮选脱硅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斐济的三水铝石型铝土矿洗矿精矿为原料,ZYY作为捕收剂,碳酸钠和六偏磷酸钠作调整剂,通过磨矿细度、捕收剂和调整剂用量等多因素条件试验,探讨正浮选方法提高三水铝石铝硅比的影响因素和适宜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磨矿细度86%-200目时,pH值为9.5,六偏磷酸钠80g/t,捕收剂用量1200g/t,精矿的铝硅比9.06,回收率76.79%。  相似文献   

16.
17.
《轻金属》2016,(2)
对平顶山地区低铝硅比铝土矿(A/S 4~5)进行了1t/d规模的铝土矿梯度浮选脱硅方法的半工业连选试验。通过连选流程计算、设备选择配置、磨矿调试和浮选连续稳定运转,获得了连续运转15个班(8h/班)的加权平均试验指标:原矿A/S 4.72,精矿A/S 9.04,精矿产率67.72%,Al_2O_3回收率76.73%。所获得的半工业试验结果验证了铝土矿梯度浮选脱硅方法的可靠性,可作为工业项目产业化建设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轻金属》2017,(11)
采用悬浮态焙烧装置焙烧高硅铝土矿,对焙烧矿进行常压碱浸预脱硅实验,探讨了碱浸条件各单因素对悬浮态焙烧矿碱浸预脱硅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各因素在碱浸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得到优化的碱浸脱硅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悬浮态焙烧-碱浸脱硅对高硅铝土矿铝硅比(A/S)的提高非常显著,悬浮态焙烧矿在常压、低温、低碱条件下实现较高的脱硅率和较低的氧化铝损失率,碱液浓度、碱浸温度以及液固比是影响脱硅率的主要因素;对于Al_2O_3占63.45%、A/S为4.50的悬浮态焙烧矿,在碱浸温度100℃、碱浸时间120min、碱液浓度ρ(Na_2O_k)=125g/L、液固比L/S=10和搅拌速度为15r/min的碱浸条件下,脱硅率达到64.95%,氧化铝的损失率2.2%,脱硅精矿A/S达到13,对氧化铝工业的高效生产具有较大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9.
《轻金属》2018,(8)
对云南某沉积型低品位铝土矿进行了详细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该矿石的主要矿物组成及矿物含量、粒度分布特征及共生关系。本试验通过NaOH调浆,不添加任何抑制剂,采用铝土矿新型捕收剂H_2,在不脱泥条件下浮选得到铝土矿精矿,达到提铝降硅的试验目的。对于A/S 4.18的低品位原矿,浮选闭路试验可获得精矿含Al_2O_3品位52.73%、SiO_2品位6.23%,A/S 8.46,Al_2O_3回收率80.11%的良好工艺指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