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粉状煅后焦与沥青混合焙烧制备出"结焦体",运用SEM对沥青浸润不同粒度煅后焦颗粒的形貌进行分析,对"结焦体"和煅后焦CO_2/空气反应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微细颗粒与沥青的混合体"填充大颗粒表层部分孔隙;"结焦体"的CO_2反应残余率仅为煅后焦的3/4~1/2左右;"结焦体"的空气反应性速率远大于煅后焦,受微量元素影响尤为显著;不同硫含量石油焦差异性较大,不能简单以硫含量高低来衡量。  相似文献   

2.
煅后焦的导热性能基础数据对焙烧工艺优化设计、煅后焦余热回收工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PBD-12-4P型平板导热测试仪研究堆积状态煅烧石油焦在不同温度、不同颗粒直径下的导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煅后焦导热性能具有随温度升高而线性增大规律,400℃前后线性增大趋势不同,400℃之后煅后焦导热系数增加率变大;随颗粒直径增大煅后焦导热系数逐渐增大。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了导热系数与温度之间的试验关联式,可用于对煅后焦导热系数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煅烧温度对煅后焦质量的影响,依据不同煅烧窑炉的状况,通过以生焦挥发份调配为主、微量元素调配为辅的原料耦合技术,对窑况各项参数实时调控,使煅烧温度达到1300℃以上,并保持温度波动范围不超过20℃,实现了石油焦的高温煅烧,使煅后焦的真密度达到2.05g/cm3以上并保持稳定,为提高阳极质量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徐日瑶 《轻金属》1991,(4):39-42,18
叙述了BC焦的制备、BC焦与轻烧菱镁矿和卤水的成球及其脱水、球团的氯化过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C焦的活性>煅后焦>石油焦。在1000℃温度下BC焦、煅后焦、石油焦(延迟焦)与轻烧菱镁矿球团的氯化率相应为95~98%、78~85%、59~81%。三种球团氯化后所获得的MgCl_2熔体,其MgCl_2含量基本相同(92~94%MgCl_2)。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测定煅后石油焦简称煅后焦中氢含量的原理、实验装置、测定步骤和计算公式,同时测定煅后焦的粉末比电阻的真密度。绘制了煅后焦氢含量与其比电真密度关系曲线,提出氢含量作为煅后焦性能指标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任林 《轻金属》2000,(5):49-50
不同粒度石油焦,在下料量不同情况下,在炉煅烧时,煅后焦的质量不同,不同质量的煅后焦进行配料,成型、焙烧,影响炭块的质量。本文着重对石油焦0.25-3mm和3-30mm两种焦粒的测定及造成这种结果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轻金属》2016,(5)
介绍了石油焦的品级状况以及低品质焦生产阳极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对煅烧、焙烧工艺条件与石油焦、炭阳极各项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就满足阳极质量指标而言,可以使用较高硫含量的石油焦生产阳极。对低品质焦生产的工业炭块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添加一定比例的低品质焦生产的阳极完全满足大型铝电解槽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验研究了煅烧石油焦纯度、结构、孔隙度对其反应性的影响,总结了煅烧石油焦反应性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煅烧石油焦中钠、钙、钒含量的增加,孔隙度的增大,其空气和CO2反应性加剧;随着煅烧石油焦晶格常数的增大,其结构更加致密,其CO2反应损失减小。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研究预焙阳极的反应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影响预焙阳极质量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 《轻金属》2002,(4):51-55
主要论述了 :1、原材料中的微量元素、石油焦及残极的强度、二氧化碳反应性及空气反应性等对阳极质量的影响 ;2、沥青含量、粉料含量及粉料细度对阳极质量的影响 ,介绍了布林值的概念 ;3、混捏温度对阳极炭块质量的重要性 ;4、最高焙烧温度对阳极炭块电阻率、抗压强度、过电位、二氧化碳反应性、导热率及抗热震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延迟石油焦的生产过程及其煅烧方法。焦化工厂与煅烧工厂建立在相距仅数哩的厂区内。煅后的延迟焦分送到各地铝厂使用。这两个工厂都具有较好的固体物料输送装备。焦化塔共有四个,容量各为625吨,焦化塔直径6.5米,高29.5米,采用水力出焦。日处理原料18000桶,日产石油焦1000吨,煅烧采用两台直径3米,长54.8米的回转窑。煅烧实收率为75%(其中碳质烧损约为5%),日产煅后焦750吨。延迟焦在窑的内停留时间为1.5小时。用天然气作燃料,窑温达1371℃。并有煅后焦的各项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罐式炉排料过程中石油焦颗粒运动行为对煅后焦的质量至关重要。基于离散元法,建立罐式炉内石油焦排料过程的颗粒尺度运动行为的三维数学模型,并通过1/15比例的冷态模型实验验证离散元法模拟的可靠性,研究料罐内固体石油焦颗粒的运动模式、颗粒间相互作用应力及力链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离散元法模拟能很好的再现实验结果;石油焦颗粒在料罐内的加热带区域基本符合活塞流的运动特征,在冷却水套区域呈漏斗流的运动特征;料罐内石油焦颗粒间的作用力分布不均匀,强力链主要分布在料罐的中下部区域以及冷却水套区域。  相似文献   

12.
石油焦中全硫量的X—荧光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射线荧光法测定了石油焦中的全硫含量,当硫含量在0.30%~3.0%范围内,该法具有快速简便、节省试剂等优点。其分析准确度与化学法相当,且具有较好的重现性,能满足工业对石油焦中硫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煅烧炉内对三种不同品种石油焦进行了700~1100℃阶段热处理,并对煅烧后的石油焦真密度、粉末电阻率、Lc值、气孔率等进行了检测分析,同时将煅烧后的石油焦颗粒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低硫、中硫、高硫石油焦TG和DTG曲线、煅烧后的性能、脱硫率、碳晶格的生长、气孔率等区别明显,这可为生产使用这三种类型硫含量的石油焦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更高效的回收高温煅后焦的余热、降低煅后焦的出料温度,在对传统水冷夹套传热性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笼套式高温余热回收换热器.对两种换热器进行物理建模,并使用CFD软件,对两者的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工况对照的是山东某炭素厂煅烧车间的实际运行工况.为探究新型换热器的运行特点,对比分析了冷却水流量和煅后焦流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针对石油焦粉焦(直径在1mm以下)含量相对增多,给铝用阳极生产和质量性能等方面均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从粉焦的来源、危害及生产中的检测入手,进行了试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对粉焦的处理方法,有利于推动炭素制造业对石油焦粉焦的重视和改进,促进预焙阳极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室研究,分析罐式炉煅后焦晶粒尺寸和煅后焦质量指标与最高煅烧温度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煅后焦最高煅烧温度控制在1200~1250℃,较传统的罐式炉工艺低50~100℃,更加适合预焙阳极的生产。鉴于此提出罐式炉低温煅烧理论,并通过现场应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同尺寸的炉型,低温煅烧产量较传统的高16%;煅烧焦真密度基本控制在2. 05~2. 07g/cm3之间;煅烧焦粉末电阻率控制在448~540μΩ·m范围内;而煅烧焦CO2反应率基本保持在6%~10. 5%。罐式炉低温煅烧理论不仅能满足煅后焦质量要求,更能减少预焙阳极在电解槽上的掉渣。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某厂5号氯化炉使用煅后焦的生产实践,针对其积渣快、生产周期过短的向题,从还原剂本身性质及其在氯化炉中的行为,以及生产实践比较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今后使用煅后焦作还原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轻金属》2015,(10)
选取工业用三种煅后焦和两种沥青制备铝用预焙阳极生坯,采用实验室方法考察煅后焦和沥青性能、煅后焦粒度组成、沥青配比及混捏温度对阳极生坯成型后膨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在糊料中比例越高,混捏温度越高,阳极生坯成型后体积膨胀越小;相对于中温沥青,改质沥青限制阳极生坯膨胀效果更好,且当改质沥青含量足够大时,阳极生坯会出现体积收缩;阳极生坯成型后膨胀与生坯密度并非直接关联,而与煅后焦闭气孔率成反比,与煅后焦真密度成正比。所获基础技术数据可供实际生产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9.
《轻金属》2016,(6)
以石油焦、沥青焦、球磨粉和残极为骨料,分析了4种不同粒径配比的骨料对炭阳极体积密度、真实密度、抗压强度、热膨胀系数、导电率、CO_2反应性、空气反应性以及空气渗透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骨料粒径越细、大中小颗粒越接近正态分布,可以获得较高体积密度和真密度。炭阳极的抗压强度、热膨胀系数、导电率、空气反应性和CO2反应性等性能均随密度的提高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空气渗透率曲线表明,骨料粒径在6-8mm时,空气的渗透率相对比较低,是一个可以获得较高密度、较低渗透率的较为合理的粒度尺寸。  相似文献   

20.
《轻金属》2018,(9)
炭质材料中的硫是一种有害元素,会使炭制品出现产生裂纹等现象。在石油焦高温石墨化过程中,石油焦中硫的逸出对石油焦的真密度和石墨化进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以某企业石油焦为研究对象,模拟石油焦煅烧工艺,研究300℃/h和600℃/h煅烧升温速率下石油焦的石墨化度、真密度和脱硫量的变化规律;讨论了不同煅烧升温速率过程中石油焦的石墨转化速率的变化;阐明了煅烧升温速率对石油焦硫高温逸出、石墨化度的影响规律。分析讨论了硫逸出过程对石油焦石墨化进程及真密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