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转移瘤的X线和C T两种诊断方式,并分析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03年5月到2004年5月骨转移瘤15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分别为79例,用X线和CT诊断,记录对比其结果.结果:在158例的患者中,X线诊断出骨破坏率为50.63%(40/79),CT诊断出骨破坏率为100%(79/79),CT诊断结果高于X线诊断结果.原发肿瘤成为骨转移瘤的转移率排位依次为肺癌、乳腺癌、鼻咽癌,因此,骨转移瘤明显高于其他原发肿瘤的转移率,两种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转移瘤采用X线和C T诊断具有较大差异,CT诊断出骨破坏率明显优于X线,临床可以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脊柱PNET的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资料.结果:10例PNET邻近椎体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7例见椎间孔扩大;10例肿块均位于髓外硬膜下,9例T1W I呈等或低信号,1例T1W I呈稍高信号,T2WI呈等、混杂、稍高信号,7例有囊变,10例均见早期明显强化.结论:脊柱PNET具有较为特征性的MRI表现,MRI对PNE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状肿瘤的类型及病理特征,分析肿瘤的主要类型以加强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7例乳腺乳头状肿瘤患者,对患者肿瘤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67例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得知,乳头状肿瘤分为5类:腺乳头状癌34例(50.75%)、中小导管乳头状瘤12例(17.91%)、大导管乳头状瘤9例(13.43%)、乳腺乳头状腺瘤7例(10.45%),小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5例(7.46%)。结论有针对性地展开以乳腺乳头状癌和中小导管乳头状肿瘤为重点的临床研究,深入研究乳腺乳头状肿瘤的治疗方法,对提高医院乳腺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纳米氧化铈(nm-Ce O2)对人乳腺癌Bcap-37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乳腺癌Bcap-3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等体积双蒸水)、阳性药组[九州虫草2 000 mg/(kg·次)]、nm-Ce O2高、中、低剂量组[300、100、33.33 mg/(kg·次)],共5组,各组荷瘤裸鼠均经口灌胃给药,每天1次,共17 d,观察各组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计算肿瘤体积(VT)、肿瘤生长抑制率,称量肿瘤重量,观察移植瘤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 UTP nick end la beling,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率。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nm-Ce O2各剂量组均具有抑制人乳腺癌Bcap-3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并能促进瘤细胞的变性、坏死和凋亡(P<0.05)。nm-Ce O2高剂量组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低于阳性药组(P<0.05),但nm-Ce O2高、中剂量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高于阳性药组(P<0.05)。结论 nm-Ce O2对人乳腺癌Bcap-3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35例心脏黏液瘤病人,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行室缺直视修补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2.85%),34例病人术后恢复好,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至Ⅰ级。随访6个月~10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脏黏液瘤的最有效方法,心脏黏液瘤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表现、乳腺导管造影钼靶拍片影像学表现、病理类型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9例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例,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20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乳头溢血最常见,占60.2%(126/209);单纯乳房肿块者,占28.7%(60/209);同时有乳头溢血和乳房肿块者,占11.0%(23/209)。病理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165例(78.9%),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伴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13例(6.2%),导管内乳头状癌及浸润性乳头状癌31例(14.8%)。年龄>50岁的导管瘤病例,恶性占49.3%(35/71);病变位于二级以下导管者,恶性占39.0%(41/105);钼靶片提示伴有钙化的,恶性占48%(37/76);乳头血性溢液伴临床可触及肿块者,恶性占52.1%(12/23),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导管造影钼靶拍片对于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从转移灶中富集出的舌鳞状细胞癌永生化细胞系Tca8113-Ml细胞与原发灶组织获得的Tca8113细胞系细胞侵袭能力的差异,探讨舌鳞状细胞癌永生化细胞系细胞侵袭特性与转移肿瘤干细胞(migrating cancer stem cell,MCS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和BALB/c裸鼠移植瘤试验分析Tca8113和Tca8113-Ml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Tca8113-Ml组的穿膜细胞数(93.8±4.4)明显多于Tca8113组(34.0±1.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a8113-Ml组裸鼠更易形成移植瘤,且移植瘤形成较快,生长速度也较快,成瘤率为6/6,而Tca8113组成瘤率为4/6。结论舌鳞状细胞癌永生化细胞系Tca8113-Ml细胞的侵袭能力较强,表明从转移灶中富集出的细胞系细胞具有明显的"干性",提示肿瘤转移与MCSC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溶瘤2型单纯疱疹病毒(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OH2)的体内、外药效。方法按不同感染复数(MOI)=0.002、0.01、0.05、0.25、1.25分别感染人结肠癌细胞(Lo Vo)和人喉癌细胞(Hep2),MTT法检测OH2在体外的溶瘤作用。经BALB/c-nu正常小鼠右侧肋腹皮下分别注射Lo Vo细胞和Hep2细胞,当肿瘤平均体积100 mm~3时,试验组于肿瘤内分别注射高、中、低剂量的OH2(1×10~7、1×10~6、1×10~5 CCID_(50)/m L),同时设阳性对照组(5 mg/m L的5-FU)及阴性对照组(DMEM/F12培养基),于第0、3和6天进行注射。首次注射后第0、3、6、9、12、15、18天测量肿瘤长径(a)和宽径(b),计算肿瘤体积(tumor volume,TV)及相对肿瘤增殖率。结果 OH2在较小浓度下(MOI分别为0.168和0.063)即可较好地杀伤Lo Vo和Hep2细胞。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两种肿瘤模型的OH2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均有显著抑瘤效果(P0.05);Lo Vo肿瘤模型中,OH2高剂量组的抑瘤效果明显优于中、低剂量组(P0.05);Hep2肿瘤模型中,OH2高、中、低剂量组的抑瘤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H2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显示较好的溶瘤作用,具有新生物药开发前景,为临床前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暴露后Piwil2在人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移植瘤中的表达。方法建立免疫活性C57BL/6j系小鼠的人NB SK-N-SH细胞株荷瘤模型,选择瘤体积在100~200 mm3之间的2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环磷酰胺组(CP组),每组10只,CP组每日经腹腔注射CP75 mg/kg,2次/周,连续2周;NS组每日经腹腔注射NS 2 ml。每2天测量肿瘤体积,计算相对肿瘤体积(RTV);停药后次日处死小鼠,称瘤重,计算抑瘤率(IR);并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Piwil2基因m RNA的转录水平,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Piwil2蛋白的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与NS组比较,CP组移植瘤的RTV和瘤重均显著降低(P0.05),CP组的平均抑瘤率为83.56%。两组移植瘤组织中Piwil2基因m RNA的转录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组移植瘤组织中Piwil2蛋白高表达于胞浆,而CP组大部分肿瘤细胞坏死,Piwil2蛋白表达下降,细胞核稀疏,核浓缩,细胞体积变小;CP组移植瘤组织中Piwi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 CP干预后,移植瘤缩小,移植瘤组织中Piwil2基因m RNA的转录水平不变,但蛋白表达水平有改变,可能影响人NB抵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单抗修饰的载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基因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靶向纳米粒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与自噬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将AFP单抗修饰的纳米粒AFPmAb-PLGA-rhDCN注入肿瘤中央及基底部,并以非特异Ig G-PLGArhDCN纳米粒、PLGA-空质粒及PBS缓冲液作为对照组。测量肿瘤体积及瘤重,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与3个对照组相比,AFPmAb-PLGA-rhDCN纳米粒组小鼠肿瘤生长缓慢,肿瘤体积和瘤重均明显减小(P0.05),肿瘤组织中Beclin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AFP单抗修饰的载DCN基因纳米粒可抑制小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自噬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标记42例消化道及腹腔胃肠道间质瘤(GISTS)。结果42例GISTS中Des(+)4例(9.5%),SMA(+)14例(33%),Actin(+)12例(28.6%),CD34(+)36例(85.7%),CD117(+)40例(95.2%),S-100(+)12例(28.6%),Ki-67(+)22例(52.4%),bcl-2(+)28例(66.7%)。结论GISTS的诊断CD117阳性率高于CD34,但在诊断中应两者结合以提高诊断率;肿瘤的大小及核分裂的多少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而所有间质瘤具有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因子clusterin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中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与P16、bcl-2表达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clusterin、P16、bcl-2在2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28例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20例尿路上皮乳头状瘤标本中的表达。结果尿路上皮癌中clusterin和bcl-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尿路上皮乳头状瘤(P<0.05)和PUNLMP(P<0.05);P16的表达明显低于尿路上皮乳头状瘤(P<0.05)和PUNLMP(P<0.05)。在病理分型、临床的分期和预后中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lusterin基因可能通过抑制凋亡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lusterin和bcl-2、P16结合起来分析可望作为鉴别尿路上皮癌与PUNLMP及尿路上皮乳头状瘤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对金黄葡萄球菌肠毒素C2的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揭示超抗原在肿瘤治疗方面的意义。方法从金葡菌发酵液中提纯SEC2蛋白,并经SDS-PAGE及测序分析;构建小鼠S180肉瘤和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分别腹腔注射高、中、低剂量(800、400、200 ng/kg)的SEC2,连续给药10 d,同时以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于给药后第11天处死小鼠,将肿瘤组织分离并称重,比较SEC2对S180肉瘤及Lewis肺癌移植瘤的抑瘤效果。结果在相对分子质量约30 000处可见目的条带,与理论值相符,N-未端氨基酸测序与文献报道一致;SEC2对两种移植瘤均产生较明显抑制作用,高、中、低剂量SEC2对S180肉瘤的抑瘤率分别达到50.60%、31.81%和19.38%,对Lewis肺癌的抑瘤率分别达到55.62%、45.70%和37.78%。结论从动物水平上确认了SEC2的抑瘤效果,为进一步开展超抗原抗肿瘤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治疗听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对11例听神经鞘瘤交替使用神经内镜及手术显微镜,对(该区域神经内镜下解剖)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肿瘤均全切,全部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4例保留听力,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神经内镜在该区手术中明显改善深部术野的照明和显微解剖结构的识别,减少对小脑/脑干牵拉,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手术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是肿瘤化疗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可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相互作用促进化疗耐药性的产生,即CSC能刺激TAM释放细胞因子,从而降低化疗对CSC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二者相互作用对肿瘤化疗耐药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基于纳米复合佐剂[包载CpG的纳米颗粒(CpG-coated nanoparticles,CNP)]及黑色素瘤细胞裂解物抗原的纳米肿瘤疫苗的抗黑色素瘤免疫效果。方法 检测CNP及黑色素瘤细胞裂解物抗原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其对细胞因子IL-6和IL-12表达分泌的调控作用。接种黑色素瘤细胞的小鼠成瘤后,选择肿瘤体积相近的40只雌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PBS)、佐剂(CNP)、裂解液(Lysate)和疫苗(CNP+Lysate)组,按皮下接种方式给药,1周1次,给药3周;每3 d记录小鼠肿瘤大小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收集小鼠外周血检测IFN-γ和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CD8+T淋巴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情况。结果 与PBS、CpG和肿瘤裂解物抗原组相比,纳米疫苗佐剂CNP能有效刺激BMDCs成熟,促进IL-6和IL-12分泌;接种纳米肿瘤疫苗显示出较好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疫苗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减小,其血清中IFNγ和TNF-α分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1例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巨检见肿瘤位于子宫后壁,呈息肉状突向宫腔并向宫壁浸润生长达浆膜层,组织学上肿瘤细胞较大,形态多样,异型性明显,以单核细胞为主,可见多核巨细胞,胞质嗜酸性或透亮,核分裂像易见,瘤组织中有广泛的纤维素样物质沉积,肿瘤细胞呈片状或条索状排列,向肌壁间和血管壁浸润生长。免疫组化HPL( )、HCG散在( )、PLAP( )、CKL( )、Actin(-)、HMB45(-)、S-100(-)。结论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对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PT)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性12侧,恶性40例,均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CT的诊断正确率为96.2%,基本能显示PRPT的临床与病理特点。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是其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16型E6基因shRNA在体内对荷瘤裸鼠宫颈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BALB/c-nu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干扰组和无义干扰组,经皮下接种宫颈癌Caski细胞(2×106个),移植瘤直径达0.5 cm时,空白对照组于瘤体局部注射PBS,干扰组和无义干扰组分别于瘤体局部注射靶向HPV16型E6基因的shRNA-PLL3.7干扰慢病毒和无义干扰慢病毒(3×108TU/ml),2周后检测瘤体大小和重量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HPV16型E6、P53和P2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无义干扰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干扰组裸鼠体内肿瘤明显缩小,瘤体重量明显降低(P<0.000 1),无义干扰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组肿瘤组织中HPV16型E6蛋白的表达被抑制,P53和P2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慢病毒介导的HPV16型E6基因shRNA能有效抑制动物体内宫颈癌的生长,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小脑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研究。方法 回顾12例小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肿瘤全切9例(75%),肿瘤次全切3例(25%),肿瘤复发2例(17%)。结论 良好的显微手术术野暴露,显微手术精细技巧,对于脑干和重要血管的保护,是小脑肿瘤全切率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