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Cu-25Ni-25Ag合金在600℃和700℃空气中的氧化,合金由富Ag的α相与Cu-Ni固溶体β相组成,氧化速率大致服从抛物线规律,除短时间的加速氧化外,随着氧化的进行氧化速率逐渐减小,尽管存在Ag和Ni,但合金成膜速率与纯Cu的相近,在不同温度下合金都形成了外层为CuO,内层为Cu2O,NiO和Ag颗粒组成的复杂氧化膜,同时,氧化膜最前沿的Cu-Ni固溶体颗粒仅表面部分氧化,未氧化的内核被连续NiO所包围。  相似文献   

2.
晶粒尺寸对Cu-60Ni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铸态Cu-60at%Ni(CACu-60Ni)和机械合金化制 备的纳米晶Cu-60at%Ni(MACu-60Ni)合金在8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CACu-60Ni 合金的氧化动力学偏离抛物线规律,形成外层为CuO,内层为疏松、多孔的Cu2O和NiO混合 氧化物层,同时沿合金基体发生了Ni的内氧化;MACu-60Ni合金的氧化动力学近似遵循抛物 线规律,合金表面氧化膜外层为很薄一层CuO,内层为较厚,且均匀致密的NiO层.晶粒细化 明显促进了由Cu2O和NiO混合氧化膜向单一连续NiO膜的转变.讨论了合金的氧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Cu-50Cr合金在700—900℃空气中的氧化结果表明,合金的氧化动力学在700和800℃遵循抛物线速度规律,在900℃其瞬时抛物线速率常数随时间而降低.合金氧化外层膜是CuO和Cu2O,内层膜由氧化铜和尖晶石型氧化物为基并嵌有Cr颗粒组成,Cr表面有Cr2O3和Cu2Cr2O4膜。900℃的氧化膜与基体金属界面上可观察到连续的Cr2O3层.合金未形成Cr的选择性外氧化.  相似文献   

4.
晶粒细化对Cu—20Ni—20Cr合金氧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晶粒尺寸变化对三元复相合金氧化行为的影响,采用机械合金化制备了纳米晶三元Cu-20Ni-20Cr合金,并对比研究了该合金与同成分的铸态合金在700℃~800℃,0.1MPa纯氧气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铸态合金表面没有形成连续的Cr2O,保护膜,而是形成了含有所有组元氧化物及它们复合氧化物的复杂氧化膜结构。纳米晶Cu—20Ni—20Cr合金在700℃时合金表面形成了连续的Cr2O3氧化膜,而800℃时虽没有形成Cr2O3外氧化膜,但氧化膜规则平坦,外层是CuO,中间层是Cu2O,NiO和Cr2O3组成的混合氧化物区,内层则形成了一薄但不连续的Cr2O3层。晶粒细化降低了合金表面形成Cr2O3氧化膜所需活泼组元Cr的临界浓度。  相似文献   

5.
三相Cu—Ni—30Cr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Cr含量相对较高的Cu—Ni—30Cr合金在700℃-800℃,0.1MPa纯氧气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合金氧化动力学较复杂,其瞬时抛物线速率常数随时间而降低,氧化动力学曲线通常不是由单一的抛物线或直线组成而是由几段组成。Cu—Ni—Cr为三相合金,3相的存在增加了合金表面形成Cr2O3氧化膜所需临界浓度,但30at%Cr足以使合金表面形成连续的Cr2O3外氧化膜。氧化膜内层是合金和氧化物相共存的混合区,被氧化的岛状物是由Cr2O3和Cu,Ni组成。这种混合内氧化机制与经典内氧化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Fe-15Ce合金及纯Fe、纯Ce在600和700℃下H 2-H2S-CO2中的腐蚀行为.Fe-15Ce合金的腐蚀速度比纯Fe慢但比纯Ce快得多.腐蚀后合 金表面形成多层的腐蚀产物膜,最外层是基体金属的硫化物(FeS),中间层为两种金属化 合物组成的混合区,最内层为Ce在O和S作用下的内腐蚀区.合金中15 mass%的Ce不足以阻止 基体金属的硫化,这主要与Ce在Fe中有限的溶解度及合金中存在富Ce相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雾化法制备AgCuZnCdSnNi合金粉末。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粉末合金的表面氧化和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粉末的表面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粉末表面氧化主要以Ag,Cu,Zn,Cd,Sn元素的氧化为主,氧化层成分主要为Cu2O,CuO,Ag2O,ZnO,SnO2,CdO,而合金中的Ni元素很少氧化;除此之外,在粉末表面还吸附一层碳氢化合物污染层,离子溅射刻蚀90 s后,O1s峰明显减弱,Cu2p,Ag3d的峰增强,粉末表面氧化层和吸附层的总厚度约为3 nm。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含8 mass%Y的Ag-Y合金在105 Pa和10-15 Pa两个氧压于700℃的氧化.结果表 明,在105 Pa的氧化很快,并遵循近似的抛物线规律;10-15 Pa的氧化则很慢且偏 离抛物线规律.在高氧压仅发生Y的原位内氧化,这主要是氧快速向内渗透而没有Y明显地向 外扩散所致;在低氧压则生成含Ag颗粒的Y2O3外氧化层,而其Y的内氧化层则远较高氧 压者薄.内氧化Y2O3颗粒沿深度而变化,近表面处小并呈圆球状,随深度增加逐渐变大 并拉长;在深处呈针状且垂直合金表面.此外,在两种氧压下合金最表面有Ag层或分散的Ag 颗粒生成.  相似文献   

9.
不同方法制备的Cu-Cr合金的氧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广艳  牛焱  吴维 《金属学报》2003,39(3):297-300
采用粉末冶金(PM)、机械合金化(MA)及磁控溅射(MS)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显微组织的二元双相Cu-Cr合金(PM Cu-25Cr,MA Cu-20Cr和MS Cu-20Cr)。结果表明:经700℃,0.1MPa纯氧气氧化后,PM Cu-25Cr合金形成了包含CuO,Cu2O,Cr2O3及CuCr2O4的复杂混合氧化膜,氧化增重最大;MA Cu-20Cr合金在混合的氧化膜下出现了连续的Cr2O3层,氧化增重次之;MS Cu-20Cr合金涂层则形成了简单CuO与Cr2O3的两层膜结构,氧化增重最小。氧化行为的差异与合金显微组织的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弧熔炼(CA)和机械合金化(MA)方法制备了晶粒尺寸差别较大的二元单相Cu-Si合金(CACu-0.6Si和MACu-0.6Si,CACu-3.6Si和MACu-3.6Si),并研究了它们在700和800℃纯O2中的高温氧化行为。用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及带有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等对合金组织、氧化膜形貌及组成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制备的Cu-Si合金氧化后均形成了CuO→Cu2O→Cu2O+SiO2(富SiO2)→内氧化区结构的氧化膜,但未形成连续的SiO2保护膜。2种成分的机械合金化Cu-Si合金的氧化速度小于相同温度下同成分的熔炼Cu-Si合金。  相似文献   

11.
Cu-20Ni-30Cr合金在700℃和800℃纯氧气中的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三元复相合金Cu-20Ni-30Cr(at%)在700℃和800℃纯氧气中的氧化行为,合金由三相组成,具有最大Cu浓度和最小Cr浓度的α相为合金的基体,中间浓度的Ni和Cr的β相和富Cr的γ相以颗粒状态分布在合金基体中。合金在2个温度下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偏离抛物线规律,其氧化增重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合金氧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合金形成了复杂的氧化膜结构,外层为富Cu氧化物,中间层为尖晶石层,最内层为不规则但连续的Cr2O3膜,合金中的复相组织限制Cr在合金中的扩散,抑制了外氧化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弧熔炼(CA)和机械合金化(MA)技术制备了晶粒尺寸差别较大的Cu-Ni固溶体合金,并研究了它们在8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MACu-50Ni合金的氧化速率高于CACu-50Ni合金;而MACu-70Ni合金的氧化速率却低于CACu-70Ni合金。合金表面氧化膜外层均是CuO层,但相邻的内层则差别较大,其中,CACu-50Ni,CACu-70Ni和MACu-50Ni合金的内层是Cu2O和NiO的混合氧化物层,而MACu-70Ni合金内层则是较厚且致密均匀的NiO层。晶粒细化促使合金表面氧化膜内层由Cu2O和NiO的混合氧化物层向单一的NiO层转变。  相似文献   

13.
利用球磨和热压致密化过程,得到富Ag和富Ni相均匀分布的纳米晶Ni-Ag双相合金,研究了含Ni分别为50at%和75at%的Ni-50Ag和Ni-25A g合金在600-700℃空气中的氧化。Ni-50Ag合金形成了Ni内氧化结构,最外层为连续Ag层,其氧化速率大于纯Ni。相反,Ni-25Ag合金则形成了连续的NiO外氧化层且最外层为不连续的Ag层。Ni-50Ag合金氧化初期服从抛物线速率常数关系,随后氧化速度显著减小甚至小于纯Ni。合金的双相结构特性以及合金中极小的晶粒尺寸导致了上述结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Pd-Ni-Al涂层的高温短期氧化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M38镍基高温合金上电镀Pd-20 mass%Ni合金,采用低压固体粉末包埋渗铝方法制备钯改性铝化物涂层,XRD分析表明,涂层主要由β-(Ni,Pd)Al相组成.利用TGA、SEM等方法,研究了涂层在800℃、900℃和1100℃的高温氧化行为表明,β-(Ni,Pd)Al涂层恒温氧化动力学遵循抛物线规律;1000℃氧化动力学则不遵循抛物线规律.在800℃和900℃下,β-(Ni,Pd)Al 涂层表面氧化产物包括α-Al2O3、θ-Al2O3和少量的γ-Al2O3;在1000℃下,涂层表面存在α-Al2O3和θ-Al2O3两种氧化物;在1100℃下,涂层表面氧化产物主要是α-Al2O3.此外,在各温度下涂层表面的氧化产物中都含有少量的TiO2,随着温度升高,其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利用增重法,研究了GH3535合金在700℃/700 h下的恒温氧化行为。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和同步辐射荧光(SRXRF)分析技术研究了GH3535合金高温氧化膜的氧化动力学、形貌及氧化物的组成。结果表明,GH3535合金在700℃/700 h氧化后表面氧化膜无明显剥落,氧化动力学曲线遵循立方规律,氧化膜厚度为5μm左右,无内氧化现象发生。700℃下,GH3535合金属于完全抗氧化等级。合金表面生成的氧化膜成分以Ni O、Cr2O3、Ni Cr2O4和Ni Mn2O4为主。  相似文献   

16.
Cu-Ag合金在650~750℃空气中的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含25,50与75wt%Ag的Cu-Ag合金在650~750℃空气中的氧化。结果表明,在所有的情况下合金均生成氧化铜的外氧化膜,其下为由Ag与Cu2O组成的混合内氧化带。对Cu-50Ag与Cu-75Ag合金在其内氧化带前沿尚出现含Cu的Ag基固溶体的单相层。合金氧化时Ag以金属态留下,在金属Cu的消耗带中自然地成为惰性标记。也有少许细Ag颗粒嵌入生成的外氧化膜中,纯Cu和三种合金的氧化都遵循抛物线规律,其氧化速率常数随合金中Ag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从多侧面讨论合金的双相组织对其氧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能球磨一冷压一真空烧结工艺制备了Ti-16.28Si、Ti-15.46Si-5Cu和Ti-14.65Si-10Cu3种合金,并在900℃下空气气氛中对其进行高温氧化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烧结和氧化后合金样品的形貌、微区成分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Cu元素对Ti-16.28Si合金在900℃下氧化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后3种样品中主要含有Ti、Ti,Si3、Ti,Si4相,含Cu元素的样品中则出现了Cu,Si相且致密度随Cu含量升高而升高。900℃下氧化80h后,合金样品表面的主要物相为TiO2,同时含有少量的SiO2、Ti3O5、CuO或Cu2O等相。3种合金中,Ti-16.28Si合金的氧化膜表层基本上都是TiO2,抗氧化性能最好;其余2种合金的抗氧化性能稍低,Cu元素的加入降低了合金在900℃下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二元Cu-Cr合金Cu-0.5Cr,Cu-7.0Cr和Cu-15.0Cr(原子分数,%)在700和800℃空气中的高温氧化行为.合金的氧化动力学基本遵循抛物线规律,其中Cu-0.5Cr合金的氧化近似于纯Cu的氧化行为,氧化产物主要为Cu的氧化物,Cr2O3颗粒弥散分布于氧化膜内层靠近膜/基体界面;Cu-7.0Cr和Cu-15.0Cr氧化后外层形成CuO和Cu2O,内层为Cr2O3和Cu2O·Cr2O3混合氧化物,并含有部分未氧化的Cr颗粒.合金的氧化速率随Cr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并且b相尺寸减小也利于提高Cu-Cr合金的抗氧化能力.合金氧化膜结构和生长规律与合金的原始显微组织和b相分布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9.
纯铜等离子渗钛层的高温氧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纯铜表面双层辉光离子渗钛合金层及纯铜在空气中的高温氧化行为,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氧化层的相组成并讨论了氧化机理.结果表明:纯铜渗钛后不仅提高了抗氧化能力,而且氧化行为及氧化层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未渗钛的纯铜700℃氧化100h相组成为Cu2O和CuO,而Cu—Ti合金层主要为致密均匀的TiO2氧化层.氧化动力学曲线为抛物线类型.  相似文献   

20.
通过热压采用机械合金化(MA)法合成的合金粉末制备纳米晶块体Fe-60Ni-15Cr(MA)合金,并与粉末冶金(PM)法制备的常规尺寸Fe-60Ni-15Cr(PM)合金对比,研究两种合金在700~900℃、0.1 MPa纯氧中的氧化行为以及晶粒细化对其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Fe-60Ni-15Cr(PM)和Fe-60Ni-15Cr(MA)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均偏离抛物线规律。在相同温度下,纳米尺寸Fe-60Ni-15Cr(MA)合金的氧化速率明显低于常规尺寸Fe-60Ni-15Cr(PM)合金的。Fe-60Ni-15Cr(PM)合金表面没有形成保护性的Cr2O3膜,而是形成了由Fe的氧化物组成的外氧化膜和由Fe、Ni和Cr氧化物组成的内层,并有合金和氧化物相组成的混合内氧化形成。相反Fe-60Ni-15Cr(MA)合金表面则只形成了保护性的Cr2O3外氧化物膜。因此,晶粒细化有利于降低合金表面形成连续Cr2O3外氧化膜所需Cr的临界含量,促使合金能在较低的Cr含量下形成连续有保护性的Cr2O3外氧化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