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410不锈钢进行热压缩试验,分析了不同变形温度及变形速率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本构方程及热加工图.发现相同应变速率的真应力应变曲线,温度越大,真应力越小.不同应变速率的流变曲线,低应变速率下,应力达到峰值后,将出现下降趋势;而高应变速率下,应力将一直升高,直到达到最大应变量时达到最高.分析热加工...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型特厚F316H不锈钢阀门锻件易出现粗晶、混晶和探伤无底波等难题,对其高温下的流变行为进行了研究,以探索最佳的热加工变形工艺参数来指导实际生产应用。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在应变速率为0.001~1 s^(-1)、变形温度为950~1250℃条件下开展了热压缩变形试验。基于Arrhenius模型,建立了高温流变应力本构方程,并计算得到热变形激活能为393.857 kJ·mol^(-1)。基于DMM动态材料模型,建立了应变量为0.8的热加工图,在变形温度为1100~1150℃、应变速率为0.005~0.01 s^(-1)时,功率耗散因子达到峰值,结合微观金相分析,该变形条件下晶粒发生了充分的动态再结晶,可作为热加工的主加工区域。结合热加工图,设计了核电不锈钢阀体锻件(规格为12寸)的锻造工艺,并经生产验证得到了晶粒度、无损探伤和力学性能优异的锻件。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低碳马氏体不锈钢的热变形行为,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该材料进行不同温度的压缩变形试验,利用流变应力曲线构建了基于Arrhenius双曲正弦模型的本构方程,并建立试验材料的热加工图,最后对比分析试验材料在不同变形条件下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材料在高变形温度与低应变速率下变形时主要发生动态再结晶现象,在低变形温度与高应变速率下变形时主要发生加工硬化现象,流变应力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 5,验证了本构方程的准确性;结合热加工图分析和显微组织观察,得出该材料的失稳工艺窗口区域为变形温度1 020~1 120℃、应变速率0.01~1 s-1;材料的最佳工艺窗口区域为变形温度900~1 150℃、应变速率0.003~0.01 s-1。变形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将粗大变形组织逐渐转变成细小的等轴组织,应变速率的降低同样有利于发生动态再结晶,但过低则会延长变形时间,导致再结晶晶粒逐渐长大与粗化。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铬镍奥氏体不锈钢锻件沉淀相和有关元素的分析.表明其表面裂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采用煤加热时钢表面渗碳、渗硫及氧化而弱化了表面晶界,在锻压应力作用下所致.  相似文献   

6.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石油压裂阀箱用17-4PH不锈钢在变形温度为1050~1250℃,应变速率为0.01~0.5 s-1区间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试验钢热变形流变曲线呈现出典型的动态再结晶特征,最大变形抗力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减小,表明动态再结晶更充分.通过回归计算获得了17...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模拟压缩实验获得20CrMnTiH材料温度范围为973~1173K和应变速率为0.01s-1~10s-1情况下的真应力-应变曲线,并绘制出材料热加工图。通过不同应变下20CrMnTiH材料加工图叠加,得到材料最佳变形工艺参数区间和材料失稳工艺参数区间。  相似文献   

8.
基于计算机图像识别的表面裂纹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基于计算机图像识别的表面裂纹检测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构件(零件)表面裂纹的自动检测,特别适用于自动化生产和信息化处理。  相似文献   

9.
中厚钢板表面裂纹产生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高田 《轧钢》2006,23(3):58-59
通过对比轧制试验和材料显微组织分析,找出了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中板厂某次生产中钢板成品表面出现大量裂纹的原因,是板坯表面存在热应力裂纹,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退火态42CrMo钢的热变形行为,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进行了单道次热压缩实验,获得了变形温度930~1230℃、应变速率0.001~1 s-1条件下的高温流变应力曲线。分别应用Arrhenius方程和Yada模型构建了42CrMo钢的高温本构模型和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并基于动态材料模型应用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峰值应力构建了其热加工图。结果表明,在大部分变形条件下,高温流变应力曲线呈典型动态再结晶特征,由于动态再结晶的作用,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或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减小。基于峰值应力构建的42CrMo钢高温本构模型和动态再结晶模型可以用于预测不同变形条件下的流变应力和微观组织演变。此外,根据42CrMo钢的热加工图,最佳热加工工艺参数范围为1100~1230℃、0.01~1 s-1。  相似文献   

11.
在管子组件装配过程中,不锈钢管与衬套的安装多采用挤压扩口工艺,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扩口裂纹的产生及其与材料性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产生扩口裂纹的不锈钢管中均没有发现明显的塑性变形。奥氏体不锈钢微观组织中铁素体含量超过20%(体积分数),材料的塑性指标急剧下降,低塑性是裂纹的产生的关键因素。通过试验验证,不锈钢管选用退火状态可以有效避免扩口裂纹且满足产品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对太钢1280mm立式连铸机生产的1CrllMoV板坯表面纵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控制中包过热度、改变结晶器及二冷冷却制度、控制钢中碳含量、调整保护渣等工艺控制措施,使铸坯的纵裂得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0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高压隔离开关机构连杆在安装使用一年后产生裂纹。通过宏观形貌检验、低倍组织和显微组织分析、化学成分测定、能谱分析、晶间腐蚀倾向性试验、硬度检测等方法对裂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杆材料晶界弱化,裂纹以沿晶方式扩展。碳含量过高和热轧型材终轧温度偏低是导致材料晶界弱化、晶间腐蚀倾向性升高、塑性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由硫含量超标引起的夹杂物增多是造成连杆塑性降低的次要影响因素。晶间腐蚀敏感性增强以及材料塑性偏低导致连杆在腐蚀工作环境中正常受力状态下产生裂纹。  相似文献   

14.
范新智 《连铸》2012,31(2):45-47
对太钢1 280 mm立式连铸机生产的1Cr11MoV板坯表面纵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控制中包过热度、改变结晶器及二冷冷却制度、控制钢中碳含量、调整保护渣等工艺控制措施,使铸坯的纵裂得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薄壁小口径不锈钢管扩口裂纹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拉力试验机及硬度测试仪对薄壁小口径不锈钢管在扩口时出现裂纹、且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硬度积累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扩口裂纹管的硬度高,晶粒小,晶粒之间尺寸差别大;在加工过程中随拉拔管径变小,其硬度呈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16.
The dc glow discharge plasma nitriding of austenite stainless steel with severe surface deformation layer is used to produce much thicker surface modified layer. This kind of layers has useful properties such as a high surface hardness of about 1500 Hv 0.1 and high resistance to frictional wear.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low temperature plasma nitrided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with severe surface deformation layer.  相似文献   

17.
张润生 《连铸》2014,33(3):35-38
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微合金钢板的表面裂纹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裂纹周围存在氧化圆点及脱碳,裂纹处表面及内部物质的能谱成分分析表明有保护渣成分存在,说明存在于铸坯上的微裂纹及少量夹渣缺陷是形成钢板表面裂纹的原因,对减少该类裂纹的产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夏健  龙荷荪 《热处理》2007,22(4):65-68
某些Cr12型不锈钢零件时常出现表面裂纹,通过了解这些零件的生产过程、裂纹形态及其扩展方式等,采用模拟试验分析了裂纹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析Cr12型马氏体不锈钢零件淬裂原因的基本流程。  相似文献   

19.
刘惠民 《物理测试》2012,30(4):51-53
 某厂生产35CrMo零件,车削表面裂纹废品率高达35%,为分析裂纹形成原因,采用低倍、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裂纹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裂纹系由钢中夹渣和夹杂引起。这些夹渣和夹杂在车削过程中剥落,暴露于表面,形似宏观裂纹的变形痕迹。夹渣和夹杂是由炼钢浇铸过程中裹入的锆铬质引流砂及伴生物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以表面出现质量问题的不锈钢餐刀为研究对象,用显微镜观察了钢中的夹杂物形貌及分布情况,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缺陷处的组织结构,用能谱分析仪测定了其成分,从而确定了缺陷产生的根源,阐明了其产生的机理,最终提出了改进产品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