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静电纺丝制备了载药量分别为10%、20%和30%的单层结构醋酸纤维素(CA)载药纳米纤维膜、载药量为20%的多层结构聚乳酸(PLA)/CA载药/PLA载药纳米纤维膜,药物选用抗菌药单宁(TA)、抗凝血药阿司匹林(AS)和姜黄素(CM),研究了载药膜的体外释药性能,同时以血小板粘附、改良振荡烧瓶法对三种药物的药物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释药性能测试发现,载药量多的纳米膜释药速率更快,多层结构均延缓了释药速率,且PLA层越厚释药速率越低。CM、AS的加入使得血小板大面积团聚现象消失,TA的加入,使纳米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从24.2%和23.2%增加至90%和92%以上。药物仍保留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药物灰黄霉素(GSV)的稳定性,静电纺制得载不同量GSV的醋酸纤维素(CA)/β-环糊精(β-CD)纳米纤维膜。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光(UV-Vis)对载药纤维膜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载药量的增加,纤维直径变大,药物能完全包覆在纳米纤维内部,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药物缓释效果好。制得的醋纤基载药纳米纤维膜的纤维平均直径最高达507nm,经过72h后药物释放率最高达到80%。  相似文献   

3.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质量比例的PLA/SF复合纳米纤维膜和不同载药量的PLA/SF复合纳米纤维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毛细流动孔隙测量仪研究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结构和孔隙分布率;以溶血实验、动态凝血实验和血小板粘附实验研究PLA/SF混比及载药量对复合纳米纤维膜血液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LA和SF复合后,SF分子排列更加规整,且质量比为8/1和8/3的复合纳米纤维膜孔隙分布集中;添加抗凝血药物阿司匹林的纳米纤维膜的溶血率都在1%以下,且动态凝血相对吸光度值都在90%以上,比不添加阿司匹林的复合纳米纤维膜高7%左右。  相似文献   

4.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在粘胶水刺非织造基表面沉积时长分别为9 min、11 min、13 min、17 min、21 min、25 min、29 min,质量分数为13%的醋酸纤维素(CA)载药纳米纤维,药物为没食子酸(GA),再在表层覆盖丙纶纺粘非织造布,作为复合结构防护口罩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对非织造布及载药纳米纤维膜进行形貌表征,测试其孔径大小及分布,并进行了过滤效率、过滤阻力、抗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纳米纤维连续均匀,负载药物后的纳米纤维比纯CA纳米纤维直径稍粗,但直径更加均匀;随纺丝时间延长,复合结构材料孔径变小、孔径分布更均匀;并且对1μm以下的粒子的过滤效率从24.12%提高到69.76%左右,但对过滤阻力影响不大;复合结构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宽度分别达到1.40 cm和2.30 cm,具有良好抗菌抑菌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电纺技术,制备了纯聚乙烯醇(PVA)和担载了不同量抗凝血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Dex-40)的载药纳米纤维膜,研究了药量对膜血液相容性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观察纤维形貌、分析膜的组分;用电子万能强力仪测试了膜的力学性能;以溶血、动态凝血实验研究了药物和药量对膜血液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可纺性较好的纺丝液浓度为PVA10%、药粉1%,PVA和药粉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载药膜的拉伸强度稍高于纯PVA膜,但断裂伸长率有所下降。添加药粉后,载药膜的溶血率低于5%,且内源性凝血因子被激活的程度低,膜的血液相容性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采用共混和同轴静电纺制备了负载盐酸四环素药物的聚乙烯醇-苯乙烯吡啶盐(PVA-SbQ)/玉米醇溶蛋白(Zein)复合纳米纤维,在紫外光照射下得到光交联载药PVA-SbQ/Zein复合纳米纤维。利用扫描电镜(SEM)对不同纤维的形貌和直径分布进行了分析;采用透射电镜(TEM)对不同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纳米纤维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强力测试表明同轴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力学性能更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曲线表明载药PVA-SbQ/Zein复合纳米纤维保持了原有的化学功能基团;最后比较了两种方法制备的载药纳米纤维膜的药物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7.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壳层,醋酸纤维素(CA)为芯层,制备高效CA/PVDF-HFP复合纳米纤维膜,然后采用0.05mol/L的LiOH溶液对复合纳米纤维膜进行水解,得到纤维素/PVDFHFP复合纤维膜。分别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接触角测量仪以及电化学工作站等对样品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复合纳米纤维为壳核结构,并且其热稳定性好、孔隙率高、对电解液亲和性优良,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隔膜,隔膜与锂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低,因此可以推断,该复合纤维膜在锂离子电池隔膜领域的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8.
以醋酸纤维素(CA)为原料制备静电纺丝纤维膜,研究其可纺性能。结果表明,在CA的质量分数为10%~12%,纺丝距离为10~15cm,纺丝电压为12.5~17.5kV,丙酮/DMAc溶剂配比为6∶3的纺丝条件下,可以获得粗细均匀,表面平滑,且直径小于700nm的CA纳米纤维。将制备的纳米纤维膜脱乙酰化处理后,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吡咯/醋酸纤维(PPy/D-CA)复合导电膜,并对其电热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Py/D-CA复合导电膜具有较好的电热性能。  相似文献   

9.
PAN/CA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聚丙烯腈/二醋酸(PAN/CA)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截滤性能,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将PAN/CA以质量比分别为100/0、90/10、80/20共混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AN/CA复合纳米纤维膜.借助扫描电镜(SEM)及相关测试软件,测出复合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分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醋酸纤维素(CA)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的可纺性,通过加入β-环糊精(β-CD),制备β-CD/CA复合纺丝液,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不同配比的CA/β-CD复合纳米纤维。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复合纳米纤维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纺丝溶液中分子的三维形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表明CA/β-CD复合纳米纤维保持了两组分原有的化学功能基团;通过X射线衍射探讨了复合纳米纤维的结晶度,结果表明CA主链打乱了β-CD分子链的规则排列;通过热重分析研究了复合纳米纤维的热学性能,结果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静电纺丝可简单有效地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所得纤维具有多孔结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在组织工程、伤口敷料及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潜在用途。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药聚乳酸己内酯(PLCL)纳米纤维膜,载入抗菌型药物环丙沙星,应用于伤口敷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接触角等表征手段对载药前后的纳米纤维膜进行表征。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纤维膜表面光滑,载药后纤维直径变小。抗菌及药物释放实验表明纤维膜具有抗菌性,在药物释放上可起到缓释效果,此纤维材料有望应用在伤口敷料上。  相似文献   

12.
采用Jones试剂对聚乙二醇(PEG)进行修饰并合成端基为-Si(OEt)3的PEG大分子硅氧烷,将其与TiO2溶胶进行共水解缩合,制得PEG/SiO2-TiO2杂化纺丝液。在杂化纺丝液中加入头孢唑啉钠,经静电纺丝法制备载药杂化纳米纤维膜。对杂化电纺纤维膜的结构与形态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药物释放性能。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PEG大分子硅氧烷合成机理和产物结构;扫描电镜(SEM)照片显示,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约为115 nm,载药纳米纤维平均直径约为130 nm;紫外可见光(UV-Vis)光谱分析表明,载药纤维的初期释放速度较快,随时间推移释放速率逐渐降低,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硅钨酸(H_4SiW_(12)O_(40))/聚己内酰胺(PA6)复合纳米纤维膜和H_4SiW_(12)O_(40)/醋酸纤维素(CA)复合纳米纤维膜。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同时利用这2种纤维膜对甲基橙(MO)溶液在紫外光下进行催化降解。研究结果发现,2种聚合物PA6或CA与H_4SiW_(12)O_(40)之间均存在协同作用,且显著提高了对MO的光催化降解速率。但H_4SiW_(12)O_(40)/PA6复合纤维膜对MO的光催化降解效果更好,其光催化降解速率几乎是H_4SiW_(12)O_(40)/CA复合纤维膜的4倍。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硅钨酸(H_4SiW_(12)O_(40))/聚己内酰胺(PA6)复合纳米纤维膜和H_4SiW_(12)O_(40)/醋酸纤维素(CA)复合纳米纤维膜。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同时利用这2种纤维膜对甲基橙(MO)溶液在紫外光下进行催化降解。研究结果发现,2种聚合物PA6或CA与H_4SiW_(12)O_(40)之间均存在协同作用,且显著提高了对MO的光催化降解速率。但H_4SiW_(12)O_(40)/PA6复合纤维膜对MO的光催化降解效果更好,其光催化降解速率几乎是H_4SiW_(12)O_(40)/CA复合纤维膜的4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以盐酸四环素作为模型药的载药玉米醇溶蛋白(Zein)/聚乙烯醇-苯乙烯基吡啶盐缩合物(PVA-SbQ)复合纳米纤维,以紫外光照作为后处理。分别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量热扫描仪、X射线衍射仪、万能试验机表征和分析了纤维结构和形貌、化学组成、药物分散形式和力学性能。药物体外释放实验表征了该纳米纤维膜的药物释放性能,并对药物释放曲线进行了数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同轴静电纺纤维成形良好,具有明显的皮芯层结构,各组分保持物理混合状态,药物以无定形形式分布于纤维中,PVA-SbQ的加入有利于改善纤维膜力学性能,同轴复合纳米纤维膜能缓解药物突释的现象,其药物释放机理与一级释放模型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一溶剂甲酸溶解壳聚糖(CS)和聚酰胺66(PA66),以静电纺丝的方式成功制得不同质量比的CS/PA66复合纳米纤维,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对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证明:采用静电纺丝制得不同CS∶PA66质量配合比CS/PA66复合纳米纤维,纤维直径为40~100nm,纤维分布均匀,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增加黏度和电导率能够减小CS/PA66复合纳米纤维直径,提高复合纳米纤维堆叠密集度。CS∶PA66质量配合比为2∶8,CS/PA66复合纤维载药量为20%,释放50h,药物累计释放率最高达到88%,CS/PA66作为载药体系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甲酸为溶剂,将具有特定信号识别功能的RGD重组蛛丝蛋白(pNSR32)与聚己内酯(PCL)和壳聚糖(CS)共混,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复合纳米纤维小直径血管支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支架材料的微观结构,并通过溶血率、动态凝血时间、血小板黏附以及复钙化凝血时间实验评价支架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表明,(1) 所制备的pNSR32/PCL/CS复合纳米纤维支架内径为4mm,长度可达8cm,并且纤维连续,孔隙相通,孔隙率达85%以上,支架具有三维多孔网状结构,有利于种子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增殖和迁移;(2)复合支架材料的溶血率<5%,黏附的血小板少且不变形,复钙化凝血时间达293s,与单独PCL相比延长94s,说明该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小直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出温敏性PNIPAAm/EC复合纳米纤维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及接触角(CA)对复合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直径为360~400nm,当纺丝液中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与乙基纤维素(EC)的质量比为1∶2时,纤维形貌最佳,且随着EC含量增加,纤维直径减少;当温度为25℃时,材料表现为较强的亲水性,当温度为40℃时,材料疏水性明显增强。实验结果可以证明PNIPAAm/EC复合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温敏性能,可应用为温敏性智能型载药材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组成含量的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共聚物(P(3HB-co-4HB))/醋酸纤维素(CA)复合纳米纤维支架。通过扫描电镜、水相接触角和力学性能测试对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形貌、亲水性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静电纺P(3HB-co-4HB)/CA复合纳米纤维均匀,平均直径在350~700nm之间,且呈相互贯通的三维多孔网状结构。随着CA含量的增加,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亲水性变好,但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所下降。体外降解实验发现,不同降解环境下P(3HB-co-4HB)/CA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降解速率不同,酶能加速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降解速率。鼠成纤细胞在复合纳米纤维支架表面能很好地粘附和铺展,表明P(3HB-co-4HB)/CA复合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共聚物(P(3HB-co-4HB))/醋酸纤维素(CA)复合纳米纤维,并优化了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工艺,最终可制得直径为356nm,标准方差为0.28的复合纳米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复合纳米纤维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纳米纤维表面非常光滑,纤维间呈无序排列,有较高的孔隙;复合纳米纤维的结晶结构与P(3HB-co-4HB)的结晶结构基本相同,少量CA(10%)的加入能促进复合纳米纤维的快速结晶,起到成核剂的作用,从而使纳米纤维的结晶度得到提高,CA加入量过多时,结晶度下降;随着CA含量的增加,复合纳米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46.6℃下降至21.3℃,而熔融温度变化不大,在130℃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