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有“三伏”之说。据《阴阳书》记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为后伏,谓之三伏”。也就是说,夏至标志着炎热的开始。古时候,进入炎热的伏日,有吃各种消暑清凉食物的习俗,其目的是预防暑热伤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食疗保健作用。饮食避暑最早于汉代。但汉代的饮食避暑只是“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是一种劳动之余的“斗酒会”,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劳。南北朝伏日以饮食避暑有进一步发展。据《荆楚岁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古人习惯称暑气为恶气,这里所谓“避恶”,实际指的是避暑。“汤饼”是一…  相似文献   

2.
正俗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三伏食俗,丰富了人们的舌尖文化。据文献记载,把伏日作为节日约始于秦朝,当时称"伏腊节",是一种庆祝夏粮丰收的农庆活动。大约到汉代,伏日与食俗才联系在一起。东汉卫宏所撰《汉旧仪》中的"汉魏伏日有  相似文献   

3.
三伏,是指从夏至后第三庚到立秋后初庚的这段时间。古人认为三伏是金气伏藏之时,故谓之“藏伏日”。因为三伏正是天气大热的季节,所以古人都把三伏天避暑作为要事,也由此形成了相应的饮食习俗。唐宋以来,三伏吃清暑食物渐成风气。时至明清,三伏食品有增无减,除了吃凉冰冷饮之外,还吃新莲、新费和喝苏叶、甘草等消暑汤,另外还要吃面条、羹类、粉团和素菜汤等,品种十分丰富。明代三伏天以清暑场和新莲为主要伙食。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种二;内河着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  相似文献   

4.
入伏话养生     
亦非  潘铭 《食品与药品》2010,12(8):74-75
又是一年三伏到,养生防病不可少。今年入伏是从7月19日开始,时间持续30天。“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入伏意味着夏季最炎热阶段的到来,多数人都会感到酷热烦闷。怎样平安地度过三伏天,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入伏话养生     
又是一年三伏到,养生防病不可少。今年入伏是从7月19日开始,时间持续30天。“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入伏意味着夏季最炎热阶段的到来,多数人都会感到酷热烦闷。怎样平安地度过三伏天,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三伏(又称“三旬”),即初伏、中伏、末伏。《正义》称“六月,三伏之节”。三伏是全年最热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古代虽然没有什么重要节庆,但辟暑祛热古今是一样的。如古时农家有伏日“斗酒会”,宫廷中也在伏日“赐宴”、“颁冰”,另外还有专门的“六月时物”,其中不少是降温清热食品,形成了我国古代特有的三伏食俗。  相似文献   

7.
胡普信 《中国酒》2008,(5):74-75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西汉文学家。与司马相如同时,以辞赋著称。东方朔从小失去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汉武帝初即位,即罢黩诸子百家,独尊儒学,并诏今天下举贤良文学之士,东方朔应诏至长安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汉书·东方朔传》中描述他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武帝这个人非常喜欢奢侈,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方朔24岁时,汉武帝想把秦阿房宫以南、以东、宜春宫以西大片土地圈起来,修建上林苑,并与终南山相接,东方朔持反对意见,东方朔直言进谏,并上《谏起上林苑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说得入情入理,为此,汉武帝封赐东方朔为太中大夫。东方朔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东方朔原有集2卷,已佚;后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  相似文献   

8.
羊枣不是枣     
高启新 《美食》2006,(2):63-63
公孙丑问孟子:“脍炙和羊枣哪样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啦!”此事见于《孟子》。在中国,脍是很庞杂的,诸如鱼肉、牛、羊、鹿肉,皆可为脍,《论语&;#183;乡党》里有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后来,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脍是细切的肉;《汉书&;#183;东方朔侍》则认为生肉为脍;总之,脍是肉切细罢了。脍炙就是烤肉。  相似文献   

9.
编辑部:我厂是国营扬州市前进酿造厂,主要生产酱油酱色产品,其酱油产品的注册商标是“香羽牌”而我厂采用传统晒酱工艺生产酱油商品名称为“三伏秋油”.该产品之所以称为“三伏秋油”是因为该产品采用传统晒酱工艺经农历称为“大伏、中伏、秋伏”三个伏天日晒夜露到秋天才成熟的酱油.据(礼记)说“酱齐视秋节”即过了“三伏天酱油方成熟.因此凡宋用传统晒酱工艺制得  相似文献   

10.
汉代以前,敦煌地区一直是西北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西汉时期,这里聚居着匈奴等民族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汉代边境的兄弟民族,北边的匈奴“陵水草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  相似文献   

11.
俗言道:“寒有三九,热有三伏”。每遇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久而久之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一)来自胡地的美食在我国古代,对外来东西的名称前常常冠以“胡”字。“胡”字的意思,原本是指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后来引伸为泛指国外的民族。例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记:汉代的时候,“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那么,胡饭是什么样的食品呢?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介绍:“胡饭法:以酢瓜菹长切,炙肥肉,生杂菜,内饼中急卷,卷用两卷,三截,还令相就,并六断,长不过二寸”。但后人也有把胡饭说成胡饼的,像北宋《太平御览》转引《续汉书》称:“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盐业 盐源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它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盐源,古称笮地。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名为定笮县,取平定笮地之意。《汉书》载有:“定笮县出盐”。《华阳国志》有:“定笮县在郡西,渡泸水。白摩沙夷,有盐池,积薪以齐水灌而焚之成盐”的记载。可见盐源早在汉代就产盐,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早在周朝,帝王将相们就有以音乐伴奏进餐的记载。据史载周朝已有酒令。酒令又称歌舞令,是用歌舞乐曲佐酒侑食。《周礼·天官·膳夫》载有:“以乐侑食。”大宴用大雅乐,一般宴会用小雅乐。汉代歌舞侑酒之风盛行,还出现专供官宦文人饮酒取乐的歌舞伎,此风直至盛唐,并让她们助兴送酒,有的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常被技艺超群、花容月貌的美女倾倒,纵情豪饮。到唐代,唐玄宗喜爱音乐,吃饭多用其助兴。以后,民间多引用这种方式,各酒楼多有女子弹琵琶或唱曲来助兴。《大唐双龙传》写到:李渊率领群臣,分别向寇仲和盖苏文祝酒,把宴会推上高潮,接着是歌…  相似文献   

15.
Meishi     
《美食》2004,(4):1-1
从农历夏至日起,大致再经过二十多天,逢到第三个“庚”日,就进入“伏”天了。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伏藏也”。三伏天意味着盛夏酷暑已经来临:骄阳似火,停留在温度计上端的水银柱居高不下;人们开始觉得精  相似文献   

16.
对于古人而言,夏天的三伏比冬天的三九还要难耐,极度的炎热让“伏天”成为一个应该“伏藏”的时节。古人形容三伏天:上无纤云,下无微风,但是对于以农为生的先人们而言,伏天也是一个该“感恩”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投壶是古代宴会上的一种助兴游戏,它是用酒壶当箭靶,用棘夫代箭,利用手的投掷,从一定距离上击向壶口,进入壶体。古人经常在宴会上比试射箭,然而射箭必须要有相应的场地,为了更加方便地从事酒席娱乐,古人发明了投壶游戏,既能模仿射箭,又简便易行。早在春秋时期,投壶已流行于各诸侯国之间,从侯国之间大规模的会盟聚宴,到小范围的饮酒对酌,都能见到投壶的场面。投壶作为一种酒场游戏,很早便进入了席间娱乐的领地。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晋阳公继位后,一些诸侯赶来祝贺,晋昭公设宴招待,并与齐景公等人一起投壶作乐。当…  相似文献   

18.
去古都西安,看碑林,谒乾陵,观兵马俑,游华清池,品饺子宴,而后你也很容易听到有关“胡饼”的龙门阵。这“胡饼”,说来身世古老,早在汉代即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很荣幸地进入了皇宫,得到了万人之上的天子厚爱,结果上行下效,使得满朝文武、京城百姓人人趋之若鹜,刮起了好一阵子“食胡饼”旋风。《太平御览》引《续汉书》就写道:“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这位引领一时饮食潮流的汉家皇帝,终日面对那陈列满桌的山珍海味,久而久之也就倒了胃口,于是把目光投向民间,偏偏宠幸上了此物,大嚼特嚼,他可算得上是中华历史上喜爱…  相似文献   

19.
羊在人们的眼里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时常可见画家以三只羊为背景画《三阳开泰图》来预祝升平。为何画家以"羊"代"阳"?"三阳开泰"又从何而来?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羊,祥也。"许多汉代留下的瓦当上的文字,大吉祥即写成大吉羊,可见汉代已用"羊"代"祥"了。"三阳开泰"之说法来自《汉书·翼奉传》:"木数三,寅在东方,木为之始,故曰之阳。"所谓"木数三"是按五行相生次序,"木"列在第三位,东方为木,"木"位由此数起。东方代表"春",  相似文献   

20.
我国喝冷饮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了.据《周礼·天官》记载,我国西周时期就有一种叫“六清”的饮料,其中有醋水和梅浆等,饮之可除热毒.又《诗经·七月》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名话大意是说.腊月凿下冰诀,贮藏于冰窖中,古人用这种方法藏冰.待到第二年盛夏就有凉冰吃用了.约到两晋时期,史书上有宫中三伏赐冰的记载.如东晋陆(岁羽)《邺中记》记载:“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日以冰赐大臣.”唐代伏日食凉冰的风俗始盛.据《开元遗事》说:杨国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