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信学报》2005,26(11):F0004-F0004
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98年7月,由原太原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原山西矿业学院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合并而成。其前身为原太原工学院电机系、电子系和原山西矿院电器工程系。2004年8月机构改革后,学院现设信息与通信工程系、自动化系和实验技术中心。本科招生专业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  相似文献   

2.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是在整合原有的信息与电子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和云南大学计算中心的基础上于1998年4月组建成立。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信息与电子科学、电子工程4个系,还有1个校级公共计算机教学部、1个校级实验中心和1个新技术研究所。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求是务实、博学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理工结合,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4个重点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人数达1000余人。  相似文献   

3.
《通信学报》2006,27(9):I0001-I0001
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学院是一所年轻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工科学院。现设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机电工程系及现代通信研究所、材料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目前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院  相似文献   

4.
《通信学报》2006,27(7):F0003-F0003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成立于1998年.设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通信工程系、信息与电子科学系、电子工程系4个系及1个实验中心和1个新技术研究所;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专业)、通信工程(省级重点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  相似文献   

5.
《通信学报》2005,26(11):F0003-F0003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以电子信息科学为主要学科内涵,其任务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检测、处理、识别、表现等技术,研究各种先进电子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实现技术,培养军用电子科技领域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以及以工程为背景的技术管理人才。学院下设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研究所、精确制导自动目标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学员大队。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 学院已形成了培养电子信息领域多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完整教育体系。目前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4个博士、硕士点及军事通信学硕士点,可在通信与信息工程一级学科范围内授予博士、硕士学位。通信与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6.
《通信学报》2005,26(11):I0002-I0002
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由原郑州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组建而成。学院现设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工程系、电子与控制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计算机实验中心、电子信息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和粮食信息学研究所;三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学院现有在校生3200余名,其中研究生、本科生1800余人。  相似文献   

7.
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5月,是由原计算机科学系和电子科学系为主体整合而成。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1971年设立,计算机科学系于1981年成立。电子科学系是在原物理学系设立于1958年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和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上于1992年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电子学报》2004,32(F12):174-17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全校8个学院中最大的一个.学院由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6系)、自动化系(10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1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23系)4个系组成,同时还有一个学院直属的信息安全专业.现任院长为国家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惠兴教授.  相似文献   

9.
纵观当今电子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和职业特点,要求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电子制造和加工行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农业本科院校中,通过设置偏向于农业的实验教学项目,为农村现代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培养专门的人才。以“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为突破口,分阶段、分层次的增加相关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智力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适应农业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产业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决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应该是多样化的。当前应注意研究一般高校与重点大学的差异,建立一般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如何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法与途径,建立与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掌握国内电子企业对人才需求及了解其他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加强数学、物理、电子技术等基础课,将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课程列为专业基础,体现厚基础、增后劲、适应社会需求强的特点,为国内电子企业培养所需人才。  相似文献   

12.
如今人们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电子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水平提升、科学技术进步和边防构建势力增强,因此,有必要加深对科学与技术的研讨程度,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本文以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概念为起点,研究相关专业人才教育方法和课程构架,探讨此专业的影响要素,来对电子与科学技术专业进行更高层次展望.  相似文献   

13.
《电子科技》2008,21(2):20-20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2007年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结果,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被确定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3个专业被确定为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信息对抗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面向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往届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进行问卷调查。我们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了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电子科技》2009,2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量子无线电专业和半导体专业。几年来,技术物理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学科建设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势头。学院现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相似文献   

16.
《电子世界》2012,(1):27-28
<正>西安培华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现设有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是2003年西安培华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国西部首家本科院校的首批本科专业,并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这三个本科专业都属于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干专业。  相似文献   

17.
《半导体学报》2006,27(10):F0003-F0003
天津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设有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物理电子学四个硕士点;学院所属学科专业为天津市“十五”综合投资的重点建设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0人,硕士生导师14人,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11人,硕士37人;现有本科生1463人,研究生97人。  相似文献   

18.
《通信学报》2005,26(7):F0002-F0002
石家庄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1月,其前身是信息工程系。至今已有10余年的办学历史,现已经形成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兼顾的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学院下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5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学生1240余人,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1人,博士11人,硕士30人。电子和通信专业设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与接口、信号与系统、传感器、EDA、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实验室;计算机类专业设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及软件、网络技术等实验室…  相似文献   

19.
《通信学报》2006,27(4):F0004-F0004
中南大学位于美丽的历史名城——湖南长沙,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专业涵盖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5个一级学科,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相似文献   

20.
沈云交 《电子质量》2009,(12):50-52
引述领先电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质量学者提供研究与实验机会的相关史料,讨论科学发展史上电子企业与质量科学的互动作用,并建议中国电子企业要为质量专业人员创造条件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