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煤矿工业场地布置中节约用地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目前仍有许多矿井存在着工业场地占地面积大,压煤多的特点,再次提出了节约用地的重要性,具体地阐述了煤矿工业场地总图布置中如何节约用地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3.
煤矿的建设通常占用大量的土地,设计是煤矿建设的前期工作,矿井地面设施总平面布置设计基本上确定了建设用地的规模和范围。论文结合矿井工程设计实例,对影响煤矿总平面布置设计的地质地形条件、外部协作条件、地面生产工艺、建筑平面及空间形式、环保绿化等诸多因素的仔细分析、总结,并提出具体的节约用地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众多,可用耕地资源非常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在总图布置中注意节约使用工业用地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对工业总图运输设计中的节约用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6.
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怎样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地利用、节省有限的土地资源是总图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厂矿在总图运输设计中有利于节约用地的做法和措施 ,并探讨了土地复垦在保护环境、减少工程投资、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厂矿在总图运输设计中有利于节约用地的做法和措施,并探讨了土地复垦在保护环境、减少工程投资、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到1996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2003年一年中耕地面积减少了3806万亩,其中仅建设占用耕地就达343.7万亩。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我省的情况也是如此——全省耕地面积9632.4万亩,而我省总人口为4041.5万人,人均耕地总量为2.38亩(其中人均宜耕土地1.6亩)。因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坚持贯彻. 相似文献
11.
周理 《冶金矿山设计与建设》2001,33(6):8-11,19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厂矿在总图运输设计中有利于节约用地的做法和措施,并探讨了土地复垦在保护环境,减少工程投资,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节约集约用地一直是矿山建设中研究的课题之一。结合某冶金矿山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实际,在共享社会资 源、联合及集约化建设、先进高效的充填采矿技术、科学合理的总平面布置与竖向设计、分期征地等方面 进行了研究,合理地控制了建设用地指标,优化了用地布局,提高了矿产资源利用率和土地资源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该矿山建设共节约土地327.67 hm2,效果显著,矿山建设在设计阶段研究节约集约用 地技术是十分必要的。矿山生产中的废物得到充分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削减工程污染物排放量和保护生 态环境。土地复垦是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方面,在矿山设计中对矿山结束时的土地复垦做出规划设计,有 利于矿山集约用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布尔台煤矿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设计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矿井工业场地总平面除满足生产要求外,还须贯彻节约用地、环境保护、场区绿化、减少工程费用等原则.文章根据布尔台煤矿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特点,较系统地阐述矿井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应注意的问题,探索大型矿井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18.
采选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直接关系到企业近期的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率,远期的建设和扩大再生产。大万矿业新建竖井工业场地,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平面布置,而且要考虑与现有选厂、道路、运输的衔接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方案评选模型,综合考虑平面布置、矿石运输、建设投资等因素,将问题分解为4层共10个要素,建立两两比较矩阵,采用和积法计算分析,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2个方案权重,选择出最佳方案。层次分析法对改扩建项目、新建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选择及优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矿业用地现状及其节约集约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用地属于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结合部”,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探索矿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对于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文献综合法,分析了矿业用地的范畴、采矿用地特征以及我国采矿用地供应规模和采矿损毁土地规模;基于采矿过程与土地产生的关系提出了矿业用地少占地、造好地、快复垦和利用好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并从探矿、可研、采矿、闭矿全程要通过规划、工程节地以及矿业用地改革等途径,实现矿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