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将MIMO与对流层散射通信相结合。首先阐述了对流层散射信道的衰落特性,建立了MIMO对流层散射信道的信道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仿真步骤。然后,根据散射信道的特性研究了MIMO基于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重点分析了最小二乘(LS)和最小均方误差(MMSE)估计算法,并针对不同算法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对流层散射通信中,良好的信道估计能使发送数据在接收端被正确地恢复接收,提高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2.
首先,研究了MIMO空时分组编码(STBC)在平坦衰落信道下的应用以及相应的信道估计技术,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了STBC的性能以及信道估计对其性能的影响;接着,针对对流层散射信道特性,建立对流层散射信道的MIMO信道模型;最后,采用SC-FDE技术对抗对流层散射信道具有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并仿真了该系统的性能,为STBC在对流层散射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容量和抗干扰能力,对散射信道下的多载波扩频方案进行研究.基于所建立的Rayleigh 分布对流层散射信道模型,分析了频域扩频多载波技术MC-CDMA的系统性能,对典型散射信道下的系统误码率进行了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MC-CDMA可有效提升散射通信系统容量,单用户时系统误码率性能较好,随着用户数和散射信道多普勒频移的增大,系统误码率随之增大,需采用多址干扰控制和子载波干扰消除技术来改善系统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4.
对流层散射通信信道建模及系统性能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流层散射通信是一种利用对流层媒质的不均匀性来实现超视距通信的方式.在分析对流层散射信道的统计特性的基础上,根据WSSUS假设建立了快衰落特性下的散射信道仿真模型,并进行了系统性能的实验仿真.同时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了该信道误码率的理论曲线,并与仿真结果进行比较,证明了对流层散射信道模型的合理性,该模型为分析系统的性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系统平台.  相似文献   

5.
从对流层散射通信信道的特点出发,介绍了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原理与系统结构,研究了可适用于对流层散射通信且易于工程实现的几种频域均衡算法,并创新性地研究了将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与分集接收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及系统性能,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给出了仿真结果,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以及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与分集接收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为其在散射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和工程实现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无线电通信技术》2018,(3):288-291
针对对流层散射时间同步系统高损耗、信道延迟估计难度大以及多径效应明显等问题,在介绍分布式系统时间同步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流层散射通信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以及越障能力强的优点,对基于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分布式时间同步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主要误差来源,给出了分集接收结合双向时间比对的时间同步解决方案;对接收电平、相干带宽等信道参数的变化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解决方案可有效提高基于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分布式时间同步系统的时间同步精度,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对流层散射通信是一种典型的随参信道,多径衰落十分突出,所以要实现高速大容量散射通信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抵抗由于多径衰落所带来的散射通信性能恶化,提出了基于MIMO-OFDM结构的的新一代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框架。通过分析散射信道中的MIMO-OFDM结构,讨论MIMO-OFDM技术应用的主要问题,发现运用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散射通信的可靠度,克服高速数据在散射信道下的多径衰落,实现散射的大容量、远距离通信。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对流层散射信道恶劣的传输环境,表明它的衰落特性。介绍了LDPC码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迭代译码的更新过程以及LDPC码的内交织性。为了在对流层散射通信中有效应用LDPC码,研究了信道特性与编码性能之间的关系,对LDPC码在散射通信中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对流层散射通信中,信道的衰落相关性对编码性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参考曲线,为LDPC码的应用提供先验信息。  相似文献   

9.
张唯希  周杰 《通信技术》2011,44(3):132-135
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相比其他的通信系统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在不增加发射功率以及信号带宽的情况下,MIMO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信道容量及其性能。利用均匀角能量分布以及相关矩阵,分析了相关信道下的MIMO系统信道容量,得出了系统信道容量的通用公式,并利用MATLAB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相关性的增加意味着信噪比的减小,圆形接收天线阵列半径与角度扩展是决定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主要讨论能够进一步提升多天线系统容量的闭环MIMO技术,即带有反馈的MIMO系统。给出了几种在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可能采用的闭环MIMO方案,分析并比较了它们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闭环MIMO技术将有效地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在使用2付发射天线、2付接收天线和2个发射频率的传统散射通信系统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散射通信系统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方案,可以在保证4重分集的情况下提供2倍的数据传输速率。提出的MIMO技术方案只需在发射端增加2部发射机,不需改变接收机的射频支路结构,具有实现简单的优点。仿真表明,提出的MIMO技术方案在无信道编译码时的误比特率(BER)性能比相应的传统分集系统性能恶化约1.9dB,在进行(64,57)(64,57)Turbo乘积码编译码时的性能恶化只有1.6dB,因此,与使用单独的2套传统分集系统提供2倍的数据传输速率相比,分别具有1.1dB和1.4dB的功率增益,而且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秦建存  陈常嘉 《通信学报》2008,29(2):129-133
针对对流层散射信道的特征,设计了基于信道探测的对流层单载波传输方案,论述了其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其性能.并与最佳合并的多重分集性能作了对比,实验模型的实测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这一理论用于实践可以显著地简化设备,对通信系统的研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海岛散射通信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诚  鞠茂光  朱华进 《通信技术》2010,43(12):152-154
散射通信技术是利用通信波束在高空10~12 km以下对流层中产生的散射现象进行通信的一种通信方式,其单跳传播距离远、传输容量大、传播信道可靠稳定,被广泛用于中远距离无线通信中。由于海岛通信对通信信道和通信设备的特殊要求,近年来随着散射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散射通信开始大量应用于海岛无线通信中。从海岛散射通信的理论依据、关键技术和端站建设要求三个方面对海岛散射通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数字对流层散射传输技术新动向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流层散射通信以其独特的魅力广泛应用于世界军事通信领域。2006年8月美国三大公司利用TM-20新型高速散射调制解调器成功地联合演示了传输速率高达40Mbps的Ku波段散射超视距通信试验,这一重大里程碑事件再次掀起了散射通信研究的新热潮。对数字对流层散射通信技术的发展动向展开了综述,重点针对TM-20的技术体制和应用进行了分析点评,给出了大容量散射传输适于近距离通信应用的工程结论。  相似文献   

15.
OFDM技术在对流层散射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射系统中大容量、远距离信息传输的瓶颈可以利用OFDM这一新技术来解决。利用了OFDM这一新技术可以更好地利用了有限频带资源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可以明显增加散射通信容量方法。从保护时隙、帧格式、载波数量和定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散射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并讨论了在散射信道内OFDM的校频问题。经分析,该系统完全能够实现散射的大容量、远距离通信。  相似文献   

16.
对协作分集进行简单介绍,提出了将协作分集应用到散射通信中的方案,分析了协作分集在散射通信中的应用可行性。并对其中的放大转发和译码转发在只有一个中继节点的情况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证明在大信噪比时译码转发的性能优于放大转发。且协作分集应用到散射通信中在相同的信噪比下,误码率更低,提高了系统性能。利用协作分集技术对散射通信进行组网,较直接组网设备复杂度低,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17.
认知无线电与多入多出(MIMO)技术结合而成的认知MIMO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以及频谱利用率。而系统容量是表征通信系统性能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即通信系统的最大传输速率。本文在传统的MIMO容量推导的基础上,引入了主次用户间干扰项,给出了存在用户干扰情况下信道传输速率的理论上限。然后,重点仿真分析了用户间的干扰导致的容量损失。最后,分析给出了干扰门限对主用户容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认知无线电在散射通信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启光 《电子科技》2009,22(9):28-30,38
对流层散射通信是一种典型的随参信道,突出表现为多径传播,它会降低散射通信的可靠度.为了抵抗由于多径传输所带来的散射通信性能恶化,通常采用分集接收技术.文中探讨了认知无线电在散射通信中的初步应用,提出一种FDD(频分复用双工)自适应选频的散射通信设备,从而减小现有设备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