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国家政策的扶持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高要求,如何深挖乡村旅游资源,规避旅游产品类型雷同单一,如何明确定位,避免生态与文化环境破坏、自然与人文资源失真等问题,使得保护乡村旅游的原真性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从原真性保护的视角,建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原真性保护的金字塔理念,并以山东省平原县花园村乡村旅游为例,在挖掘其乡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其乡土特色进行了原真性保护评价,提出了花园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调整旅游产品的定位,深挖客观原真性层次内涵以及开展游客感知体验监测等。  相似文献   

2.
以环境资源学、景观生态学、乡村旅游学为依托,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比较与归纳法、逻辑演绎法,结合冀西北乡村旅游现状的调查结果,研究出冀西北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冀西北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营造策略;其次结合康保县芦家营村实际情况及生态旅游营造要求,研究芦家营村发展生态旅游优势与问题;最后通过康保县芦家营村的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对研究结论进行科学验证.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作为成都郊区优势产业和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目的地面临季节性发展困境。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区域旅游三个维度构建指标,分析城郊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季节性困境的影响因素,并应用DEMATEL模型定量分析了各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计算结果进行了因果分类和重要程度分析,识别出乡村旅游服务产品、节庆事项及相关活动、乡村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宣传营销等因素对城郊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季节性困境起关键性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城郊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季节性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阐述了乡村旅游在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农民增收致富、解决剩余劳动力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红砂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当前乡村旅游要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应对已有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进行重新定位、整合资源、集中突破,实行规范化管理,搞好乡村旅游特色商品开发,注重菜肴开发,礼品配套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现代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与生态资源合理利用的休闲旅游发展的新型模式。以雷锋故里望城为例,对望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指出望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资源优势条件与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开发战略设计,最后提出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善投资环境,构建景点特色区域,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提倡文化兴旅的整合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采用RMP(昂谱)分析方法对福州市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从资源、市场和产品三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在评价福州市乡村旅游资源和分析福州市乡村旅游产品弹性的基础上,探讨福州市乡村旅游的产品转化与产品选择问题,并基于福州市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分析,提出福州市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框架。  相似文献   

7.
创意农业旅游景观是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景观的有力抓手.本文以环境资源学、景观生态学、旅游学为依托,首先对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景观的研究发展进行概述,并对创意农业旅游景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延伸进行分析;其次总结张家口乡村创意农业旅游景观的问题与优势;再次提出张家口乡村创意农业旅游景观营造策略;最后通过康保县芦家营村创意农业旅游景观来论证其营造策略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既要保持乡村旅游产业和服务健康发展,通过调节旅游结构、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促进旅游资源融合、降低旅游成本等不断提供更多、更精准的有效供给,又要坚持其扶贫的宗旨,即必须要有大量贫困人口的积极主动参与,并获得相当收益,这是一个具有较高难度的系统工程。文章首先介绍了陇南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然后对其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采用AHP 构建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等级,探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结果表明: ① 在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中, 生态环境质量、文化民族性、基础设施水平、旅游设施水平和文化乡村性等指标在18 项评价指标中权重排序靠前, 是影响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 开发价值高低至关重要的因素; ② 影响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各因素中, 生态环境质量、文化乡村性、民俗地方性, 对外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指标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基础设施水平、文化民族性、旅游设施水平等指标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限制条件。研究认为: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总体较高, 基础设施水平、文化民族性和旅游设施水平等评价指标的质量条件与其重要程度不匹配。需 要重点保护、挖掘和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文化民族性、基础设施水平 旅游设施水平和文化乡村性等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 尤其需要突破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 以及挖掘和传承地方特色瑶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餐饮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餐饮资源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是乡村旅游餐饮资源开发成功的关键。文章从乡村旅游餐饮概念界定入手,在乐山乡村旅游餐饮资源调查基础上,梳理分析出乐山乡村旅游餐饮资源的七种开发模式,希望对其他地区乡村旅游餐饮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鉴于古镇以其不可再生的景观资源、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让人们心驰神往,而古镇旅游与乡村旅游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通过对走马古镇实地考察,采取SWOT法分析其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提出新时期发展古镇旅游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是一种共生关系。民俗文化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和依托资源,但并非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可转化为旅游资源,只有通过合理开发、科学配置才可实现其资源的转化。通过对民俗文化资源概念、特点的分析,探讨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原则,并提出其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乡村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在迅速地发展,但是很多乡村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规划,统一部署,旅游项目的经营并没有给农村经济带来可持续的发展。通过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经济促进作用与限制的研究,找到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优美的绿道景观能够缓解观赏者旅途中的疲惫,使游客快速建立对地域整体风貌的良好印象。因此,乡村绿道景观的优化对于提升乡村风貌、促进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绿道的研究与实践对乡村绿道的景观设计关注度较少,绿道景观基本等同于道路绿化,整体来看还较为粗放。本文以安徽省首条乡村绿道——黄山市徽州绿道为例,基于景观偏好理论,借用Kaplan从心理评估角度提出的景观环境偏好因子设计问卷,采用专家法和公众法,选取80位受过景观专业训练的学生(代表专家),80位非专业学生(代表公众)对绿道景观进行偏好评价。通过分析影响乡村绿道景观偏好的各类因素,提出徽州绿道景观的优化策略及建议,以期为今后乡村绿道景观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旅游类高校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师资队伍,文章通过分析旅游类高校建设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培训措施,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工作提出建议,以期有利于乡村旅游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资源评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数据挖掘技术的角度研究了三江并流带地区丰富的旅游地质资源数据,采用“数据概化”的方法对资源数据集进行“维归约”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利用特尔菲(Delphi)定出各景观旅游地质资源评价因子的权重,通过模糊赋值的方法对各景观的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综合赋值,从而构造出能充分体现各景观旅游地质资源特征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以桂林市为案例地,借助ArcGIS10.2分析桂林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探寻其内在分布规律,进一步提出桂林市乡村旅游地聚集性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市乡村旅游地呈显著聚集型分布,桂林市市辖区和灵川县属乡村旅游地热点区域,并形成中部和南部两大核心乡村旅游区;桂林市乡村旅游地呈现“以市区为核心,以漓江为轴线,以低海拔区为扩散面,以A级景区为辐射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桂林市乡村旅游地可分为红色乡村旅游聚集区、生态乡村旅游聚集区、民族乡村旅游聚集区。建议依据乡村旅游地空间状态,在现有优势基础之上利用乡村独有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缩小城乡差距,助力城乡融合,推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具有独特田园资源优势的长沙市为研究对象,借助最近邻指数、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核密度分析等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长沙市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表征,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沙市各区(县、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新疆地学旅游资源形成机制及其各类景观基本特征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正处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乡村旅游既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又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