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年与科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创办的通俗科学刊物,提倡科学研究与普及科学知识为其办刊宗旨。《青年与科学》介绍和传播了基础科技知识、科技新发明和新发现以及科学人物,同时刊登科学评论引导社会舆论。《青年与科学》的传播内容围绕军事和抗战,适应抗战的时代需求,传播内容具有实用性和亲近性的特点。写作上通俗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稿件多由专家、学者撰写,具有严谨性和权威性。传播手段上注重与读者进行互动。《青年与科学》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为普及科学知识,唤起民众的科学救国意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第一本图文并重的科普期刊《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画报》在中国近代科普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画报从引入中国起,就扮演着启蒙的角色,这为《科学画报》承担科普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而《科学画报》相较于其他科普媒介的种种优势,又使其成为近代能够覆盖更多受众的科普媒介.此外,《科学画报》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新闻和娱乐功能的话语体系,也使其能够很好地承载科普的功能.民国时期《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使科学从科学共同体走近民众,为科学普及做出了贡献.《科学画报》的传播研究,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维多利亚时代,与科学有关的期刊发展迅速,其中大名鼎鼎的《自然》(Nature)就在这一时期创刊。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发现,《自然》虽然取得了成功,也是当时唯一一份维持到现在的世界级科学期刊,但是,另外一些期刊也依然值得纪念,如波达创办并经营的《知识》。这一期刊与《自然》曾经相伴相争,共同走过了一段岁月,最终消亡。不过本文认为,这一期刊从某种意义上更加具有科普的气息,而且更加为公众所喜爱。 相似文献
5.
1《环球时报》广告现状概述《环球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份以国际时政新闻报道为主的报纸,创刊于1993年。创刊之初,《环球时报》以周刊的形式存在,2006年发展成为日报,2011年增加星期六刊。多年来,《环球时报》依托《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以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侧重 相似文献
6.
每天晚上我都要为找到一个好看的电视节目大费脑筋。现在大多数频道在黄金时间播放的都是电视连续剧,如果没有看到电视剧的开头,从中途才转台,那么很影响对电视剧的收看兴趣,况且广告还多,令人心烦。偶然翻台,看到了四川科技教育频道由万峰主持的《大城小事》节目——爱的抉择。虽然都是些业余演员,表演略显稚嫩、 相似文献
7.
大约在三年前,香港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一股明星秀+手机秀的风潮,最新最绚的手机被明星主人公们有意无意地在剧情中多次展示,甚至时不时还来个煽情的特写镜头。不用说,这肯定是手机生产商的广告新创意,相比请明星作产品的代言人而言,这种将手机自然融合在影视作品中的广告效果更直接,而对消费都业说也比直接的广告片更容易接受,对某某明星演员的FANS来说更是最直接的告白:看,你的偶像都用这款手机,你还等什么?快去拥有一部吧!有了以上的优点,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把自己的新品宣传与影视作品相结合,其中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张伯芝和郭富城主演的《浪漫樱花》,那里面就是阿尔卡特OT511秀,所以说OT511上市后的热销与《浪漫樱花》中的出镜绝对有关系。而今天我们着重谈论的是《无间道》与《双雄》两部近期最火的两部电影中主人公的用机,至于原因,相信看过这两部电影的朋友都能得出一个结论:《无间道》VS《双雄》=摩托罗拉VS诺基亚。 相似文献
8.
《科学月刊》于1970年元旦创刊,至今已留下了40余年闪光的足迹。在《科学月刊》创刊届满40周年之际,笔者从一名科学史家的角度出发,据个人多年在《科学月刊》工作中的观察领会,从刊物创办的时机、精英主义、科学写作议题、科学社群的组织工作等几方面一一做了回顾,就《科学月刊》的"历史定位",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纲》(The Outline of Science )是英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兼科普作家John Arthur Thomson
(1861—1933 年)主编的高级科普巨著,于20 世纪20 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民国时期科学传播研究
的典型案例。本文以《科学大纲》、其英文原著以及当时的评论文章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英文原著的科学
传播理念,以及《科学大纲》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表明,《科学大纲》的翻译、售价并不能令当时
的读者满意,对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当时将传播重点放在了汤姆生强调的科学的趣味性方面,对
于科学的认知方式以及科学的动态发展等方面传播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至今流传着很多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典故里的科学》以科学视角解读经典故事,揭秘典故的真与假,引导受众学会科学探索.该纪录片将历史中的人物、事物、地域、地貌重新鲜活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借助现代科学的精确测算,重新审视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背后的真伪,了解中国古代生活方式、科技发展、社会民情,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 相似文献
11.
经过25年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基础科学多个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支撑着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持续创新发展。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基金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管理制度。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由项目申报到结题过程中形成的成果、人才、平台等信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信息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学传播应以政府管理层、科学家群体、社会公众对科学基金信息的诉求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科学传播方法和不同传播媒介,有效构建新型的科学传播体系,以科技新闻报道为主体,多种科学传播形式综合运用,向社会广为传播;在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加速发展。同时,使政府、科技界和全社会对科学基金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推动科学基金未来更好地发展;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传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保密原则;科学传播要注重多种媒体组合宣传和宣传时机及时段,强调"内宣"与"外宣"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科技媒体的组合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吸取自然观、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伦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对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置一系列与科学观念相关的问题,对中科院研究生院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统计数据表明,他们的许多科学观是错误的和不恰当的,科学主义观念是比较浓厚的,与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相关的人文素养成存在圈套的欠缺.进一步地,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的简要分析表明,这种状况也存在于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和中国的公众之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完善科学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台湾第一份综合科普刊物是1951年元月创刊、1974年2月停刊的《大众科学》。本文从人事变迁、社址变迁、编委会变迁、内容变迁等方面,对该刊做全面考察,希望对它有较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大型科普活动社会宣传作用的相关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我国大型科普活动的特点及其发挥的社会宣传平台作用。分析了此类活动在宣传、监测评估、持续效应等量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大型科普活动发挥社会宣传作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与青少年科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方法。网络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和多媒体等特点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更为青少年的交流和学习开辟了重要阵地。网络使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及过程变得主动、开放、交互,使资源得到共享。本文结合网络科学传播的优势和目标对青少年科普网站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搜索引擎以及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等自媒体应用,人们获取科学信息的能力与速度有了大幅提高。传统强调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普及”,逐渐被强调从受众出发的“科学传播”所替代,后者更加注重传播过程的趣味性、情节性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力。科幻小说在传播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与知识方面,尤其符合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显现出其他通俗科普读物难以匹及的科普功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拟借助说服传播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将其中的AMO (能力、动机、机会)三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对科幻小说科学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提出了分众化、娱乐化、多媒体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谈的科学传播是指将科学信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知识、观念等资讯)传播得正确、广泛、深入、快速且有效,实现科学普及、民智发达的境界。论述前提限于大众传媒的科普范畴,至于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则不在讨论之列。本文从科学与媒介、科学作者、科学写作、科学消息之传播,以及科学家等5个理论研究的面向来分析台湾的科普困境,以为台湾的科普是相当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商务印书馆50余年来秉承翻译出版科学文化类的基本学术图书的传统,出版科学文化作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20.
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探讨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博物馆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和公众需求的变化,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实践也在变化,包括传播过程中主客体界限的模糊化、传播媒介运用的多元化等。本文试图对科技博物馆的传播活动进行要素解构,分析其传播要素的演变过程,并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来探讨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的模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