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述了珠钢电炉-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VN微合金钢钒的析出规律、微观组织特征和强化机理。研究表明:在电炉-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采用VN微合金化,铸坯中析出以钒(C,N)为主,并有少量TiN或(Ti,V)(C,N)复合析出,平均粒度大约为40nm,热连轧开始前铸坯中大量存在的钒(C,N)能够抑制后续热连轧过程中变形奥氏体再结晶晶粒长大,使铁索体组织超细化;强化机制以细晶强化为主、沉淀强化为辅;采用VN微合金化技术开发的550MPa级VN微合金钢组织细化至3.0—4.0μm,产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物理冶金特征,系统地研究了V的析出规律和V微合金钢的强化机理.结果表明,均热前铸坯中有大量细小V析出物,均热过程中部分析出物溶解,颗粒略有长大;铸坯中的细小析出物对抑制变形奥氏体再结晶晶粒长大有明显的作用,使试验钢具有晶粒尺寸为3~4μm的超细晶组织;组织超细化是导致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V微合金钢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V微合金化技术开发了屈服强度550MPa级HSLAS-F80高强钢,其组织均匀、晶粒超细化、强度高、成型性能和焊接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3.
4.
研究了钒微合金化对高强双相钢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与Fe-0.186C-1.5Mn-0.3Si-0.008N参照钢相比,加入0.14%V带来如下效果:(1)在冷轧及退火状态铁素体晶粒高度细化;(2)严重推迟在连续退火过程中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初始动力学;(3)慢冷条件下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稍微提高,但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被抑制,导致淬透性提高;(4)在临界退火温度≤740℃时观察到未溶渗碳体;(5)750℃/180 s退火后铁素体相中发现大量V(C,N)析出(平均直径7.4 nm),而马氏体(奥氏体)中析出物稀少,尺寸更大(平均直径13.4 nm);(6)不含钒参照钢抗拉强度随马氏体体积分数增量为~16 MPa/%,而含钒钢由于晶粒细化和铁素体选择强化,强度随马氏体含量变化增量相当低(~4 MPa/%),在马氏体体积分数45%变软。 相似文献
5.
珠钢采用EAF-LF-CSP工艺生产1.8-6.3mmV微合金化HSLA S-F80钢带(%:0.03-0.07C、1.10-1.60Mn、≤0.05Nb、≤0.05Ti、0.05-0.25V、0.010-0.035N)。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再结晶控制轧制工艺(开轧温度1000-1100℃,终轧温度820-950℃,卷取温度550-650℃),钢带的组织3-4μm超细铁素体+少量珠光体,析出相V(C,N)粒度为44nm,钢带的屈服强度590-620MPa。 相似文献
6.
薄板坯连铸高强度钢的微合金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TSCR)为高强度热轧带钢的生产提供了最经济有效的工艺途径。研究结果表明,V—N微合金化非常适合TSCR工艺的要求,是发展高强度TSCR产品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采用TSCR技术生产微合金化高强度钢,可充分发挥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的作用,并且已经能够成熟地生产出屈服强度为350600MPa级的高强度低合金钢。 相似文献
7.
8.
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对铌微合金化高强度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建立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的试验室模拟技术,并运用该模拟技术,研究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CSP)和传统板坯再加热工艺(TRP)两种工艺对铌微合金化高强度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SP钢的晶粒细化效果不如TRP钢,两者的平均铁素体晶粒尺寸分别为8.17μm和6.30μm。在CSP试验钢板中铌的析出量较大,特别是在铁素体中细小颗粒的铌的析出物较多,沉淀强化效果较强。CSP试验钢的σ0.5和σb分别较TRP工艺低约40MPa和约25MPa,同时其低温冲击韧性较好,FATT温度较低。 相似文献
9.
10.
钒氮微合金化技术在HSLA钢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含钒钢中增氮,促进了碳氧化钒的析出,增强了钒的沉淀强化作用,大幅度提高钢的强度。因此,氮是含钒钢一种经济有效的合金化元素。通过充分利用廉价的氮元素,钒氮微合金化钢在保证相同的强度水平下,可节约钒的用量,降低钢的成本。V-N微合金化技术在高强度钢筋、结构钢板带及型钢、无缝钢管、非调质钢、高碳钢钱棒材以及高速工具钢等产品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介绍了高强度钢板应用在汽车领域的主要优点,对世界范围内高强度钢板领域的相关专利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日本新日铁高强汽车钢板的专利,研究了知识产权策略,并给我国钢铁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