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小种的抗病品种Hartwig和小粒黑豆,感病品种辽豆15和中黄28分别接种线虫,检测大豆根系中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量对大豆抗胞囊线虫的抗性。经过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感品种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TI)表达量明显高于未接种的品种,各个品种的STI表达量也不同。说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参与抗病过程。但是各个品种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表明抵御线虫的抗病作用机制存在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病是大豆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这种病害最好的防治措施就是培育抗性品种。然而,中国大多数大豆育成品种都不抗SCN3。为了有效的研究和利用中国的大豆抗胞囊线虫种质资源,将64份中国小黑豆品种(包括鉴别寄主)对现有的1、2、3、4、5、7、14号7个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rtes)生理小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应用SPSS统计系统软件将供试品种的抗病基因进行分类;同时调查了在田间根部感染SCN3的胞囊数量。结果表明:在相似距离为0.52时,将供试64个品种按含有抗感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抗性基因差异,可以划分为7大类。在田间连续5年(2003~2007)跟踪调查不同大豆根部侵染的胞囊量情况,平均胞囊量为0的有应县小黑豆等共18个品种;平均胞囊量为0.07的有哈尔滨小黑豆等共8个品种;平均胞囊量为0.13的有平顶山和茶豆;其它各品种的平均胞囊量均在0.13~6.00之间。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以及各品种的农艺性状,选用等比例取样法构建了由16份种质资源组成的抗SCN3初选核心种质。抗SCN3初选核心种质的建立,为深入了解中国大豆抗性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SCN3复杂抗性遗传变异规律和发掘新基因提供了合理的样本,同时将有助于加速抗病育种的进程,满足生产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刘丽君  孙欣  薛永国  杨喆 《软件学报》2008,21(3):379-382
选用感病大豆品种合丰25和抗病大豆品种抗线2号作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F2种子。种植F2代种子获得F2,3家系,作为分子标记分离群体,进行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SSR标记。共筛选覆盖大豆全基因组的350对SSR引物,其中52对引物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在F2群体中通过BSA法筛选出与抗疫霉病基因相关的多态性差异引物1对,为Seaa003,位于大豆公共遗传图谱的J连锁群。同时该引物在其他10个抗病品种及4个感病品种中抗、感病谱带检出率均为100%,具有一定的检测通用性,可以为大豆疫霉根腐菌1号生理小种抗性材料的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一种基于双倍PCR技术,用种特异性引物快速鉴定大一啼胞囊线虫方法。应用两组引物扩增胞囊线虫的rDNA。第一组引物含有2个通用引物D3A和D3B,用于扩增大亚基核糖体基因(28S rDNAgene)的D3扩展区;第二组引物包括大豆胞囊线虫特异性引物GlyF1和一个通用引物rDNA2,用于扩增ITS2区的片断和部分28S基因,用此双倍PCR扩增技术检测了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和巴西的53个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结果表明,用两组引物进行双倍PCR扩增,所有53个大豆胞囊线虫群体都产生两个明显的片断(181bp and 345 bp),其中181bp片断是SCN特异性引物GlyF1和rDNA2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中特异性片断,在所测试的其它胞囊线虫群体,仅仅扩增出345bp的片断,而不能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的特异性片断,用该项技术能从大豆胞囊经一虫的胞囊或单头二龄幼虫的微量DNA中,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的特异性片断,该技术的敏感性达到单条二龄幼虫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燕麦胞囊线虫致病型、麦类人地燕麦胞囊线虫抗病必一鉴定方法,介绍了迄今世界上在麦类作物对禾谷囊线虫抗病育种中已选育和生产上正推广的一些主要抗病基因(品种),阐述了中国燕麦胞囊线虫致病型(特别对rDNA中ITS区的PCR-RFLP分析,所获得的一个新的ITS类型-ITS C)以及麦类作物品种抗性的研究现状,这对中国开展针对燕麦胞囊线虫的抗病育种及相关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979~2003年,先后收集、整理、鉴定了野生大豆资源材料989份,组配各类型种间杂交组合676个。筛选出一批蛋白质含量480mg·g-1以上优异野生大豆种质49份;抗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高抗种质8份;抗花叶病毒的野生大豆种质5份;多花荚、多分枝、抗逆性强等类型野生大豆种质9份;创造出蛋白质、脂肪双高661.6mg·g-1(龙品8807)品系1份和新种质类型8份。通过种间杂交,获得一批变异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百粒重在6~20g、抗逆性及丰产潜力大的优异中间材料,此外,选育推广了龙小粒豆1号特用新品种大豆,成为黑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品种。与此同时,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采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在中国首次选育出“黑生101”大豆新品种,拓宽了大豆种质遗传基础,丰富了大豆种质基因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或称大豆细菌性疫病[Pseudomonassyringaepv.glycinea(Coerper)Young,Dye,&Wilkie]在我国及世界大豆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在田间调查中发现大豆品种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病性有差异,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抗病性也不同,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感病品种上,轻者可减产5%~10%,重者则可达到30%~40%;感病重时可使籽粒变色,降低商品价值。据报道,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生理小种不完全相同。各地培育的品种是…  相似文献   

8.
1986-2000年共对2004份烟草种质资源进行了根结线虫的室内和田间抗病性鉴定,筛选出79份抗病种质,523份中抗种质,639份中感种质,763份感病种质,鉴于近年来根结线虫对烟草生产的危害日益严重的实际情况,建议各地调查烟草根结线虫种蔌小种的发生和分布特点,结合温室和田间鉴定,选育并利用能抗当地根结线虫优势种群的抗性品种,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烟草生产。  相似文献   

9.
采用除草剂、尿素和线虫生防制剂豆丰1号颗粒剂处理大豆胞囊线虫田土壤,定期取样、分离和鉴定,研究不同处理根际土壤真菌区系的动态变化。试验表明:施用尿素有利于协调根际真菌区系平衡;除草剂施有后对根际真菌区系有抑制作用,但通过对除草剂有降解作用的真菌的产生可恢复根际真工力区系平衡;而颗粒剂的施用有利于有益真菌类群的增加,可通过向颗粒剂中添加多种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如镰孢属(Fusarium)、粘帚霉属(Gliocladium)和拟青霉属(Paecilmyces)来进一步稳定和提高生防制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1998-2000年,通过病辅重复鉴定、微区接种鉴定和盆栽定量接种鉴定的方法,对自然病田筛选入选的花生抗(耐)根结线虫病(Meloidogyrne hapla Chitwood)种质资源10份、表现好的特异株系20份及高感病对照材料的2份进行了抗性表现稳定性的,:D015,D035,D040,D099共4份中抗材料和D002,D029,D041,D049共4份耐病材料表现稳定;自然病田中表现高抗的2份资源,都表现出稳定的中等抗性水平,原来的4份中抗和耐病材料的表现不够稳定;而在田间表现出产量性状好、发病较轻的特异株系中只有1份中抗和2份耐病材料入选,抗线性稳定的资源可以用于花生的抗线虫育种,但传统抗线性鉴定技术耗时长、受环境条件影响大,不能适用于对育种早期世代材料的抗性鉴定与筛选。  相似文献   

11.
地乐胺(dibutralin)可降低大豆幼苗根腐病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可使大豆幼苗的RNA含量和叶部蛋白质含量增加,RNA酶活性提高,对蛋白酶的活性无影响,这说明地乐胺可诱发某些应激蛋白的产生。另外DNA含量和根部蛋白质含量略减少,幼苗体内IAA,GA,Z,ABA4种激素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对大豆根腐病的发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国内外大豆育种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详细地介绍了大豆主要生产国在遗传资源利用、品质育种、抗性育种、不育系及生物技术等方面研究与实施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大豆叶片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大豆灰斑病、霜霉病和细菌性斑点病进行诊断。首先,在东北农业大学教育部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基地培育灰斑病、霜霉病和细菌性斑点病的纯正样本,然后通过对病斑特征的分析,确定病斑特征与病害种类的关系,建立大豆叶片病害的BP神经网络诊断模型。测试结果表明,针对轻度病害,灰斑病、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和其它病害的识别精度分别为88.75%,87.50%,87.50%,85.00%;中度病害识别精度分别为91.25%,90.00%,91.25%,88.75%;重度病害识别精度分别为93.75%,92.50%,93.75%,92.50%。  相似文献   

14.
在大豆上应用SN-924酶激活剂,可加快幼苗生长,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单株结荚率提高10%,产量增加12%。  相似文献   

15.
大豆国家新标准(GB 1352-2009)于2009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标准首次增加对热损伤粒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大豆表面颜色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神经网络和大豆表面颜色特征对大豆进行标准粒和热损伤粒分类的方法.文中选取大豆图像的6种颜色特征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并尝试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与BP(Back ...  相似文献   

16.
大豆精选后有利于提高大豆市场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实现大豆精选机械化能够减轻人的劳动强度,降低大豆生产成本。进行分选优质饱满大豆与虫伤大豆的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回转带水平倾角、线速度和落料点高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然后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建立了试验因素与试验指标间的数学模型。试验分析结果为试验装置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大豆有许多品种(cultivar),它们的叶片图像模式的差异非常细微,因此很难通过叶片特征将大豆品种区分开.虽然在使用叶片图像模式进行植物种类(species)识别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作为一项非常细粒度的模式识别问题,大豆品种的识别与分类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的手工叶片图像分析方法一般无法刻画不同大豆品种的叶片特征的细微差异,因此识别率很低.本文尝试使用深度学习来提取具有强的辨识能力的叶片特征,以解决大豆的品种识别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深度学习模型,称为目标转换注意力网络(Transformation Attention Network,TAN).该方法首先通过注意力机制提取细粒度的叶片图像特征,然后使用仿射变换纠正叶片姿势.我们构建了一个由240个大豆品种组成的大豆叶片品种图像数据库,每个品种有10个样本,以此数据集验证叶片图像模式中品种信息的可用性,并验证了所提出的深度学习模型对大豆品种识别的有效性.令人鼓舞的是实验结果证实了叶片图像模式在区分栽培大豆品种方面的有效性,并证明了所提出的方法优于流行的叶片手工特征提取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用钼磷酸钾微肥拌种可显地促进大豆苗期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长,拦种后可使大豆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干物重分别提高20.3%A和19.6%,根系活力提高64.93%。根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提高29.54%,叶绿素含量提高了31.31%,钼磷酸钾微肥对大豆的适宜拦种稀释浓度为100倍。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1995~1996年的10个大豆品种(系)为试材,利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大豆23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找出各性状间及其与产量间的相互关系,为大豆育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单株粒数贡献最大的是主茎二粒荚、三粒荚和分枝二粒荚。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株高、Cou荚、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和分枝数。欲提高产量时,对植株的高度以直接选择和间接选  相似文献   

20.
利用木瓜蛋白酶和鲜菠萝汁在适宜的条件下对豆乳进行酶解,酶解后,豆乳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但不同的氨基酸增加率不同。经木瓜蛋白酶作用的豆乳,16种氨基酸的增加率从0~66.7%不等。经鲜菠萝汁作用的豆乳,16种氨基酸的增加率从2.07%~470.40%不等。经酶解的豆乳均有一定的苦味,且乳化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