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能量节约型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模型,弥补了当前大多数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模型未考虑节点能量的缺陷.目前大多数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模型由于未考虑各节点能量因素,采用各节点间相互报告管理信息的方式,从而过快消耗节点能量而导致网络生存时间缩小.本文设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模型是在继承传统模型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能量因素建立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电磁驱动的微扑翼飞行器翼端拍打振幅受到驱动电压、磁感应强度、电流角频率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究上述三个因素对微扑翼飞行器翼端拍打振幅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新型电磁驱动器方案,并建立电磁场中微梁振动模型,为验证电磁驱动器方案的可行性及进一步探究相关因素对微梁振动的影响规律,设计开展电磁驱动的微梁振动试验。结合理论振动模型与试验结果,得到驱动电压、磁感应强度、电流角频率对于梁端拍打振幅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对于后续微扑翼飞行器电磁驱动器的研究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发掘驱动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发展驱动因素,寻找各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应用重点需求,必将有助于我们洞察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商机。  相似文献   

4.
分布式动态负载平衡调度的一个通用模型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在大规模并行分布处理系统,特别是网络工作站机群(NOW)系统中,各结点机之间的负载平衡调度是最为常见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在简单分析了动态负载平衡调度中接收者驱动和发送者驱动这两个常用策略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通用的基于混合驱动策略的动态负载平衡调度模型,并给出了曙光1000并行机上的部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决策支持系统(DSS)模型复合工程中存在着单一因素驱动方法适用范围窄、效率低以及多因素驱动方法缺乏对算法或子模型层次的逻辑关系的描述、黑盒抽象程度低等不足,提出了状态和数据双因素共同驱动的模型复合方法。该方法首先定义工作流过程模型,将DSS子模型生成为一个可移植的、逻辑独立的工作流活动,该活动内部包含了模型的求解算法,对外提供了参数接口;其次根据活动执行的依赖关系,制定相应的事件-条件-动作(ECA)规则来动态地绑定它们之间的复合关系;最后将规则转换为网络活动图,并借助自定义工作流平台进行复合。实验过程表明,该方法能解决一般性模型复合问题,具备较好的通用性及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专业设置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综合比较已有专业设置模型,应用鱼骨图的设计结构,引入模块化理念,突破固定维度限制,设计出鱼骨型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模型.  相似文献   

7.
微陀螺驱动电压的频率和幅值稳定性是影响微陀螺工作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微型振动陀螺仪的驱动电路设计问题,采用DSP的脉宽调制(PWM)功能发出正弦波,并采用闭环推挽式驱动控制方式,实现了驱动电压频率和幅值的高稳定性.同时对驱动电路中的带通滤波电路采用了最优化设计方法使得所设计的电路比原来的电路的带宽下降了50%.  相似文献   

8.
韩芳  石晶 《网友世界》2014,(13):109-110
本文以某银行营业部为具体分析对象,联系银行营业部的组织架构和战略导向,设定各维度的关键驱动因素,分析关键驱动因素的执行路径,结合平衡计分卡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商业银行建立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分析,并进一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微流控混合芯片是微流控芯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混合效率直接影响后续反应产物的分布和反应体系的容量.文中对基于电渗流驱动的微流控混合芯片的系统级建模技术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首先结合基于电渗流驱动的微流控混合芯片的控制方程,对系统各组件的参数化行为模型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编程实现了系统各组件的多端口组件模型,构建了基于电渗流的微流控混和芯片系统级模型,模型仿真结果与有限元方法相比,相对误差为2.5%,而仿真速度却远远高于有限元方法.表明该方法在不显著损失系统精度的前提下,可以更加有效的对系统性能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矿井搜救探测机器人最小能耗影响因素。针对直流伺服电机和减速齿轮驱动下的移动机器人驱动系统,利用Hamiltonian函数与最小值原理求解出驱动系统的最优速度函数和最优控制电流函数,建立了非线性摩擦条件下的最小能耗模型。通过MATLAB仿真,分析了减速器效率[η]、负载、库仑摩擦力和粘性摩擦系数等因素对最小能耗的影响,确定了各参数对驱动系统最小能耗的影响规律。为矿井搜救探测机器人驱动系统消耗能量最小进行参数配置提供依据,对实现机器人节能降耗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丁松  党耀国  徐宁  魏龙  叶璟 《控制与决策》2017,32(11):1997-2004
针对多变量灰色模型存在驱动项时滞效应作用机制不明确和模型精度不高的问题,分析传统多变量灰色模型的缺陷,通过引入滞后系数控制驱动项,提出考虑时滞累积效应的多变量离散灰色预测模型,讨论模型参数估计的求解方法;从白化信息充分和匮乏两个角度,利用经验分析法和粒子群算法探索时滞效应控制系数的识别方法,并给出模型建模预测步骤;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决有时滞特征的小样本多变量系统的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俊芳  罗党 《控制与决策》2017,32(1):176-180
针对GM(1,1)幂模型从离散的参数估计到连续的预测函数所产生的固有误差, 提出一种新的分数阶离散GM(1,1)幂模型, 并针对可能存在的病态性, 利用正则化算法替代最小二乘法估计部分参数以提高参数估计的精度; 为了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提出新的累加阶数及幂参数的确定方法. 对工业废水排放率及城市用水量两个实例的预测结果表明, 所提出的模型及确定参数的方法对于振荡时间序列有着很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指标值为区间灰数且权重属性部分已知、部分未知的决策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核与灰度的灰色关联综合贴近度的决策方法.首先, 通过定义区间灰数的离散度和接近度, 构造一个确定指标权重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然后, 利用区间灰数的简化形式, 求出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核的关联度和灰度的关联度, 进而计算出方案的综合关联度; 最后, 构建灰色综合关联贴近度模型并依综合关联贴近度大小对方案排序.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具有主观取值倾向的离散灰数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灰色理论既有成果尚无法对具有主观取值倾向的离散灰数序列建立预测模型的问题,通过构建标准离散灰数“核”序列、“灰单元格”面积序列以及元素“取值可能性”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群,实现离散灰数及其元素取值可能性大小的预测,从而建立具有主观取值倾向的离散灰数预测模型.将所提出的模型应用于空气监测点空气污染指数(API)的模拟及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拓展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范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孟伟  曾波 《控制与决策》2016,31(10):1903-1907

针对现有灰色预测模型主要以一阶累加生成序列为建模序列这一现象, 在互逆的分数阶累加生成算子与分数阶累减生成算子的基础上, 建立分数阶算子离散灰色模型, 并给出最小平均相对误差下最优阶数的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 多个实例表明, 通过阶数优化, 分数阶算子离散灰色模型相对于灰色模型GM(1,1) 和离散灰色模型DGM(1,1) 表现出更优的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提出一种基于微粒群算法的灰色系统预测PID 控制算法.该方案将多 输入多输出系统转化成若干个多输入单输出子系统,使用多变量一阶灰色模型GM(1;N) 预测出每个子系统的 输出,实现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对角解耦.然后用微粒群算法优化PID 控制器的参数,用优化后的PID 控 制器对每个子系统进行控制.对两个典型的多变量控制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方法超调量较 小,鲁棒性强,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核和面积的离散灰数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波  刘思峰  孟伟 《控制与决策》2011,26(9):1421-1424
灰色预测模型的既有研究成果均以实数或区间灰数为建模前提,缺乏对以离散灰数为建模对象的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有效研究.对此,分别建立了离散灰数序列核及灰单元格面积的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基于离散灰数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应用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及实用性.离散灰数预测模型对丰富与完善灰色预测模型的理论体系、拓展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范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数阶离散灰色GM(1,1) 幂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保华  赵金帅 《控制与决策》2015,30(7):1264-1268
针对GM(1,1)幂模型时间响应式由离散估计到连续预测所存在的固有误差,建立离散灰色GM(1,1)幂模型,并将该模型扩展为分数阶离散灰色GM(1,1)幂模型;以最小化平均相对误差为目标、参数之间的关系为约束条件,构建关于序列累加阶数和幂指数的优化模型,并运用量子遗传算法确定模型的最优累加阶数和幂指数。通过对高速公路地基沉降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R&D发展两个实例的预测结果表明,分数阶离散灰色GM(1,1)幂模型具有良好的建模精度。  相似文献   

19.
王正新 《控制与决策》2017,32(3):515-520
针对一类具有交互效应的小样本系统建模问题,将相关因素序列的交叉项引入经典GM(1,N)模型的灰色作用量,构建交互效应GM(1,N)模型及其派生模型,以反映不同输入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对系统特征变量的影响,并通过实例验证交互效应GM(1,N)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相关因素序列的交互作用系数为零时,交互效应GM(1,N)模型退化为经典GM(1,N)模型;对于具有交互效应的系统建模问题,交互效应模型较经典模型具有更高的模拟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0.
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理论,运用向量投影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的灰色投影关联度模型,对模型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并讨论模型的规范性、相似性和平行性等性质。该模型充分利用了序列各时点的信息,克服了以离散点代替整体变化趋势的问题。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灰色投影关联度能较好地反映序列间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