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吕英兰 《硅谷》2009,(24):143-143
根据《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和相关专业对该课程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就《工程力学》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进行探索与研究,并重点指出《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学以致用,应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吕英兰 《硅谷》2010,(24):143-143
根据《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和相关专业对该课程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就《工程力学》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进行探索与研究,并重点指出《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学以致用,应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高职工程力学课应向专业倾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高职人才培养为引导,浅谈工程力学教学"向专业倾斜"中教师素质提高,教材体系改革,教学大纲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玮 《高等工程教育》1997,(3):24-26,32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近十几年来发展很快,其基本思想是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创造出预定的教学环境,来实现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的教学环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93年4月开始,我们从工程力学人手.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  相似文献   

5.
《理论力学》课程是各门后续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也是一门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基础学科的理论力学,其体系和内容也必须相应地进行调整。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工程力学专业的特点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作者就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作一小结,盼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总结、分析了目前包装专业教学内容和社会对包装专业人才需求的特征,对包装专业教学内容与手段改革的策略与途径进行了探讨,指出包装专业亟待的构建寒带的学科体系,急需培养专业特长突出、有个性的人才,教学手段改革是包装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电路课程是工科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既具有基础理论的内容,又有许多工程上的知识;它包含有许多像数学物理课中那样的严密的推导过程,讨论的对象又包含了许多具体实在的工程概念。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在大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因此,电路课程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来说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宋扬  苏晓 《中国包装》2024,(3):114-116
本文以张家界学院设计类专业为例,探讨了以赛促教模式下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通过分析当前设计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竞赛为驱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实际案例为支撑,详细阐述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并分析了其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施项目化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本文从职业教育对项目教学的定位,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进行项目化教学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不同角度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办学特色形成不是靠课程的差异,主要是教育的新观念、新思维以及教学的方法。观念的更新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教学的方法有助于学习专业内在意识与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工程制图课程如何培养学生工程图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及实践能力问题,提出既要重视基本理论,又要应用基本方法,以引导学生应用投影原理正确分析问题并发现有关规律。教学与工程实践结果证明了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提出了工程图表达应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确定了教学难点与重点。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构形设计教学已成为现代工程图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论文在浅析了构形设计的教学目标与设计评价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创造性构形设计在工程图学课程中的基本教学方法和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15.
针对高校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综合实验课程教学,论文提出了设置飞机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实验、飞机钣金精密塑性热成形工艺教学实验、飞机数字化柔性装配教学实验及飞机复合材料构件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等四大实验系列共14个实验的教学设想。这些实验既涉及传统的飞机制造工艺,也包括最新的飞机研制信息化手段。完成上述实验可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飞行器产品制造过程各项知识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Striving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pushes firms to innovate at a high speed along innovation contingencies and resource limitations they face.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management of contingencies such as absorptive capacity or technology radicalness can impact the innovation speed of firms. In this explorative study, we provide new empirical evidence to the innovation speed literature. We examine to what extent innovation speed is affected by organisational, technological, and relational contingencies that preoccupy firms with open innovation practices. Taking the firm perspective, we track innovation timeline and emphasise the complex trade-offs that firms encounter while innovating. Our results show that many of the contingencies, emphasised by the literature promoting innovation, could slow down its speed. Thus, strengthening competitiveness by accommodating contingencies can hinder time-critical adaptations.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innovation assets and capabilities can become liabilities for technologically innovative firms.  相似文献   

17.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创新意识,是改进高校工程/机械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工程/机械技术基础课程群教学、科研的状态,阐明创立“工程/机械创新教学”基地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以及对培养学生思维综合创新能力的促进性,并提出该基地的组建规划和相应的功能-结构模块图。  相似文献   

18.
建筑类工程图学实践创新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图学教育应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放在与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的地位。论文结合教学现状与实践,对建筑类工程图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进行了根本性改革,提出了以构型设计和实践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结果表明,新的教学、考核体系在加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形体构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制图课程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工程图学教育的现状,指出了教学体制不合理、教研室功能错位、教师只教授单一课程等弊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改革教学体制、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教学潜力、取消专职制图教师、规范和完善教研室的教学研究职能、加强学术活动等,以利于我国图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Drawing on the literature on proximity withi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s, the authors develop a model to explain how social, cognitive and personal proximity influences 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district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Murano glassmaking district shows that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an industrial district occurs o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s, along which proximity plays different roles. Horizontal learning takes place through social and cognitive proximity and personal distance. Vertical learning occurs through personal proximity and social and cognitive distance.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the proximity within industrial districts by highlighting the role of personal proximity, which is largely unexplored. This paper also considers the coevolution between the proximity dimensions and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of two mechanisms of coevolution: a compensation mechanism between social and cognitive proximity and a substitution mechanism between personal proximity, and cognitive and social proxim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