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制革常规染料作代表研究了CO2超临界流体介质代替水介质用于皮革染色的体系组成、工艺方法及最优化条件,并与以水介质中的常 规染色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O2超临流体介质代替作介绍可用于皮革染色,并且具有节约染料、上染率、染料分散均匀、结合牢固等优点,是一种新的无污染的染色技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CO2超临界流体制革实验装置和利用该装置进行的制革工艺过程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2超临界流体可用于制革的脱脂、脱灰、酶脱毛、软化、铬鞣、植鞣和染色加油,具有速度快、作用均匀、完全、基本无残液、剩余物易回收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周渭涛 《染整技术》1999,21(3):36-37
(续上期)3染料尽管许多常规用于水相染色的分散染料,在临界CO2中有适当溶解度,但只能得到浅色。原因之一是:有些助剂如分散剂、稀释剂、油剂、抗尘剂、抗静电物质存在于常规染料配方中,严重影响了染色条件下染料从超临界CO2中分离出来。所以,只有以可靠的特...  相似文献   

4.
对CO2超临界流体代替水作介质下的制革酶脱毛进行了研究,并与常规条件下以水作介质进行的有温有浴酶脱毛和堆置酶脱毛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在CO2超临界流体介质中进行制革酶脱毛是可行的,其脱毛分析液的总蛋白含量和羟脯氨酸含量分别约为常规酶脱毛的2倍和1~2倍,其脱毛分析液的酶活力损失低于常规酶脱毛。CO2超临界流体介质中酶脱毛后铬鞣的革,在本实验条件下其收缩温度达到95℃左右,高于常规酶脱毛后铬鞣的革。本实验中较为理想的在CO2超临界流体介质中进行制革酶脱毛的超临界反应条件为:反应压力8.5MPa、反应温度37℃、反应时间2h、AS1.398蛋白酶用量200单位/g皮。  相似文献   

5.
织物的超临界CO2介质染色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胡望明  楼凡 《印染》1995,21(5):12-14,25
本文介绍了分散染料以超临界CO2为介质对聚酯织物染色的实验。实验采用静态法和流动法,测定了分散料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并对染色条件进行了优化,合适的条件下取得了与水浴染色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利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酒花的浸膏原理、工艺流程及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甜橙皮精油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设计和建立了一套超临界萃取试验装置,实现了用超临界CO2萃取洋葱油的实验,着重研究了萃取压力、温度和时间等重要参数对萃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小麦胚芽油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根据超临界流体萃取基本原理,分析影响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小麦胚芽油主要因素,包括萃取压力、温度、时间、CO2流量、小麦胚芽水分含量及粒度等,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小麦胚芽油萃取量与各因素之间关系并确定最佳试验条件,即:萃取压力为 32~36MPa,温度为 45~50℃、时间为6小时,CO2流量为 15~20kg/h,小麦胚芽水份含量为5.0%,粒度为10~15目。  相似文献   

9.
CO_2超临界法提取玉米胚芽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CO2超临界法提取玉米胚芽油的工艺流程,玉米胚芽的初加工,超临界CO2液体的制备,CO2超临界法提取玉米胚芽油的设备,CO2超临界法与工业己烷浸出法的比较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并指出,CO2超临界法提取玉米胚芽油和其他植物油技术,必将取代工业己烷。  相似文献   

10.
分散红60在超临界CO_2染色中的动力学及热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行研制的生产型超临界流体染色样机中,对分散红60染料在超临界CO2染色过程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染料在涤纶中的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根据Arrhenius方程求得分散红60在超临界流体中染色涤纶的扩散活化能为22.22 kJ/mol,远小于在水介质中染色的扩散活化能163.84 kJ/mol。通过对分散红60染料在超临界CO2染色过程中的某些热力学参数研究表明,染料在超临界流体的上染量与染料用量成线性关系,上染过程是染料在纤维和流体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系数和染色亲和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染色热和染色熵均为负值,二者分别为-23.63 kJ/mol和-26.09 J/(mol·K)。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_2介质染色的分散染料拼色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分散染料三原色(C.I.分散橙30,C.I.分散蓝79和C.I.分散红167)在超临界CO2流体介质中对涤纶染色的拼色性能。结果表明,三只染料在超临界CO2染色中的上染速率与水浴染色基本一致,提升力与水浴染色相似,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在超临界CO2的拼色染色中,该三原色染料对纤维的上染量略小于各染料单独染色时的上染量,染料之间会相互影响,在Kubelka-Munk单常数理论方程中引入纠正因数,可以减小理论K/S值和实测K/S值的偏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棉纤维改性预处理、超临界流体极性调节和专用染料合成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涤棉混纺织物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染色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比较超临界CO_2流体染色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发现采用专用染料实现涤棉混纺织物在超临界CO_2中一步染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进一步总结近年来不同种类专用染料染色效果,指出超临界CO_2流体染色技术应进一步加强专用染料开发研究,以促进涤棉混纺织物超临界CO_2流体无水染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1 引言考虑到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治理污水的费用 ,超临界CO2 染色是一种值得称道的概念。这种染色方法较常规水介质染色有许多优点 :不需其他化学品 ;CO2 可以循环使用 ;没有吸附在纤维上的染料可被收集重新使用 ;纤维染色结束时不需干燥 ,从而节省了能源 ;和传统方法相比 ,染色周期缩短了。此外 ,CO2 无毒 ,且不能燃烧。测量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2 中的溶解度有助于染色过程的设计。有人发现 ,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加入极性共溶剂溶解度也会增加。虽然有几篇文章已报道了超临界CO2染色 (超临界液流染色 ,SF…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超临界流体介质的特性和染色机理流程,从预处理方式、染色工艺条件、染料种类和纤维品几种方面概述了超临界CO_2染色过程对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性能的影响,总结了超临界CO_2产业化染色进程中的问题,并展望了超临界CO_2染色技术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5.
《毛纺科技》2021,49(3)
为研究超临界CO_2流体中温度对专用染料在芳纶1313上的染色性影响和超临界CO_2流体预处理对该类纤维在传统水浴中的染色影响,采用专用红SCF-ANBL染料在超临界CO_2流体内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芳纶1313进行染色,同时对超临界CO_2流体预处理的该类纤维在传统水浴内进行染色。实验结果表明,专用红SCF-ANBL在超临界CO_2流体及传统水浴介质中对芳纶1313染色良好。当超临界CO_2流体温度在60~120℃内变化时,专用分散红SCF-ANBL染料具有优良的低温上染性能,但随温度升高其上染性提高缓慢。芳纶1313经超临界CO_2流体预处理后,其在传统水浴介质中的染色性能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6.
天然纤维的超临界CO2染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印染》2003,29(1):44-45
采用超临界CO2 为介质染涤纶的优点是纤维无需前后处理。天然纤维如棉亦可在超临界CO2 介质中染色 ,纤维在染色前需先浸渍试剂 ,如聚乙二醇 ,试剂在染色后被去除。采用两种方法在超临界CO2 介质中染天然纤维。一种是用 1,3 ,5 三氯 2 ,4,6 三嗪等活性基团对纤维改性 ;另一种方法是在可溶于超临界CO2 的染料中引入活性基团如 1,3 ,5 三氯 2 ,4,6 三嗪、α 溴丙烯酸或乙烯砜等 ,对染料改性 ,使之能上染天然纤维。1 染化料与面料染色实验采用C .I .分散黄 2 3 ;棉 2 42 g/m2 ,涤纶复丝 183g/m2 ,丝绸 6 0g/m2 ,尼龙 6 6…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印染加工方式中耗水量高,排污量大等问题,总结了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的优势,梳理并阐述超临界CO_2做介质的染色原理、染料种类、纤维染色工艺及产业化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超临界CO_2染色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超临界CO2特点及其在印染加工中的应用,综述了超临界CO2分散染料染色体系,并对其在印染工业中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探讨。虽然该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然而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实现印染无水加工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由四川大学皮革工程系廖隆理教授倡导,并任“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代替水作介质铬鞣及其机理的研究”硕士生导师(第二导师为但卫华教授)的张伟娟硕士学位论文,已于2003年5月28日,在四川大学皮革工程系会议室由五位教授(含来自北京外地单位)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获得全票一致通过。该学位论文不仅对CO_2超临界流体代替水作介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扼要介绍了CO2超临界流体的基本特性及相应的技术和装置,对其在制革工艺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