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拟超超临界汽轮机高中压隔板电子柬焊接接头形式进行了焊接试验,掌握了隔板真空电子束焊接技术,并成功用于隔板生产。  相似文献   

2.
中介机匣在焊接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形,从而影响零件质量及装配过程.为减少焊接变形,通常采用电子束焊进行连接,但常规的单电子束焊依然无法解决变形量大的问题.基于SYSWELD软件,采用单电子束相隔180°焊接、双电子束相隔180°焊接、双电子束相隔90°焊接三种焊接顺序,并进行相应的温度场、应力场和焊接变形的模拟分析,分析三...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异种材料高温钛合金Ti-55与Ti-60电子束对接焊接头的微观组织和拉伸力学性能以及焊后热处理对Ti-60接头高温拉伸与持久性能的影响,分析电子束焊接高温钛合金的适用性.采用所选择的电子束焊接工艺焊接高温钛合金,焊缝成形好,表面缺陷少.分别进行了Ti-55,Ti-60,Ti-55+Ti-60焊接接头的室温、高温...  相似文献   

4.
针对涡轮盘材料GH4133合金,在电子束焊后采用新颖的电子束局部热处理工艺对接头进行热处理。通过700℃高温疲劳试验,研究了电子束局部热处理对电子束焊接接头疲劳寿命的影响,旨在为航空构件的电子束焊接及焊后电子束局部热处理加工积累性能数据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T2紫铜与10#钢异种金属电子束焊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T2紫铜与10#钢电子束焊接工艺进行了初步的试验与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焊前采用散焦电子束偏铜侧预热有利于减少热裂纹倾向、增加焊接熔深并使焊缝表面成形改善;预热后以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偏10#钢0.3-0.5mm焊接是保证较大厚度工件形成匀称焊缝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电子束焊接技术的发展、基本原理以及应用范围。着重介绍了电子束钎焊、活性剂电子束焊接、电子束复合焊接、电子束填丝焊、局部真空电子束焊接、电子束扫描焊接等电子束焊接新技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并对电子束焊接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铬青铜与双相不锈钢异种材料电子束熔钎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QCr0.8与1Cr21Ni5Ti偏铜电子束焊接接头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电子束距对接中线铜侧偏移值的增加,QCr0.8/1Cr21Ni5Ti对接接头焊缝组织及成分逐渐均匀化,接头熔接状态得到改善;铜侧偏移值达0.8.1.0mm时。形成焊缝组织成分均匀化的熔钎接头,其抗拉强度可达330MPa左右,已可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车军  郑韶先  苏程 《焊接》2011,(10):33-35
钢轨焊接技术对无缝线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尽管针对钢轨焊接的闪光焊、气压焊、铝热焊及电弧焊等新工艺不断出现,但因囿于上述4种焊接方法的热源特性及焊接工艺特点,使得钢轨焊接接头性能与质量的改善及焊接效率的提高都非常有限.为此,提出了将电子束焊应用于钢轨焊接的思路,并进行了U71Mn钢轨的电子束焊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电子束焊...  相似文献   

9.
异种材料真空电子束焊接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吉才  王廷  张秉刚  陈国庆 《焊接学报》2009,30(10):108-112
真空电子束焊接具有高能量密度、束斑直径和位置精确可控,焊接残余应力小,焊缝无污染等优点,因此,电子束焊接在异种材料连接领域的应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部分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由于电子束焊接属于熔化焊接,因此在异种金属连接中也存在冶金过程带来的困难.文中对异种材料的真空电子束焊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异种材料接头真空电子束焊接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异种材料真空电子束焊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工程有色金属材料电子束焊接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了电子束焊接加工技术的基本特点,着重对常用工程有色金属材料电子束的焊接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焊缝缺陷及预防缺陷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人工时效后2B16铝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金相分析、室温拉伸试验对人工时效2816铝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束焊接2816铝合金薄板和厚板接头分别呈"漏斗形"及"典型钉形";焊缝区及热影响区由基体α(Al)相及α(Al)-θ(CuAl2)等共晶相组成;人工时效后21 mm厚2816铝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室温强度系数达到母材的77.8%.  相似文献   

12.
卢元军 《电焊机》2005,35(9):49-53
阐述了200MW汽轮机焊接隔板变形这一在国内电站中多次出现的问题,以及由于隔板变形而对机组带来的危害.强调了在隔板发生严重变形时对隔板进行焊接加固的必要性,概述了隔板检查方法,包括隔板表面缺陷、内部缺陷、通流间隙、挠曲变形等的检查,以及隔板加固的工艺要点.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超低真空度(133.32~1 333.22 Pa)内变化时,对加速电压为100 k V,束流为60~80 m A的电子束形状影响。为解决超低真空焊接和局部真空电子束焊接时,电子束严重散射问题,提出了氦气保护电子束的焊接方法,对无保护和氦气保护下真空度对电子束形状的影响进行试验测试,对电子束焊接过程进行了分析。同轴氦气保护电子束焊接获得了满意的焊接接头。  相似文献   

14.
7A52铝合金电子束焊接参数及性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mnrl厚7A52铝合金板材采用试件法进行电子束焊接,确定了焊接参数并对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加速电压60kV,电子束流120mA,聚焦电流763mA,焊接速度800mm/min,可得到良好的焊缝表面.电子束流增大焊缝深宽比显著增加,聚焦电流微小的数值变化可引起焊缝形状突变.接头焊缝区晶粒细小均匀,抗拉强度为母材的87%,焊缝维氏硬度最低值为母材的61%,焊缝冲击韧度为母材的95.4%,表明了电子束接头的性能很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Ti-60高温钛合金电子束对接焊接头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以及焊后热处理对Ti - 60接头高温拉伸与持久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电子束焊接高温钛合金的适用性.采用所选择的电子束焊工艺焊接高温钛合金,焊缝成形好,表面缺陷少.分别进行了Ti -60焊接接头的室温、550℃高温拉伸力学性能检测,并且针对高温钛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中易出现针状α '相的现象,采用双重热处理工艺,改善接头性能.结果表明:电子束焊接高温钛合金,焊接适用性好,焊后双重热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减少焊缝中针状α'相的存在,使得高温钛合金接头的高温拉伸力学性能与持久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真空电子束焊接是制备特厚板坯的主要方法,而真空下焊缝有无N损失且是否影响产品使用性能的研究尚不多见.对S32101经济型双相不锈钢进行真空电子束焊接,对焊态和焊后热轧固溶态的焊接接头分别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N含量检测、z向拉伸和夏比冲击性能检测.结果表明,S32101的真空电子束焊缝中N含量较母材有明显的下降.但是,轧...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电子束焊接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综述了电子束焊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简述了电子束焊接基本原理及国内外研究者已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异种材料电子束焊接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高温合金电子束焊接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庆  张彦华 《焊接学报》2007,28(6):97-100
根据熔池边界准则应用有限元方法对高温合金电子束焊接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线性插值、等效代换等方式估计材料高温参数,模拟材料状态变化.针对电子束焊接特有的钉头状焊缝及其穿透深度大的特点,采用高斯面热源与柱体热源组成的组合热源模型,对焊接温度场进行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际焊缝取得了良好的一致.获得了一定工艺条件下高温合金电子束焊接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及焊接过程热循环曲线,为优化电子束焊接工艺和电子束焊接残余应力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TC4钛合金的电子束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真空电子束焊接工艺焊接TC4钛合金,通过显微组织观察、显微硬度测试以及进行冲击试验,分析了焊接接头显微组织、性能以及焊缝中气孔的形成。结果表明:采用真空电子束焊焊接TC4合金时焊缝中有气孔产生.焊缝金属的硬度值比母材金属的高,但冲击值低于母材的;焊缝和热影响区中较粗大的原始β相一部分转变为过饱和的针状马氏体;焊缝中心有少量的针状α'相,并形成了编织状α组织。  相似文献   

20.
BT20钛合金电子束焊接残余应力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钛合金电子束焊接构件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了解残余应力的形成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作者利用ANSYS程序模拟了BT20钛合金电子束焊态和焊后电子束局部热处理的实际焊接温度场以及焊接接头应力场的变化和残余应力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钛合金薄板焊缝中心残余拉应力的峰值达到焊缝金属屈服强度σn的60%-70%;焊后电子束局部热处理可以降低焊缝中心处的拉伸残余应力值,降低约50%左右;用所建模型计算得到的数值结果规律与实测的残余应力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