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灌区取水量和田间灌水量是首尾测算分析法测定提水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基本参数,针对水稻灌水频繁,逐次测定泵站提水量成本较高,且缺少土壤非饱和状态下准确测定田间灌水定额的有效方法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水泵净扬程修正法,对目前依据电量法估算提水量的技术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稻田非饱和土壤入渗水量的测试方法,并据此修正田间灌水量。田间测试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测试方法可使灌水量测量误差降低52%~86%;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操作,且设备要求低,适用于水稻节水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试。  相似文献   

2.
《水利天地》2009,(8):F0004-F0004
7月8日,省水利厅在庆安县召开了全省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推广现场会。控制灌溉对水稻春季渴水期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可起到显著效果,节水幅度达38%,对抗春旱、保春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典型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作物灌溉情况,以老挝某灌区为例,采用适于资料短缺地区的水面蒸发量法计算作物需水量,分析该灌区水稻合理灌溉用水情况,并与我国不同区域水稻灌溉用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降雨量主要集中于5—10月,为雨季稻生长期,雨季稻灌水量为3 700 m3/hm2,旱季稻更依赖灌溉,灌溉水量为10 200 m3/hm2,其中12月—次年2月为主要灌水期。老挝地区典型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全年的水稻灌溉用水与同为热带季风气候的我国云南省勐腊县全年灌溉用水量相差不大,差别仅为0.5%,但灌水量分配上具有较大差别,研究区水稻移植时间较云南省勐腊县有所提前,该地区雨季稻灌水量更少,但旱季稻灌水量更多。本研究可为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发展以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灌水模式对东北寒区水稻生长的差异性,以黑龙江省大兴农场为研究区,通过田间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灌溉、控制灌溉1、控制灌溉2、控制灌溉3等4种灌水模式,重点分析不同灌水模式对寒区水稻分蘖、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泡田期以外,其他各个生育期对土壤水分的调控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水稻的分蘖能力,但并非灌水量越少其分蘖能力越强;水分亏缺在拔孕期对株高的影响最敏感;不同生育期适当的水分亏缺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汤旺河灌区5a的试验资料,系统分析了控制灌溉对寒区水稻的产量、灌水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CK),不蓄雨水的控灌Ⅰ处理会造成水稻小幅减产,而蓄雨水的控灌Ⅱ处理可使理论产量增加6.3%,样方产量增加10.6%;控灌处理的灌水量和耗水量均小于对照,且控灌Ⅰ的灌水量和耗水量最小,比CK年平均节水267.6mm,年平均减少耗水334.2mm;控灌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高于CK,控灌Ⅱ的IWUE高于控灌Ⅰ,但其WUE低于控灌Ⅰ;综合考虑控制灌溉对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宜在寒区示范和推广控灌Ⅱ的水稻调控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复核滇中南部建水水稻灌溉定额标准的合理性,基于建水气象站1958—2013年观测数据和建水灌溉试验点2016—2018年稻季试验成果,在对CROPWAT模型中作物、土壤参数校准的基础上,模拟了水稻泡田水量和本田期灌水量过程,并以全生育期灌水量为样本进行排频,通过典型年法拟定了水稻灌溉制度。结果显示,在保证率P=50%、P=75%、P=90%条件下,建水水稻全生育期灌溉定额分别为510.1、591.1、651.2 mm,其中泡田定额分别为185.3、209.2、213.9 mm,本田期灌溉定额分别为324.8、381.9、437.3 mm;本田期灌水次数分别为8、9、10次,灌水定额在20.3~46.7 mm。滇中南部建水现行标准中水稻泡田定额在240.0~255.0 mm,本田期P=50%、P=75%、P=90%的灌溉定额分别在427.5~435.0、487.5~502.5、540.0~562.5 mm,现阶段执行的定额标准基本合理,但是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角度考虑,水稻灌溉仍有一定的节水空间。  相似文献   

7.
八五二农场水稻控制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在水稻全生育期内采用无水层灌溉制度,利用大区对比法,对灌水量、土壤温度、降雨量、生长观测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找出节水效果好,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1]。  相似文献   

8.
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水稻生产中适宜的灌溉方式以及与其匹配的施氮量,以C两优华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使用大田试验的方法,进行了水肥耦合试验。试验设灌水量和氮肥水平两个因素。以淹水灌溉的灌水量为基准,设置4个水分处理,即W1 (淹水灌溉100%)、W2 (轻度干湿交替灌溉66.7%)、W3 (中度干湿交替灌溉33.3%)和W4(雨养,灌溉0),不同水分处理灌溉频次相同,当W1水层消失时同时灌溉。设置6个氮肥梯度,0、90、135、180、225、270 kg/hm~2。对水稻生长性状、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溉处理下,增加氮肥施用量,均能够显著增加水稻株高和叶片SPAD值;中度干湿交替灌溉,显著降低了低施氮量处理的株高,高施氮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灌水量减少对株高的影响。轻度与中度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高氮处理成熟期水稻叶片SPAD值显著降低,从而改善其贪青晚熟现象。在不同灌溉处理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雨养处理会导致水稻实粒数与结实率显著降低;不同灌溉方式下,氮肥施用量与水稻产量均呈现二次方的关系,不同水分处理下的水稻产量峰值出现时的施氮量不同,当施氮量达到135 kg/hm~2之后,继续增加施氮量,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在水分亏缺条件下继续增施氮肥会导致产量明显下降。综上所述,施氮量的多少应该与灌水量相匹配,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180 kg/hm~2氮肥会达到较好的水肥耦合模式,可以在减少灌水量的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并且保持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八五七农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水稻返青后田面不再保留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适宜组合.这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薄水层(10~30mm)返青活苗,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再保留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发展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之一。齐齐哈尔管理局查哈阳农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结果显示,合理的土壤水分控制,能较充分地发挥水稻生长的补偿效应,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开展春玉米咸水灌溉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溉定额和灌溉水矿化度对春玉米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春玉米耗水量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减小.而从充分利用土壤贮水的角度考虑,非充分灌溉能够提高土壤播前贮水的利用量,而咸水灌溉则会降低土壤贮水利用量;非充分灌溉有利于提高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而咸水灌溉会降低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本次试验得到淡水轻度缺水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值分别为2.90 kg/m~3和4.23 kg/m~3.与淡水充分灌溉处理相比,在研究区若采用灌溉定额为340 mm和灌溉水矿化度为0.71 g/L的灌溉方式,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25%以上,同时可节水170 mm.  相似文献   

12.
引水引沙对河道冲淤的影响,与原河段的冲淤情况,引水的分流比,分沙比及河道特性等有关,黄河上游是水量的主要来源区,来水含沙量低,引水对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较大,中游为多沙区,中游引水对中下游影响较小,下游为多口门引水,引水对本河段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13.
稻田综合节水技术是近年来辽宁省在节水灌溉方面形成的一种新的灌溉模式.本文阐述了灌溉节水技术在综合使用中应采取的措施及方法,同时提出了节水灌溉的新思路、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渭河关中段生态基流保障对灌区的影响及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枯水期河道生态基流保障造成的农业灌溉用水短缺问题,研究其对灌区的影响及生态补偿量,以推动基流保障工作的持续开展和日益完善。定性分析灌溉用水短缺可能产生的影响,明确不同方案引起的灌区灌溉缺水量,并应用水分生产函数模型估算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损失,进而确定对灌区的生态补偿量。以渭河关中段为例,对3种基流保障方案造成的灌区灌溉用水短缺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3种基流保障方案对宝鸡峡塬上、塬下灌区及交口抽渭灌区冬小麦的生态总补偿量分别为2800.30×10~4元、32392.58×10~4元、98817.98×10~4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黄河下游现行的几种引黄灌溉模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科学总结,首次提出了以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标准,将引黄灌溉模式概括为补源灌溉和非补源灌溉两大类,并对引黄补源灌溉的概念做了新的界定。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为今后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战略转变澄清了思想和理论上的障碍。明确提出黄河下游黄灌溉战略转变的方向是大力发展引黄补源灌溉,全面阐述了实行这种战略转变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鲁学成 《中国水利》2010,(23):48-50
通过对大田玉米全膜平作、全膜垄作沟灌、全膜双垄沟播的灌水流量、灌水定额、节水效益、作物产量以及灌前、灌后土壤含水率的研究测定,认为玉米全膜垄作沟灌技术在河西地区推广有较好的效益和前景,随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灌区配置水权水量的减少,发展玉米全膜垄作沟灌农艺节水技术,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平原河网区水系纵横交错,河道水流平缓,农田灌溉用水粗放,排水量大,用水效率低下,面源污染严重,灌区长效管理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的重要环节。分析平原河网区灌区特征和存在问题,结合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情况,建立灌区"土地流转+节水控排灌溉"的创新管理模式,改变平原河网区灌区规模小、灌溉田块分散的状况,形成农田规模化种植经营、统一集中灌溉的形式。一方面促进土地集约化和灌区规模化,增加农村效益和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提高灌区灌溉效率,减少灌溉排水量,降低进入水体的氮、磷排放量。有效保障灌区的长效管理和运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开展春玉米咸水灌溉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研究了灌溉定额和灌溉水矿化度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溉定额与灌溉水矿化度均对土壤水分影响明显,随着灌溉定额和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越大;灌溉定额与灌溉水矿化度均对土壤盐分影响明显,土壤盐分累积量随着灌溉定额和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收获后与播种前相比,0~100 cm土层,除淡水充分灌溉处理脱盐外,其余各灌溉处理均呈现积盐,并且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盐分累积量也越大,其中灌溉水矿化度为6 g/L的轻度缺水灌溉处理积盐量最大,最大值为0.838 g/kg.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漳河灌区节水型社会的特征及其目标体系,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结合国际合作项目对漳河灌区各部门的水量分配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从灌区各级水利设施的作用、节水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对节水型社会的特征及目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利于农业节水,可以将更多的水资源应用于工业生产及其他重要行业.同时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降低灌溉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新疆发展节水灌溉的作用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新疆地表水利用情况和新疆灌区发展情况,阐述了新疆发展节水灌溉的作用与途径,重点阐述了节水灌溉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