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市售饮料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市售的部分饮料进行采样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部分生产厂家的卫生状况进行调查及原因分析,同时对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些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复合调味酱产品标准制订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市场销售的复合调味酱的产品质量进行分析,提出了产品质量改进的措施并根据检验数据和实践经验研制了复合调味酱产品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3.
刘春利  潘道东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5):198-201,205
以鸭肉为主要原料,用复合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组合(酶活力比1:1)进行酶解,通过正交实验获得如下优化酶解条件:复合蛋白酶与风味蛋白酶的总添加量为0.9%(W/W),酶解温度55℃,水料比4:1,pH6.5,酶解反应时间6h。然后将酶解液浓缩,配以辅料,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调味酱最佳配方:酶解液的添加量为40.0%,淀粉的添加量为6.0%,糖的添加量为3.0%,盐的添加量为1.5%,酱油的添加量为1.0%,味精的添加量为0.2%,卡拉胶的添加量为0.3%。  相似文献   

4.
茴香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而且具有特殊香味,是一种芳香类调料。将新鲜的茴香用盐腌,绞碎,浓缩,添加调味料之后制成复合调味酱。通过对腌制时间,离心时间,CMC含量以及调味品四个因素的调控,利用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从而得到最佳组合的茴香复合调味酱。  相似文献   

5.
以榛蘑为主要原料,添加圆葱、食盐、绿花椒等为辅料,制作榛蘑调味酱。以感官评价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方。最佳配方为榛蘑100g、圆葱添加量为7%、食盐添加量为6%、绿花椒粉添加量为0.6%、变性淀粉添加量为4%、姜粉0.4%、白砂糖3%。制得具有独特风味,组织状态均匀一致的榛蘑调味酱。  相似文献   

6.
针对瓶装豆酱调味酱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证明引起调味酱液化的腐败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花园芽孢杆菌、乳清酸梭菌、地衣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7.
实验以鲜虾肉酶解液和糊化的淀粉为原料来制作海鲜类调味酱.实验采用双酶解法对虾肉进行水解,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鲜虾肉的最适的酶解条件,还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调味酱的最佳配方组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鱼香味调味酱的配方、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咸甜辣鲜、酱体油润、红亮、鱼香味浓郁。鱼香味调味酱的最佳配方为10g盐、140g酱油、180g砂糖、120g白醋、120g泡红辣椒、100g葱、110g姜、120g蒜和100g黄酒。加入0.01%山梨酸钾,再经沸水杀菌10min处理,产品在室温下储藏6个月后仍无霉变。在产品中加入100ppm的PG,在室温下储存6个月后其过氧化值为0.084。  相似文献   

9.
以可可粉、鸡蛋和大豆色拉油为主要原料,采用混合乳化和均质乳化,制得一种稳定性良好的、具有可可和鸡蛋特殊风味、酸甜适中、口感特别细腻滑润的调味品,常温下放置6个月不变质。  相似文献   

10.
海带花生营养调味酱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以海带和花生为主要原料制成具有海产食品独有风味与营养调味酱的工艺、配方及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以30%海带全浆、40%的花生原酱、5%的食盐为基本配料可调配出富含碘、钙、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稳定的补碘调味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湖州市市售凉拌菜中主要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并初步评估其健康风险,为食源性疾病防制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和2020年随机采集市售凉拌菜461份,对其开展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及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检测,依据相关标准对其进行微生物污染状况评价,并运用食品微生物快速定量风险评估(sQMRA)模型初步评估其健康风险。结果 凉拌菜中大肠埃希菌不合格率最高(48.94%,46/94),其平均污染水平为104.34 CFU/g,主要在农贸市场和网店等流通环节污染严重(P=0.004)。食源性致病菌中,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分别为9.54%(44/461)、5.21%(24/461)、1.30%(6/461)和1.06%(1/94),金黄色葡萄球菌≥104CFU/g和蜡样芽孢杆...  相似文献   

12.
张浩  李华  莫海珍 《食品科学》2010,31(21):293-297
对天然发酵茯砖茶的微生物菌群以及抗菌活性进行研究。微生物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曲霉、青霉和散囊菌是天然发酵茯砖茶的主要微生物,其中散囊菌是真菌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发酵茶水提物的抑菌实验显示,茯砖茶的浸提物对一些食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一些芽孢形成菌如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生孢梭菌具有抑制作用,抑菌能力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提示在茶叶真菌发酵过程中,能够产生抑制食品致病菌和腐败菌的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国家标准对市场上的酸牛奶产品进行了质量检测。在7个样品中,仅有1个样品的蛋白质含量不合格,其他各个样品的外包装标签、净含量、蛋白质含量、乳酸菌活菌含量和大肠菌群测定结果皆达到国家标准。表明市面常见酸牛奶产品质量令人放心,值得饮用。  相似文献   

14.
对11种含氧硫醚类香料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构效关系。以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为供试致病菌,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考察硫醚类香料的抑菌活性,并通过统计分析探讨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浓度为5 mol/L的条件下,3-(甲硫基)丙醛(MTPD)、2-甲基-3-甲硫基呋喃(MMTF)、糠基异丙基硫醚(FIPS)和甲基糠基二硫醚(MFDS)对四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抑菌能力为MTPD>MFDS>或≈FIPS>或≈MMTF。对比11种含氧硫醚类香料的抑菌活性,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BMFD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MTPD次之,而BMFDS对其他三种致病菌无抑制作用。MTPD对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均最强,且对副溶血性弧菌的作用效果最佳,其最低抑菌浓度为2.44 mmol/L。以上结果说明,醛基的存在对含氧硫醚类香料抑制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丽辉  陈卫民 《酿酒》2004,31(2):41-42
啤酒呈酸性、含大量CO2气体,结合啤酒特性,借鉴国外技术,采用菌落计数法检测啤酒中的大肠茵群。  相似文献   

16.
白凤翎 《酿酒》2005,32(1):68-70
对国家现行发酵酒的大肠菌群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详尽的分析 ,重点讨论 9管法与 15管法的差异 ,提出大肠菌群检验方法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州市蔬菜类凉拌菜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情况.方法 从广州市的超市、集贸摊点采集300份凉拌菜,依据GB 4789—2016进行微生物检验,用VETIK对检出的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药敏实验,PCR法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结果 300份样品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分析2015~2016安康市食物中毒事件, 总结安康市事物食物中毒特点。方法 收集安康市的中毒事件的纸质材料进行分析。参考GB 4789-201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WS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和WS289-2008《霍乱诊断标准》等试验方法对食物中毒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2015~2016年安康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14起, 1起为有机磷中毒, 其余13起均为食源性致病菌中毒。检出致病菌4种16株, 分别是: 沙门氏菌4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蜡样芽胞杆菌3株;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A、EHEC、EAEC、EIEC各1株。 结论 安康市食物中毒多以细菌性为主, 污染的致病菌种类多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9.
广州秋季市售生蚝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是了解广州秋季市售生蚝微生物污染状况。按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对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发现秋季市售生蚝的微生物污染状况比较严重,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指标均出现严重超标,超标率分别达到68%和78%,即使在温度偏低的11月份超标现象仍较严重。所检样品中,弧菌超标更为严重,3个月弧菌的检出率则高达90%。结论是广州市售生蚝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严重,建议消费者不要生食或使用未煮熟的生蚝。  相似文献   

20.
潘慧华  李晶晶  刘坚真 《食品科学》2006,27(12):637-641
本实验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初发酵培养基LST以及从国标(GB)乳糖胆盐初发酵培养基中优选出的A3培养基作大肠菌群检测的初发酵基础培养基。首先在LST和A3中分别添加几种不同浓度的革兰氏阳性菌抑制剂进行大肠菌群检测。结果表明,革兰氏阳性菌抑制剂对革兰氏阳性菌和大肠菌群均有抑制,不利于大肠菌群检出。然后,在A3培养基中分别添加大肠杆菌以及枯草杆菌等七种革兰氏阳性菌进行大肠菌群检测。在210支混合发酵管中,结果吻合率为92.42%,假阳性和假阴性分别为2.84%、4.74%。T检验法表明,在初发酵中,革兰氏阳性菌的存在对大肠菌群检测没有明显影响。接着,本实验又在A3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产生假阳性的革兰氏阳性菌进行纯种发酵检测。在120支假阳性纯种发酵管中,均不会产生阳性反应。大量镜检实验也充分显示,发酵液中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综上结果说明,A3培养基是一种适宜大肠菌群生长,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生长的初发酵基础培养基,能在短期内使发酵管产气的菌群基本就是大肠菌群。因此,在大肠菌群检测中只需进行一步发酵法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