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6)
1861年农民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大改革"的开端。农民改革不仅影响了俄国大多数民众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俄国此后数十年的走向。若想深入理解农民改革,就必须厘清俄国历史上的农奴制问题。自19世纪上半期开始,俄国农民农奴化史一直是俄国史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学者围绕俄国农民农奴化的确立和强化展开大量讨论,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包括农民农奴化的确立是通过法律途径还是非法律途径、17—19世纪国家立法在强化农奴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导致农民农奴化的深层原因三个方面。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史学方法、史学理论的更新,俄国学者将继续在俄国农民农奴化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3)
《父与子》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表达了对俄国革命与文化的不同观点。实则,屠格涅夫是在对俄国的文化与改革在进行批判,在《父与子》中,便可以找到根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2)
文章论述了晚清民初俄国画家在中国的译介,认为列宾、希什金等俄国巡回展览派画家最初是由日本汉学家古城贞吉传入中国的。这一观点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俄国巡回展览派画家早期在华传播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据史料记载,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在历史上曾发生过4次大火。这4次大火,都与当时俄国国内政局密切相关,有的甚至改变了俄国历史的进程。 莫斯科的第一次大火发生于1547年6月。这年1月,年仅17岁的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乌斯宾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加冕仪式,成为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沙皇。当时,俄国的政权仍然掌握在“波雅尔”(即大贵族)手中。伊凡四世当上沙皇不久,出身莫斯科“波雅尔”的皇后家族与皇太后格林斯基家族便为争权夺利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俄国的政局十分混乱。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5):33-37
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取代瑞典在北欧的霸权地位而蓄意挑起的一场战争,它历时21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被卷入,而且关系复杂。期间,俄国采取的外交策略为其赢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俄国采取的外交策略是以波兰为主要对象,不仅把波兰拖入战争的泥潭,而且把波兰变为主要战场,使波兰遭到极大的削弱;第二阶段,俄国则以英国为主要外交对象,不仅成功地阻止了英国的干涉,而且迫使瑞典签定了对俄国极为有利的尼什塔特条约。  相似文献   

6.
正1863年10月20日,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这个为控制巴尔干半岛的战争,涉及到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和沙皇俄国,横跨整个欧洲大陆。惨烈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最终俄国战败,由此签订的一系列屈辱的条约促使俄国民族革命大爆发。当时,俄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控制巴尔干半岛权利的丢失,使整个俄罗斯民族痛斥着当权者的腐败,国内动荡的局势迫使俄国政府废除农奴制。渐渐的,社会思潮有了新的进步,俄罗斯的绘画领域也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2)
列宁在俄国革命的探索与实践中,从俄国旧社会及其思想文化落后的现实状况出发,表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场、以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取向与文化革命上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文化批判思想。列宁在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取向,展现了对旧社会的宗教批判、道德批判、哲学批判,是具有革命实践取向的文化批判。列宁在文化革命上的实践逻辑,体现了在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基础上通过文化革命来扫除文化障碍,从而推动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以及俄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中国建筑师来到俄国,人家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是学建筑的,俄国人听了,羡慕的说,哦,你是城市的美容师;一个俄国建筑师来到中国,人家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是学建筑的,中国人听了,撇撇嘴,喔,你是个盖房子的匠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5):41-44
1821—1829年,希腊开展了反抗奥斯曼帝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希腊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是友谊社所领导的起义,该起义是在沙俄的积极策划下发动的。同时,俄国为实现自彼得一世以来的南下侵略目标,又企图以干涉的名义染指巴尔干,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战争爆发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俄国的外交政策又陆续发生了三次转变,但不管其政策如何变化,都是以实现俄国对巴尔干的侵略为主旨。从俄国在希腊独立时期各阶段的政策变化,可见其近东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0)
本文以拉季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作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的流放经历为例,在研读国内外研究文献基础上,对俄国作家各类"流放情结"作品,包括革命家政论作品中的流放现象进行分析,藉以揭示"流放情结"对于俄国文学的意义及其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22)
契柯夫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对俄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变色龙》是其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小说,小说中主人公那阿谀奉承的嘴脸是对俄国社会黑暗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8)
列夫·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形象各异的女性。其对女性的思考与关注,是其人道主义精神的一个体现。女性形象塑造反映了托翁的妇女观,同时也揭示了俄国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和作者对俄国社会前途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处于剧烈社会变革中的俄国兴起了构成主义设计运动。作为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组成部分,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无论是在研究的深度还是探索的广度方面,均不逊色于德国包豪斯和荷兰"风格派"运动。尤其是成立于1920年的俄国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BхУтемас),英文音译简称为"福库特马斯"(VKHUTEMAS),作为领导构成主义设计运动的主要力量,在其短短的十年历史中对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36):102-103
普希金作为俄国作家,其作品创作离不开的俄国独特环境土壤,其中他的短篇小说的创作就常常取景于俄罗斯特殊的自然环境——漫长寒冷的冬天,满天飞舞的雪花。在普希金的小说《暴风雪》中,暴风雪不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20)
《复活》这部作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中作者塑造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位灵魂忏悔的贵族形象;而玛斯洛娃却是一个社会的底层妇女形象;此外还有谢基尼娜、西蒙松等一些代表俄国黑暗教会、贫苦农民的形象。在《复活》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向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俄国黑暗的统治,同时,这也是作者在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一种申诉。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5):60-65
对革命性质的判断,直接影响着革命策略的制定及革命力量的定位。关于列宁对俄国三次革命(1905-1907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性质的判断,传统观点认为前两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较新的研究则倾向于认为,十月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对三次革命性质的判断都是民主革命。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十月革命的定性上。列宁对革命性质的判断,始终围绕如何使俄国革命尽快走向社会主义这个中心。立足经济发展状况,列宁认为俄国三次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基于无产阶级同盟者的成分分析,列宁断定俄国三次革命都属于民主革命;以政权更替为标准,列宁肯定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19):3-15
<正>1哈尔滨,满语,意思是晒渔网的地方。一百多年前的哈尔滨真的就是一个到处晾晒渔网的小渔村。公元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大清国特使李鸿章赴俄祝贺俄皇登基加冕,在莫斯科与沙皇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签订《防御同盟条约》,史称《中俄密约》。根据这份《中俄密约》,俄国人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组丁字形铁路,即中东铁路。中东铁路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接,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北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7)
随着十九世纪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农奴制使人民苦不堪言而且已经大大影响了俄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欧洲的启蒙思想—自由主义,像一股浪潮席卷了整个俄国上层社会,"多余人"则是两股思想强烈撞击的产物,他们厌倦了社会的黑暗,崇尚自由主义,渴望改变社会改变自己却将希望寄托于"开明的君主",可是这种理想因为当时时代的局限性是不被别人认可的,他们也因为自己华而不实的教育成为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最终庸庸碌碌虚度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成为了一个"废人"。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24)
<正>泛斯拉夫主义是19世纪中期出现在奥地利境内西斯拉夫知识分子中间、以避免被德意志人和马扎尔人所通话的斯拉夫人民族自决和政治独立而结盟的文化。由于俄国是斯拉夫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所以泛斯拉夫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俄国产生了十分紧密的联系。泛斯拉夫主义产生的一百多年间,对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关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直到现在各种各样的泛斯拉夫主义思想仍在影响着东欧各国的政治文化走向,个别时期甚至操纵着俄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9)
本文介绍了文学比喻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指出了《死魂灵》中比喻的特点,并且从不同方面举例分析和说明了果戈里如何运用不同的比喻手法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多棱形象,以反映和体现当时俄国社会地主阶级典型人物的性格、心理和思想,从而讽刺并唾骂了旧俄国贪婪、残酷、腐朽的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