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篇小说《中性》是美国新锐小说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成名作,2003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卡尔(一个双性人)因生理畸形而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卡尔的祖母黛斯德蒙娜一生饱受战争创伤的折磨,生活在乱伦的阴影之下.运用创伤理论探讨了《中性》中个体所遭受的创伤以及创伤治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小说《耻》中最典型的创伤事件是露茜被强奸事件.根据关于创伤的有关理论,分析了露茜对于创伤态度反映及原因.认为《耻》关注了心理创伤现象,其作者认识到了创伤的持久性及复原的不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3.
4.
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对战争创伤的记忆书写,海勒以非线性叙事和重复叙事再现心理创伤.运用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结合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分析小说的创伤叙事,以此证明《第二十二条军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一部创伤小说.  相似文献   

5.
《为埃斯米而作》是塞林格经典短篇小说之一,描述了二战时期一位参谋军士X的生活片段。曾经对生活充满热情的X在经历了残酷、血腥的战争后,对人活着的意义陷入深深的自我矛盾和怀疑之中,心理创伤难以平复。小说以隐晦的方式描述了主人公X的孤独和痛苦,印证了塞林格对战争的厌恶,揭示了战争给人身心带来的双重打击,让人们重新审视战争所带来的创伤。  相似文献   

6.
创伤本意是外力给人身体造成的物理性损伤,随着词的意义扩大,更多地指向精神层面。《长日留痕》中个体的精神创伤,即史蒂文斯承受的事业之痛和爱情之痛,基于图式理论,解读文本,提炼个体受创的创伤世界经验图式、创伤语篇文本图式和创伤语言知识图式。  相似文献   

7.
阿拉提·阿斯木的小说《阿瓦古丽》以熟练的汉语书写了"阿瓦古丽"的心路历程,从创伤形成与防御,年近半百时的反思忏悔到受人指点后的心归宁静之旅,充分反映了维吾尔族女性在时代变化之下的精神成长史。小说通过精神分析学或精神病理学意义上的创伤体验表达,汉文化中人生某些关键节点意义的参考,最后统摄在个体精神生态失序到调整过程中,进而构成了一个关于女性从物质、情欲中解脱出来重归灵魂安好的寓言。  相似文献   

8.
艾丽丝·沃克的小说三部曲展现了黑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种种创伤.她们所受的创伤不仅来自于社会,还来自于家庭;不仅是身体,而且心灵也饱受创伤.创伤叙事、回归传统文化和族裔身份,以及与周围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黑人女性走出创伤.  相似文献   

9.
创伤是劳伦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短篇小说《菊花的清香》中,劳伦斯运用固定式内聚焦、记忆闪回与重复、延宕等叙事技术,书写了在工业主义蹂躏下的生态创伤和家庭创伤,记录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面对创伤和接受创伤的艰难过程,表达出现代人治愈创伤和超越创伤的可能与希望.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创伤代表的是现代人的集体创伤无意识,生态和家庭创伤是二十世纪社会创伤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红字》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存在的夫妻关系、父女关系和情侣关系,认为小说作者霍桑赞扬了女性人物,批判了男性人物。他不仅是要揭露清教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也是想为受压迫女性寻找一条出路,就是建立一个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是王安忆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对《长恨歌》的女性主义解读则是从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和空间意象方面的特点来对作品加以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南昌水专学报》2019,(5):73-78
魔幻现实主义是产生于拉美的一种新型艺术表现形式,意在通过奇幻怪诞的情境来反映社会现实。莫里森小说《天堂》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时空交错的叙述方式及非线性的多重叙事视角,传说与神话的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应用,夸张、荒诞与超现实的描写,使莫里森小说《天堂》成为一部深刻而富有魅力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形象揭示作品中的人物关系,角度新颖地展示作品主题,也为作品主题呈现提供更多想象空间,有利于读者欣赏作品的文字之美与黑人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3.
艾丽斯·沃克在《紫颜色》中,从其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塑造颠覆父权传统的全新女性形象,刻画小说中人物不断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成功解构了父权制背景下女性的"他者"形象,重新定位女性自我价值,重新构建女性话语权以弘扬女性主义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是创伤的世纪.战争、疾病,以及对妇女和儿童的性虐待,所有的一切给人类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了难以抹去的创伤.以创伤理论结合文学叙事来看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它是一部悲剧色彩浓重的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在美国“白人纯粹主义”社会中生存的黑人群体的困境和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认为面对不同族裔、不同肤色群体的身份认同应该采取更包容的态度,单纯从肤色上来界定族裔身份的情况在当下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已经不适用,提出少数族裔文化身份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观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任碧莲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的文本分析,探讨任碧莲提出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族裔文化身份具有流变性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分析日本战后派作家野间宏的两部小说即《脸上的红月亮》和《崩溃感觉》中的主人公形象,揭示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日本国民,尤其是给一部分有知识、有一定良知的日本国民造成的不可痊愈的心灵创伤。作家从对人性摧残的层面强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围绕李光头和刘镇群众,以夸张、嘲讽的方式和狂欢式的情绪言说着荒诞。但是,小说之荒诞是与客观真实结合在一起的,是以现实的荒诞为基础的,小说正是用荒诞叙说真实。  相似文献   

18.
赵本夫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人事物景等灵异映像,用以表现其作品形象塑造的丰富性,拓宽作品的主题内涵,展现作者对乡土文化独特哲理思考,增强了作品的神秘魔幻色彩和诡异异质美感,开阔了乡土小说创作的理论范畴,丰富了乡土小说的创作实践,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下俗文化的代表作,《大话西游》主要通过后现代式的拼贴与戏仿、人物塑造的错位和出位、狂欢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等给我们阐释了在年轻人世界中流行的无厘头文化,阐释了年轻人的快乐与痛苦、释放和隐忍的内心世界。无厘头文化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与解构,它意在摧毁传统文化中的虚伪面纱。无厘头文化仍然承担社会责任,欣赏英雄,只不过它欣赏的是平民英雄,是真实的英雄,甚至是有缺憾的英雄。正是由于《大话西游》的出现,进一步助推了无厘头文化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于无声处》以国安为中心话题演绎了国安人员的国家责任与情感纠葛,这两条线索的展开是在日常生活中平淡进行的,既符合国安人员隐蔽的身份特征,又使得该剧的叙事动因依赖于个体情感的发展,祛除了国安的神秘性。而在社会文化变化中审视该剧,也较好地贴合了文化场域的变迁,具体体现在1980年代以来英雄书写的变化,情欲表达的合理化,国家开放后文化适应中矛盾的呈现等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