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描述了主人公布朗的一夜森林之旅,展示了一个年轻人的心理成长历程。按照"成长小说"的情节模式,从诱惑与出走、考验与挣扎、顿悟与迷茫三个方面阐述了布朗的成长过程,揭示了霍桑对社会、哲学和宗教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描述了主人公布朗的一夜森林之旅,展示了一个年轻人的心理成长历程.按照"成长小说"的情节模式,从诱惑与出走、考验与挣扎、顿悟与迷茫三个方面阐述了布朗的成长过程,揭示了霍桑对社会、哲学和宗教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从战争小说发展的角度来看,《毁灭》的独特之处是从心理角度描写人才在战争中的改造和成长,以及人才在战争中被淘汰,而这又主要通过小说中三个重要的人物莫罗兹卡、莱奋生、密契克表现出来.心理角度主要是指小说往往从人物的心理矛盾、心理斗争角度来描写人物,心理描写还具有意识流的特点,并且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心理状态密切相联,寓情于景,甚至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4.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较成熟时期的作品,许多评论家已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该小说做过一些评论。文章从小说文本分析入手,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剖析女主人公漂泊的心路历程和人格结构,解读19世纪美国女性的灵魂,以期对该小说的社会意义及小说所蕴涵的自由与死亡的主题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华盛顿广场>的主题表现手法显示出现代主义小说的特性,具体体现在小说人物的心理主观真实和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外部客观真实转向心理主观真实,从重情节向重心理描写的转向使詹姆斯成为心理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同时詹姆斯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体现出的审美观和小说观无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示性,堪称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的一种预言.界定<华盛顿广场>主题表现手法具有现代性是对詹姆斯早期文学创作的再审视,从而再次肯定了詹姆斯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英美文学中,"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别,也是一个普遍主题,贯穿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灶神之妻》主人公是一位成长在中国旧社会的女性,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她与命运不懈的抗争和自我身份的追寻。她经历了成长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灶神之妻》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7.
伊迪丝·华顿的《夏季》描述了女主人公切丽缇与2位男性的情感历程,展现了她从诱惑、反叛、逃离到考验、迷茫、顿悟并认识自我的成长过程.小说内容上契合了成长小说的叙述模式,具备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凸显了成长的主题.同时,小说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作者自身的成长体验.  相似文献   

8.
以成长小说特征为理论框架,分析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哈克的心理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9.
《迷失在开心馆》是后现代作家约翰巴思所著短篇小说。本篇论文从主人公安布罗斯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小说中用意识流文字叙述的有关主人公成长心理历程的多重寓意。从而为进一步发掘小说文本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一部成长小说。小说生动描绘了芝加哥移民社区里西语裔移民群落中一个羞涩而敏感的少女的成长经历,并通过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特有的族裔、阶级及女性视角,展示了一种丰富而具有普遍性的成长体验。成长中感受的耻辱时刻是女主人公成长转折点;成长特有的渴望和梦想是成长的动力;自我身份的审视和认同是脱离童真、融入社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众多的化身型虎故事文本入手,对化身型虎故事的主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梳理各类主题的历史演变脉络,以展现其与宗教、伦理、民众心理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从一个侧面显示小说的审美确立。  相似文献   

12.
李艨 《商品与质量》2011,(SA):218-219
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的结尾关于霍尔顿是否接受成人世界是许多评论家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该小说的结尾表明了霍尔顿接受了成人世界和成长。本文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霍尔顿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挫折和对童真自由的追求,以及接受成长,决定进入成人社会的经历来展现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3.
<红字>被公认为世界著名的悲剧小说.它以华丽的语言、细腻的描写、象征主义的手法、深刻的心理分析吸引着广大读者,所以霍桑也被人们称为心理学家.他试图以浪漫主义的技巧来揭示一个主题-"罪恶",但由于他对清教社会有限的理解力,他没能认识谁才是真正的罪人.本文通过着力分析<红字>的艺术风格来阐述小说魅力并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罪人.  相似文献   

14.
从《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情节发展及人物塑造等三方面进行评析,得出结论:该作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迷惘的心理,战争是造成小说主人公爱情悲剧及战后“迷惘的一代”的根源,作品中几个角色构成了“迷惘”的主题中积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索尔·贝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公认为战后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一向以描写男性犹太知识分子而闻名。《院长的十二月》是其在写作生涯中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此小说被很多批评家认为是一部失败之作。贝娄的这部作品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仍有许多题材值得挖掘。本文主要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以及心理分析等入手,着重分析作品的"荒诞"主题,力图把握贝娄对此哲学主题的隐喻阐释。笔者认为,通过小说中"荒诞"主题,贝娄揭露了当代美国社会文明与道德的虚幻和荒谬,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自觉的反思精神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与秘密的扇子》讲述了19世纪清朝年间名叫百合的女孩的成长故事。姐妹情谊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有亲缘关系中的姐妹亲情,也有非亲缘关系中的女性友谊。百合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姐妹情谊的相互抚慰、支持的亲和状态,以及相互误解、诋毁的背离状态。给百合带来的不管是温情还是创伤,姐妹情谊帮助她度过成长困境中的艰难境遇,塑造父权制社会要求的性别特质,引领和启蒙她进入性别角色。姐妹情谊是女性身心成长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17.
e时代青年特有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特征,导致了他们对于家纺色彩设计的特殊需求。文章从e时代青年主要生活特征入手,分析了该人群的色彩需求心理,并依据这些心理寻找出对应的色彩主题,从而分析e时代青年家纺色彩设计的4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林纾不应作为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卫道士,他是一个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家,尤其是林纾的翻译小说(下称"林译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现象,开西文东渐之风气,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译介了一批世界文学名著,促进了我国的文学创作;用比较活泼自由的文言翻译小说,推动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林纾的翻译不仅提高了小说的地位,而且通过翻译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行者之一。更重要的是,林译小说为新文化运动准备了一大批作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成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菊馨》是英国现代派大师劳伦斯的著名短篇小说,故事的时间跨度是从下午四点半到晚上十点,在短短数小时内劳伦斯将伊丽莎白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彰显了独特的叙事张力和审美张力。将心理探索与社会批判紧密结合构成了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色。深入解读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可以加深对故事主题的理解,体会作者对工业文明在扭曲人性和破坏和谐方面所做的无声但犀利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班维尔的代表作《海》自2005年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广受评论界和读者的推崇。然而,绝大部分的评论(主要是书评)侧重于探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对小说在自我再现中的突出特点“双我”很少涉及。小说主人公及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对于自我的表述经常出现一些相互矛盾或混淆现实与想象的地方,产生了大量的“双我”。现从心理分析的“双我”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在自我再现过程中的双我表现及其成因来揭示班维尔小说的困惑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