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基于语义体系的同义词识别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基于字面和词素相似度识别同义词的不足之处,首次引入《同义词词林》(以下简称《词林》),作为语义体系,提出了基于《词林》语义体系的同义词识别算法,并进行了词汇问的语义相似度度量,实现了同义词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在效率上远高于基于字面、词素相似度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理论来对"动词+up"的结构展开全面且细致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多项实例证明,up除了包含空间意义之外,还包含一定的隐喻意义。同时,短语动词的构成也是比较复杂的,小品词和以及动词都对其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这种语义致使其结构可由空间域通过隐喻拓展至心理域和社会域,和动词搭配时能引申出更广泛的语义。  相似文献   

3.
<正> 符淮青先生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词的意义分析》(《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一文中,根据动词本身的不同内涵,为动词构建了一个意义框架,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这在语义研究的形式化方面,无疑是一个创举。本文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词的意义分析》一文的语义模式的基础上,试图对张志毅的《简明同义词典》中的全部同义动词加以分析,并把各组同义词之间的语义差别加以概括、综合,试图设立一个适用于大多数同义动词分析的语义框架,进而达到更进一步地分析同义动词之间的语义差别的目的,同时也希望为同义词的确定及同义词的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投射"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指的是一种逻辑语义关系,存在于小句复合体、嵌入、动词短语等结构中。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选用《格列弗游记》原版与简写版中的投射语句作为分析对象,从概念隐喻视角探讨"投射"语言现象的句构和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PageRank算法的汉语同义词自动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义词的自动发现和识别在信息检索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提高同义词自动识别的效率,本文提出了基于PageRank算法的汉语同义词自动识别方法.该方法把词汇之间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看成是一种超链接,把PageRank值看成是体现词汇之间语义相似性的衡量指标,然后根据语义相似度的大小识别同义词.通过算法提取测试,结果表明:利用基于PageRank算法来自动发现和识别同义词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机器阅读理解中存在无法仅从给定文档中获取问题答案的特殊情况,为此,基于语义冲突检测的机器阅读理解网络(SCDNet)提出应通过检测问题与文档内容之间的语义分歧来识别这种情况.经分析发现,文档无法为问题提供答案的根本原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文档中不包含问题所需的语义信息;二是二者包含的语义成分之间存在分歧.据此推断,可以通过检测文档语义信息是否全面涵盖问题所需的信息来识别问题是否可由文档信息给出回答.此外,通过在损失函数中加入答案文本长度惩罚项,网络优化目标函数更接近评测指标,系统性能得到提升.网络模型使用联合训练模型建模无答案的问题识别与答案抽取2个子任务,并使用端到端的方式训练.实验结果证明,其对无答案问题类别预测的正确率超过了性能先进的基线模型SAN2.0,在SQuAD2.0数据集上取得了72.43的F1值和76.96的无答案问题识别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隐喻普遍存在于自然语言中,精确的识别隐喻可以促进自然语言处理具体任务中语义的理解.为了提高中文名词隐喻识别效果,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增强的语义表示(ERNIE)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的分类模型ERNIE_BiLSTM.该模型使用ERNIE进行编码,获取上下文相关的语义表示;并利用双向LSTM再次训练词向量,捕获文本长距离的语义关系.实验结果表明,ERNIE_BiLSTM模型在中文名词隐喻识别数据集上表现良好,准确率达到90.34%.  相似文献   

8.
《论衡》中的比类动词根据语义特征上的差别可分为表"比较"义、表"相似"义和表"异同"义三大类.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和总结了这三类比类动词在意义、用法以及组合结构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实体词语义相似度的中文实体关系抽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语义相似度在中文实体关系抽取上的作用,提出由实体词在《同义词词林》中的5层编码构建成的《同义词词林》编码树和由关系实例中的实体词,各个类别中所有实体词计算相似度后求得的平均值构建成的实体词语义相似度树2种新特征,并连同已有的《同义词词林》编码、实体类型信息共4种特征探究其对抽取性能的影响。单一特征的试验中,实体类型特征效果最好,F值达到了小类84.9、大类83.2;组合特征的试验中,实体类型和《同义词词林》编码树的组合特征效果最好,大类小类的F值都比实体类型特征提高了2.5,3种组合特征性能不升反降。试验结果表明《同义词词林》编码树是对实体类型的有效补充,但过多的特征会造成信息冗余,使抽取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传统的同义词辨析方法多依赖于直觉经验,采用内省的定性方法,对同义词的词目意义逐条分析;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入为同义词的比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办法。语料库索引可为同义词提供丰富的用法和语境,使学习者能够比较和掌握同义词之间细微的语义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语义标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数据稀疏问题,采用适应度函数较灵活的遗传算法做语义的自动标注;以《同义词词林》的层次式结构为依据,提出了利用语义层次的提升来改善适应度函数中参数的估计质量;定义了语义层次的两个基本概念;阐述了语义提升的原理,并采用选择受限策略来解决因语义提升而引起的模型辨别力下降问题;实现了用于语义标注的遗传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在语义标注中能适应不同训练数据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语用学指示语研究中的心理距离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基于心理距离的隐喻映射模式,对虚拟语气动词时态用法的内在机制做出解释。这一模式包括时态域与心理状态域两个认知域,而虚拟语气中的动词时态表现,实际上是对人们在使用虚拟表达时的心理状态的一种隐喻现象。在Were-型虚拟语气中,时态域中的现在时、过去时之间的心理距离,作为距离意象图式被跨域映射到心理状态域中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内部结构。在此模式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时态潜势的概念,对Be型虚拟语气的隐喻映射模式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3.
英语的轭式搭配(Zeugma)是使用一个动词、介词、形容词同时支配或修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使其产生不同语义的修辞手法。本文从隐喻的认知角度论述英语轭式搭配实现的过程符合隐喻映射的特点并依赖隐喻映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扰:他们很难在写作中采用适当的语义韵以表达他们的褒、贬、中性等情感思想。为了帮助英语专业学生解决这个困扰,以祈使性动词的语义韵作为例子,分析写作过程的语义韵的用法。研究采用文献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研究发现,在英语写作指导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识别语义韵、语篇中合理运用语义韵、对学生语义韵的运用进行恰当的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正确使用语义韵并提高对行文的思想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5.
英语情态动词的语义分类、语义特征及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情态动词的用法比较复杂,对其语义分类、语义特征和语用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中的语言比较接近先秦时期的口语,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的语法。"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孟子》一书中其用法主要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为介词,其具体用法为工具介词、对象介词、原因介词、时间介词;作为连词,其具体用法为顺承连词、因果连词。虽然其作为动词的用法在《孟子》中较少使用,但由于"以"的虚化过程是从动词到介词再到连词,因此对于其作介词与作动词、作介词与作连词划分上有很大分歧。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一般过去时非过去用法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过去时存在时态与时间的不对应性,主要表示过去时间,但也有3种不表示过去时用法,即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将来时、现在时和无时性。在研究它们的深层语义的同时,分析距离性学说,在此基础上结合原型范畴理论、图式理论,从隐喻的角度来探析非过去时用法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18.
-UP-是英语短语动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小品词。传统认为它与英语习语中的介词和副词一样,其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根据物象与背景理论中-UP-的意象图式,它的语义在短语动词中具有可分析性,其基本含义与事物从下列上的移动相关,在短语动词中有7个义项,其中包括其概念隐喻变义,这些义项对短语动词的语史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语境对隐喻的影响——语境下的隐喻表达与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个同时具有语义和语用性质且常见的语言现象,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介绍了隐喻和语境的基本概念,从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境对隐喻表达与理解的重要作用,尤其突出了文化语境的作用。从而得出结论:语境是隐喻生成的基础,它包含了隐喻合理理解所需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语法书上都有"v_ing"式和"to_v"式的用法区分,但只从一些语言现象上作出论述,未能从语义实质上揭示其运作规律。文章以当代语法大师Quirk和Leech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使用释例对比的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两种形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揭示其含义及规律,力求清楚地区分两种形式的不同语义,以利于深入、系统地研究英语动词的非谓语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