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 《人民长江》2001,32(3):21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 2 0 0 1年 2月 15~ 16日在重庆召开。我国自 1989年开始实施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已取得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省长张中伟介绍说 ,截止到“九五”末 ,“长治”工程累计治理面积达 6 .8万km2 ,其中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和三峡库区“四大片”的总治理程度已接近 33%。目前 ,所有治理区林草覆盖率平均达到 5 5 .8% ,提高了 2 0 % ,整个“长治”区的生态环境渐入良性循环。张中伟说 ,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从根本上改善了长江上游地区农…  相似文献   

2.
黄河的发源地青海省日前正式全面启动长江、黄河两大河流源头地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长江、黄河源头水土保持预防工程投资总额为 10 0 0多万元人民币 ,计划用 5a时间完成。实施的范围包括位于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的 5个民族自治州的 18个县市 ,涵盖面积 2 6.4万km2 。按计划 ,到 2 0 0 6年 ,长江、黄河源头区水土流失面积中 60 %以上得到有效治理 ,基本上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面积的增加我国启动江河源头水土保持预防工程@长江  相似文献   

3.
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地,担负着保护生态及向首都、华北地区输送优质丹江水的历史重任。“十五”以来,在各级政府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关怀支持下,淅川县委、县政府把水土保持作为保护水源水质的一项主要举措,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累计投资1100余万元,对“长治”11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3km~2,坡改梯0.11万hm~2,栽植林木0.49万hm~2,实施封禁治理0.59万hm~2,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500多处,使治理区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1%提高到32%,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4400t/km~2减少到1100t/km~2以下,每年减排泥沙近50万t。目前,治理区  相似文献   

4.
2001—2006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北洛河流域延安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4.09 km 2,总投资达8 172.62万元。其中,造林、种草、修梯田、封育面积分别为12 901.02、9 453.41、2 767.73、7 286.6 hm2;建设治沟骨干工程59座、小型淤地坝166座、谷坊182座、沟头防护90处、水窖337眼、涝池13座。通过植物、工程、耕作等措施相结合的生态建设,形成了沟道、坡面综合防治体系,使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6.52%提高到55.83%,林草覆盖率由13.85%提高到40.00%,保土效率达59.59%,增水效率达49.4%,增加经济效益16 798.75万元/a。项目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加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宣汉县地处川东北大巴山南麓,嘉陵江二级支流洲河上游,为典型的中低山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总土地面积4271km^2,总人口117万,其中农业人口105万。据1990年省遥感调查表明,宣汉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777km^2,占总幅员面积的65.1%,是一个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山区农业大县。1990年以来,通过开展以“长治”工程为龙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5.7%提高到53.4%,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85%以上,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减少80%以上,为大面积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基本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调控技术与方法,分析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综合调控的成效。经过十多年的水土保持持续调控,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62.22万km2减少到1999年的53.07万km2,下降了14.7%,治理区水土流失强度下降了1~2个等级,治理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5%提高到56%,治理区小流域拦蓄量比治理前普遍提高了30%以上,径流系数普遍降低10%~20%,削减洪峰流量15%左右。治理区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有效解决了1 000多万群众的温饱问题,小流域经济和县城经济得到了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1983年柳河流域被列为全国八大重点治理区之一,全区统一规划,大力开展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的水土保持,实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改革耕作方式。制定切实有效政策,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规划治理面积732.3km2,截止1991年已治理面积达到95.7%。林草覆盖率提高到54%,土壤肥力得到提高,田间小气候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西宁项目区成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06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湟水流域西宁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3.89 km2,总投资达5 488.47万元。其中,造林、种草、修梯田、封育面积分别为9 407.27、4 302.58、1 669.44、1 010 hm2;建设治沟骨干工程16座、小型淤地坝179座、谷坊171座、沟头防护50处、水窖260眼。通过植物、工程、耕作等措施相结合的生态建设,形成了沟道、坡面综合防治体系,使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9.16%提高到81.29%,林草覆盖率由11.06%提高到54.06%,保土效率达66.95%,增水效率达47.0%,增加经济效益1 034.46万元/a。项目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加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九五”期间华亭县年均治理面积由过去的800hm^2左右,增加到2000hm^2。截至2000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9万hm^2,治理程度达36.2%。介绍了“九五”期间华亭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做法,提出了“十五”期间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0.
衡南县是湖南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 1 1 58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 43% ,而且大部分属紫色页岩山丘 ,治理难度大 ,为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改善该县的生态环境 ,湖南省水利厅将该县列为湘水治理重点县。近几年来 ,该县抓住这一机遇 ,分别在五条小流域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共完成国家投资 2 97万元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79 6km2 ,新增林地面积 3589 3hm2 ,完成水保工程665处 ,通过采用生物的、工程的、耕作的措施 ,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该县在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上采取了四条硬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地处西江中游的桥笪小流域,属花岗岩丘陵山区。50年代中期以前,这里有着茂密的天然林草,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林草覆盖率达85%以上,水土流失较轻。但50年代中期以后,山地林草几经破坏,加上陡坡开荒,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山地面蚀崩岗相继出现。据1987年统计,森林覆盖率仅1.7%,林草覆盖率仅40%,水土流失面积达1988.14hm~2,占流域面积的82.2%。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塘库河床淤积泥沙严重,水源枯竭,灌溉效益下降,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治理前,塘库容积减少1.33万m~3,河道淤积6.85km,常受水冲沙压减产的农田64.7hm~2,高产变低产的农田18.27hm~2。  相似文献   

12.
1950年-2005年,全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万km2,治理程度29.34%;水土保持措施新增基本农田面积1300万hm2,累计保土737.74亿t,植被覆盖率提高11.46%,累计保水量6600亿m3。在不断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预防监督与综合治理“两手抓”,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依托重点工程,促进生态的自我修复的四条重点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流失预防之路。我国近期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力争用15年-20年的时间,使全国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或修复,大多数地区生态与环境趋向良性循环;严重流失区的水土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所有坡耕地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70%以上的侵蚀沟道得到控制,下泄泥沙明显减少;全国范围内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100%,在98万km2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拉萨 5月 1 0日电 ,水土流失渐趋严重的西藏正采取综合措施 ,加快治理步伐。西藏素有亚洲“江河源”、“生态源”之称 ,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 4482亿m3 ,人均 1 8 46万m3 ,是全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但由于特殊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制约 ,加之人类活动等因素 ,使西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 ,西藏自治区加强了水土保持的总体规划 ,“十五”期间 ,西藏自治区将水土流失列为西藏四大水问题之一。自治区先后编制了《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和《西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等规划。据统计 ,从 1 998年到 2 0 0 0年 ,自治区先后投入…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小城子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实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选取葫芦沟项目区进行多年实地生态监测,通过搜集卫星遥感资料、实地调查等综合方法针对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展工作,将生态经济学和样方调查法等多种方法有效结合,对小城子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得出结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后,小城子小流域水土流失总治理度70%,年减少土壤流失量0.9万t;林草覆盖度提高6.66%,综合治理措施保持率达到80%以上,其中林草措施保存率达到85%以上,林草面积达宜林宜草面积的90%以上。经过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整个小城子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王禹生 《人民长江》2000,31(11):31-33
长江流域西部地区涉及8省(市),面积约100万km^2,其山地高原与丘陵面积约占80%以上,区内水土流失面积37.5万km^2,土壤流失量14.1亿t,长江流域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利用当前大好时机,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规划、加强预防监督,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搞好项目管理,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应用高新技术,加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西部大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双峰县在涓水小流域治理中,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找出了影响水土保持的因子,实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据调查情况表明。山地林草覆盖率由44%上升到87.2%,水土流失面积由14.39万亩减少到6.3万亩,减少56.2%,其中强度流失面积由4.19万亩减少到0.28万亩,减少93%,年泥沙流失量由51.4万 t 下降到9.17t,下降82.2%:在相同降雨情况下,最大洪峰流量减少18.9m~3/s,水冲沙压农田减少1.33万亩;1986年和198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加1197万元,增长75%,人均纯收入增加110元,提高70%,粮食增加726万 kg,增  相似文献   

17.
1淄博市水土流失基本概况和水土保持工作情况1·1水土流失基本概况据1984年水土保持普查,淄博市因水蚀和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3042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1%,其中山丘区因水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2957km2,占山丘区总面积的88%,土壤侵蚀模数3682t/km2,每年流失土壤达1336万t,山区因水土流失引起土壤“沙化”、“石化”,使不少地区失去了生存条件,不少人成了生态难民。水土流失不仅导致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库塘,加剧洪涝灾害,引发生态问题,还导致地区贫困,社会落后,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危害。淄博市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  相似文献   

18.
长江 《人民长江》2007,38(4):20-20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1年。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流域重点防治区实现了“十一五”流域重点治理良好开局。2006年,“长治”工程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8.7km^2;国家农发资金水保实施项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1.0km^2;中央预算内资金水土保持实施项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93.5km^2。  相似文献   

19.
正 湖南省双峰县在涓水小流域治理中,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找出了影响水土保持的因子,实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据调查情况表明。山地林草覆盖率由44%上升到87.2%,水土流失面积由14.39万亩减少到6.3万亩,减少56.2%,其中强度流失面积由4.19万亩减少到0.28万亩,减少93%,年泥沙流失量由51.4万 t 下降到9.17t,下降82.2%:在相同降雨情况下,最大洪峰流量减少18.9m~3/s,水冲沙压农田减少1.33万亩;1986年和198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加1197万元,增长75%,人均纯收入增加110元,提高70%,粮食增加726万 kg,增...  相似文献   

20.
易县地处河北省中西部,总面积253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116km2,占总面积的44%。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河道水库淤积、损害生态环境,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易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特别是2006年以来,易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发展民生水保为宗旨”,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强力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改梯试点工程、省重点水保工程等项目,累计投资781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9.44km2,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提高35%以上,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产出率显著提高,群众收入增加30%以上,受益人口达59120人,其中3547人逐步实现脱贫,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2013年7月,省长张庆伟到国家水保重点项目区调研,对易县水保综合治理取得的成绩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保定日报》、河北电视台、中国新闻网先后对易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