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丙烯酸接枝聚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丙烯酸接枝聚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分别详细叙述了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引发剂等主要因素的选择和确定,以及PVC-g-AAC在聚氯乙烯板材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一类主链为聚乙烯(PE)共聚物,侧链为生物基聚乳酸(PLA)的新型接枝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并对接枝共聚物结构与性能进行了深入的表征。采用配位聚合与开环聚合相结合的方法,以羟基功能化的聚乙烯共聚物为主链,通过羟基引发L-丙交酯(L-LA)的开环聚合,从而获得聚乙烯-g-PLA接枝共聚物。通过控制单体比例和反应条件,可同时实现接枝共聚物的主链结构以及侧链结构调控。结果表明,少量PLA接枝链的引入可在不明显降低拉伸强度的情况下,有效地改善接枝共聚物的断裂伸长率。热性能表征发现侧链PLA的引入限制了主链聚乙烯的结晶,造成了接枝共聚物结晶温度以及熔点的下降。该接枝共聚物展现出了可用于PLA等生物基聚酯材料的增韧改性或共混增容剂的应用潜力,也为此类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聚氨酯接枝聚丙烯酸共聚物网络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聚氨酯接枝聚丙烯共聚物网络的合成与性能表征。利用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同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反应得到了聚氨酯接枝聚丙烯酸共聚物网络。用利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网络的化学组成,用应力-应变实验测试了本聚合物网络的力学性能,用动态粘弹谱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随着PU与PA链段比例的改变,该交联体系相结合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5.
6.
7.
8.
用苯乙烯(St)、丙烯腈(AN)2种单体和乙烯一辛烯共聚物(POE)进行溶液接枝共聚合反应,制备了乙烯-辛烯共聚物接枝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POE-g-SAN),探讨了接枝共聚反应条件,并对POE-g-SAN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接枝共聚反应的接枝率(GR)和接枝效率(GE)均随着St/AN(质量比)的减小而稍有增大,当POE/St-AN(质量比)为50/50时,GR与GE达到最大值;增加BPO用量有利于接枝反应;当反应物POE与St-AN在甲苯中的质量分数为27.5%时,GR与GE达到最大值;在反应前10 h,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GR增大,GE在4 h时达到最大值77.8%,在反应10 h后,接枝反应几乎不再进行;在POE与St-AN接枝共聚反应中,POE已接枝了SAN支链,且GR越大,SAN支链越多;POE-g-SAN有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约为-50℃和110℃;随着GR的增大,POE-g-SAN中POE相的Tg升高,熔融温度和熔融热均降低;随着共单体中AN配比量的增加,POE-g-SAN中SAN相的Tg升高.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钠共聚物中丙烯酸钠残留含量。以水为溶剂进行提取,通过氯化钙絮凝,使聚合物和溶剂分层;在酸性环境下将丙烯酸钠酸化为丙烯酸,采用C18硅胶键合相色谱柱,AQ-C18(4.6 mm×250 mm, 5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2:8(V:V),pH为3的条件对丙烯酸进行测定。此方法在丙烯酸钠浓度为1.5~75 m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检测下限为0.15 m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101%,样品测试RSD≤1.7%。 相似文献
11.
以不稳定氯含量高的聚氯乙烯(U-PVC)和氯乙烯-溴代异丁酸烯丙酯共聚物(PVC-co-ABrMP)为大分子引发剂,使用电子转移催化再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进行丙烯酸丁酯(BA)的溶液接枝共聚。在固定CuCl2:三(2-吡啶甲基)胺:辛酸亚锡(摩尔比)时,当CuCl2用量(相对于氯乙烯链节数)小于0.1%时,BA转化率随CuCl2用量增加而明显增加;辛酸亚锡与CuCl2摩尔比大于50时,辛酸亚锡用量对聚合速率的影响较小;相同催化体系用量下,采用PVC-co-ABrMP为引发剂,可获得更高的BA转化率。通过PVC-co-ABrMP酯基水解得到PBA支链,其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29,符合"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征。接枝PBA对PVC有明显的内增塑效果,PBA摩尔分数为32.75%的PVC-g-BA的玻璃化温度为8.34℃。 相似文献
12.
以不稳定氯含量高的聚氯乙烯(U-PVC)和氯乙烯-溴代异丁酸烯丙酯共聚物(PVC-co-ABrMP)为大分子引发剂,使用电子转移催化再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进行丙烯酸丁酯(BA)的溶液接枝共聚。在固定CuCl2:三(2-吡啶甲基)胺:辛酸亚锡(摩尔比)时,当CuCl2用量(相对于氯乙烯链节数)小于0.1%时,BA转化率随CuCl2用量增加而明显增加;辛酸亚锡与CuCl2摩尔比大于50时,辛酸亚锡用量对聚合速率的影响较小;相同催化体系用量下,采用PVC-co-ABrMP为引发剂,可获得更高的BA转化率。通过PVC-co-ABrMP酯基水解得到PBA支链,其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29,符合“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征。接枝PBA对PVC有明显的内增塑效果,PBA摩尔分数为32.75%的PVC-g-BA的玻璃化温度为8.34℃。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采用红外、扫描电镜、广角X衍射、酸水解等方法,对粘胶纤维与丙烯腈(AN)、甲基丙烯酸甲脂(MMA)的接枝共物进行了形态结构和接枝支链长度及分布的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15.
以甲基丙烯酰氧丙基聚硅氧烷大单体(PDMS-MA)与苯乙烯共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聚硅氧烷梳状接枝共聚物(PSt-g-PDMS),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接枝共聚物的组成,研究了聚硅氧烷大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对共聚合活性的影响,并对接枝共聚物的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大单体PDMS-MA的共聚合活性随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随投料比的增加,共聚合转化率下降.与纯聚苯乙烯相比,PSt-g-PDMS的热稳定性提高.而且,随着大单体PDMS-MA相对分子质量和它在共聚物中含量的增加,接枝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国外氯乙烯接枝共聚物合成技术,包括以PVC为主链的接枝共聚和以PVC为侧支链的接枝共聚技术。同时介绍了一些商品氯乙烯接枝共聚物及其性能、用途,并简单介绍了一些提高共聚接枝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苯乙烯(St)为接枝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乳液接枝共聚法合成了丁腈橡胶接枝聚苯乙烯(NBR-g-PS),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对接枝反应及接枝共聚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TIR表征单体St已成功接枝在NBR分子链上。以总固物质量分数为14.89%的NBR胶乳为100.0%计,在SDS质量分数为2.0%的条件下,KPS和St的最佳质量分数分别为2.5%、30.0%时,接枝率和接枝效率较高,分别达到25%和55%左右。随着St用量的增加,NBR-g-PS的邵尔A硬度、300%定伸应力都呈增加趋势,扯断伸长率呈下降趋势,拉伸强度在St质量分数为15.0%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聚氯乙烯(PVC)在碱性介质中脱除氯化氢(HCl)的反应,以及脱除HCl后的PVC(DPVC)与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PMVS)的接枝共聚反应。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DPVC含共轭多烯结构。DPVC中双键的含量随着脱HCl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PVC在碱性介质中脱HCl时不发生交联。红外光谱 ̄1N和 ̄(13)C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结果表明,以过氧化苯甲酚(BPO)作引发剂.DPVC与PMVS反应能上成PVC/PMVS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