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中国的转型期,如果你是个正直的企业家,想成功是太不容易的事。不怕撑死的人倒可能一夜暴富。在发展是硬道理的今天,大家的眼睛都盯在了企业家的身上,以为他们都是无所不能的神仙皇帝。  相似文献   

2.
土豆炖茄子     
在东北我的老家,饮食中有句俚语:“土豆炖茄子,撑死老爷子”。“老爷子”泛指老年人,包括老太太。所谓“撑死”,是夸张的说法,形容老年人特别爱吃这种炖菜。倘若问他们为什么爱吃这“道”菜,恐怕只能说“顺口儿”、“好吃”而已,殊不知这道菜确实是老年人保健养身的佳肴。 “炖”是北方传统的烹饪方法,先将菜在锅中翻炒后多加水,再用慢火长时问烧煮,出锅时汤、菜各半。炖菜比较柔软,再加上土豆和茄子烧煮后更加绵软,所以最适合牙齿不好的老年人食用。此外,这种炖菜易于消化,对肠胃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来说,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衣》2013,(10):20-23
如今的电商已经不是那个“不入网就落伍”的疯狂年代,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那些赚的金箔满盆的商家,而忽略了那些成千上万不幸夭折的电商。如中国的楼市一样,几尽泡沫化的市场,如今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有不少一度很活跃的电商品牌,在一年内人间蒸发了,还有不少中小品牌在前往电商的征途中折戟沉沙,让人不胜唏嘘。这其中有撑死了,也有饿死的,也有盲目扩张死的,也有保守松懈死的……谁也不能预料下一个中枪的是谁,我们只能引前车之鉴,不断的修炼正果。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将从野蛮生长到精细化发展转变,在这个一块大蛋糕诱发弱肉强食的年代,从原来的粗犷发展到规则化的管理,这些更是让电商们步步惊心,未来机遇更多,挑战也更多。  相似文献   

4.
星期六下午,我两个妹妹的儿子方可和海垒来到我家,他们一个上初三,一个上高二,刚刚打完篮球,满脸汗迹,浑身是土,看到他们灵活矫健的身材和那种充满活力的精神,我不由得非常高兴,一时兴起,错喊了声:“小伙子们,晚上吃什么?我请客。”只见他俩满不在乎地说:“比萨饼吧。”我一口应承下来。 晚上吃饭该兑现诺言了,我转念一想,听说比萨饼那玩艺儿非常贵.这俩孩子正当吃起来如狼似虎的年龄,我这一句话,今天晚上二、三百块钱是没了,我试探着问了一句:“咱们吃包子行不行?”我想要是包子,这俩小子有三十块钱就得撑死。只见…  相似文献   

5.
记得当时是刚参加完中考,好友突然说要报个班学点东西。我没过脑子就说了一句,那学跆拳道好了。其实我真没把她说的话当回事,小姑娘长得柔柔弱弱,这样说只是想吓吓她,最后撑死了还不是报个篮球班?“噩梦”在3天后降临了。我可以说是被生拉过去的,不知道这丫头哪根筋出了问题,真的找了一个跆拳道班,极认真地咨询、买道服、办训练卡。  相似文献   

6.
八仙与蓬莱     
虽说各地人都会将“蓬莱”想象为仙境,不过,一般人心中“蓬莱仙人”的概念大多是模模糊糊的,不去细究这些“仙”到底是谁以及他们的尊号大名是什么,反正认定“蓬莱”就是仙人住的地方了。  相似文献   

7.
“罗宋面包”即俄式面包,把俄式面包叫“罗宋面包”是上海人最先叫出来的。俄国叫“俄罗斯”,但在上世纪初大批白俄涌入上海滩时,很少有人叫他们为“俄罗斯人”或“俄人”,而是叫他们为“罗宋人”,穷困潦倒的叫“罗宋瘪三”。这种叫法是当时“时髦上海人”首创的。那时一些现在称为“老克勒”的上海人.风行讲沪上“滑稽明星”趣说的“来是‘康姆’。去是‘谷’,廿四铜钿‘吞的福’,‘翘梯翘梯’请吃茶,‘雪堂雪堂’请侬坐,爷要‘发茶’娘‘卖茶’,丈人阿伯‘发音落”’等所谓洋泾浜英语,当时在上海的英国人称“俄罗斯”为“RUSSIA”,用“洋泾浜英语”讲,就音译为“罗宋”,白俄人做的面包也就被称为“罗宋面包”了。  相似文献   

8.
够吃正好     
茅伯铭 《烹调知识》2004,(10):53-53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恐怕是世界之“最”。请客吃饭,既是对食欲享受的一种满足,也是加强友好往来的一种手段。人来了要“接风”,人走了要“送行”。有事要“嘬一嘬”,没事也要“聚一聚”。对不少公职人员来说,更日益成为一种“工作需要”。有些事,在谈判桌上谈不成,移到餐桌上就变得好商量。这样,有些人整天不是请人吃饭,就是被人请吃。“革命不是请客的饭”这句话,变成“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因此,中国餐饮业特别发达。  相似文献   

9.
那个一进门就喊“肚子饿了,饭怎么还没有做好”的人是儿女;那个一进门,衣服都来不及换,就下厨房烧菜做饭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会说“饭烫了”,一会嫌“莱咸了”的人是儿女;那个哪怕就一点青菜、豆腐,也要精心调配,力争做出滋味的人是父母。  相似文献   

10.
厨OR师 老厨对大厨说:而今,不少人都不甘心做一个普通人,而是争先恐后地想成为“人物”;看来,这些人是“人性”少了,“物性”多了。  相似文献   

11.
开饭店总得起名,从前流行“三字经”,什么“老半斋”、“杏花楼”、“老正兴”、“梅龙镇”、“功德林”和“红房子”等等:如今的风尚是“四字经”,而且随意性很强,不一定要让人读得懂,也就是说外面人看了店名也不知这是家饭店.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龙头地位的确立,“海派”一词使用频率渐高。“海派”应是好词。“海派绘画”、“海派京剧”、“海派服装”,指的是改革、创新的艺术。不知什么缘故,有的时期,“海派”成了贬义词,上海人对于那些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是踏踏实实的人,往往评之日:“海派来亚”。现在,“海派”又返本还原了。几年前,上海大学专门成立了“海派文化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3.
《中外食品工业》2006,(9):58-58
拥有私家爱车的人越来越多,不过汽车也是把“双刃剑”,它带给人出行的便利和驾驭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健康隐患,颈椎病,肠胃疾病及少运动带来的“救生圈”,都是开车族不得不面对的驾驶“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精髓,和谐的内涵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即人际和谐)”和“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在这四个要素中,“人与人的和谐(即人际和谐)”是其核心。只有实现人与人个体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首先反映在礼仪上,礼仪是社会公德“晴雨表”,礼仪是文明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赵振广 《餐饮世界》2009,(10):52-54
提到“红色”这两个字,很多人都知道那是革命的颜色,也有不少人会联想到那个被国人视为伤痛的激情澎湃的“文革”岁月。近几年,餐饮业中出现了不少“红色”主题餐馆,“红色经典”就是其一。  相似文献   

16.
推托     
《黑龙江粮食》2007,(6):41-41
某些人、某个人、所有人、任何人是这项计划的成员。 “某些人”确定“某个人”会去做,而“所有人”认为“任何人”都会做,就是“没有人”去做。  相似文献   

17.
王希富 《中国烹饪》2014,(7):122-123
对京城人来说,打卤面是早年间家喻户晓的吃食,几乎没有人没吃过。尤其是“办事”吃“炒菜面”,都是打卤和炸酱两样随选。可到了21世纪,京城餐饮业发达到要与世界接轨了,大酒家、大饭店遍地皆是,我走进餐馆问及打卤面,服务员经常摇头说:“没有打卤面,有牛肉面、担担面。”或者说:“不知道什么叫‘打卤’。”有的说“有”,可端上来的却是一碗不勾芡的“氽儿”,作料也不对。  相似文献   

18.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世上每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拥有和缺陷总是并存。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上帝更加偏爱他而已,因为这是一只格外芳香的苹果。”说上帝是一位精明的“生意人”,一点也不为过。它在给人一分天才的同时,几乎搭配了几倍于天才的苦难。上帝用身体的部分残疾,拉紧了某些人命运的“琴弦”,也许就是让他们奏出更加骇世惊人的“旋律”。  相似文献   

19.
“秦淮八绝”如不加解释,极容易让人误认为“绝”指绝代佳人,则不如干脆叫“秦淮八艳”了。其实,这是一组秦淮河畔著名小吃的名称。据南京的饮食专家朱宝鼎、邵万宽等人介绍,“秦淮八绝”在20世纪80年代就研究出来了,是为迅速发展的旅游事业服务的。而研制的过程,也是对秦淮河畔小吃的一次总结、提高。那么,“秦淮八绝”的具体内容呢?  相似文献   

20.
光明 《美食》2010,(5):73-73
湖南人爱吃辣,“不怕辣”是对湖南人的真实写照,而绝味的“辣”正是对了湖南人的口味,这就是为什么绝味鸭脖街头巷尾广布的原因。所谓“湘情绵绵,绝味满宴”,满宴绝味摆,你等你来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