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信网络诈骗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频发高发,引起国家有关部门、业内人士和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电信网络诈骗具有社会危害性严重、侦查取证难、团伙性公司化运营、诈骗手段精准等特点,应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加快出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完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规定,提高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作为互联网+传统诈骗的产物,电信诈骗具有非接触、成本低、收益高、打击难等特点。互联网高速发展,电信诈骗不断演化,至今已深嵌互联网黑灰产业,实现了产业链延长,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现精准诈骗或孵化培育,手段日趋专业化、多元化。电信诈骗屡打不绝,其主要原因有: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为电信诈骗提供了物料;单一的司法管控成效不足;公民个人数字能力、信息安全意识不足。治理电信诈骗,需要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深化电信诈骗协同治理、培育数字公民,实现电信诈骗防范关口前移,打击治理有效,人民群众抵御网络犯罪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3.
随着手机、互联网等科技产品的大众化,使得我国网民数量逐年增加,且有朝向中老年群体渗透的趋势,不少犯罪分子利用犯罪目标精确化、犯罪手段智能化、汇款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当前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科技、新伎俩、新套路层出不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仍然严峻,通过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鼓励对中老年群体的特殊关爱、精准进行反诈宣传、完善反诈拦截预警系统对于中老年群体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电信网络诈骗所带来的危害也逐渐严重。电信网络诈骗形式多元、更新与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大,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具备高度迷惑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相对于传统案件破案难度大、周期长,已经成为近年来主要的案件类型,对于社会治安秩序的影响愈发强烈,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体部门公安机关任重而道远。当前公安机关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管控的困境与不足主要有人民群众对电信网络诈骗认识不到位、高新技术运用不足、法制宣传不到位三个方面。公安机关在完善预防电信网络诈骗路径上需要采取增大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力度、广泛使用高新技术手段、发动群众力量等措施来应对来势汹汹的各类电信网络诈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高发频发态势,成为主导全国刑事案件总体走势的一类犯罪,已然严重危害公民财产安全与幸福感。但公众对被害风险敏感度较低,且多持有侥幸心理,潜在被害率高,加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破率低、打击难度大,犯罪数量居高不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属可防性犯罪,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被害人预防视角的研究不可或缺。经济学中供给需求模型中,可通过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的反诈理念,加强对重点区域、易感人群的预防治理,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构建移动网络平台反诈一体化被害人进行预防可有效推动供给曲线左移,降低犯罪数量。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几何级增长趋势,危害性大,对我国的政治安全、人民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秩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网络的跨境、跨区域的特点,导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难以侦破。本文通过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侦防困境来提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侦防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建立科学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预防工作的现实需要,有利于提高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评价的准确性,增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预防决策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进行定量评估,可以为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效...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随之衍生出来利用电话、网络等载体进行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方式与日俱增。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大学生因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而受到巨大的人身和经济损失。本文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通过访谈调研、问卷调查的形式,旨在研究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分析当前的治理效果及相关的制约因素,通过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治理路径,来降低高校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比例,规避相关危害,创建平安校园,营造良好校园网络氛围,助力高校大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被他人盗窃和滥用的事件时有发生。随之产生的社会安全、电信诈骗、人肉搜索等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想彻底解决网络背景下的人信息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网络的净化,还需要政府介入、法律保障等多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国内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依法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惩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整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传销等突出问题,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11.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非接触式犯罪形式,其特点是有组织犯罪,形成诈骗亚文化;时间空间跨度大;诈骗手段多、更新速度快、受骗对象类型范围大。基于总结的电信诈骗特点以及被诈骗对象的心理,应进一步坚持协同治理理念,加强资源统筹、信息互通、互动协作、联防治理,以更好地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结合当前克拉玛依市的打击和治理电信诈骗先进经验,总结出三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依托联席会议增强反诈协同治理,市级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建成;建立健全全民反诈宣传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侵害的重点对象,防范电信诈骗已成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主题。本研究从被害心理视角出发,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研究了Z大学7起网络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结果显示高校电信诈骗受害群体受害的主要原因是趋利心理导致的非理性决策、一般信任水平高、对电信诈骗的风险感知水平低以及紧张情境下的直觉决策。基于此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安全教育应当将反诈知识与优秀校园文化相结合筑牢学生心理防线、校警联动有效阻断诈骗分子对受害学生的心理控制以及必须形成学校、公安机关、银行、电信部门的多方联合的电信诈骗治理主体。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与信息的发展使得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犯罪分子跨国境、跨区域进行诈骗,诈骗手段不断更新,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存在诸多困境,基于司法主权原则带来的管辖权冲突以及取证、抓捕方面的困难,银行等金融机构监管不到位,公民防范意识薄弱等。针对出现的困境,可以加强国际警务合作,强化金融机构的责任以及加大宣传工作,以此有效防范、打击跨国电信网络诈骗,保障公民的网络安全以及财产权。  相似文献   

14.
每年国家都会大力开展电信诈骗专项整治行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不同的重要场合作出重要指示“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措施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1]。在社会各主体投入大量资源防范诈骗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防范电信诈骗在高校的发生呢?其实,社会各主体物质资源的投入仅仅是力争创设一个更好的防范电信诈骗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降低大学生电信诈骗发生率,最关键的仍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而且还阻碍了通讯业、银行业和互联网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稳定。相比较传统的诈骗案件,电信网络诈骗的证据所具有的虚拟性以及证据覆盖范围广的特征要求取证过程的严格规范。而通讯业、银行业、网络平台服务企业在履行协助刑事取证义务时所面临的与其所必须遵守的保护数据安全以及用户个人信息义务之间的矛盾也是取证的难点。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对于网络犯罪电子数据取证制度的设立原因以及实践过程中的运行机制,明确我国在数据安全方面坚定的本地化存储模式。除此之外,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分子通常采用将伪基站以及洗钱窝点设置在境外的方式躲避国内刑事责任的追究,这就需要我国极力提倡打破取证壁垒,在充分保障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率的国际跨境数据的取证合作,构建跨境数据取证的国际统一规则。  相似文献   

16.
电信网络诈骗是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大背景下不容忽视的治理难题。基于贝克尔成本收益模型,结合2020年中国裁判文书网73起刑事判决案例,论文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量化分析表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无业、实施犯罪的各项成本远小于犯罪收益,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破案率低、犯罪黑数大量存在、刑罚应对此类犯罪存在监禁刑与罚金刑适用不平衡以及罚金刑缺乏弹性的问题。悬殊的利益差值刺激着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日新月异,为遏制此类案件的增长,论文以成本收益理论为视角按照增大惩罚概率、增加犯罪成本、减少犯罪供给的思路,为防控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刷单行为是伴随网络交易平台发展而衍生的产物,在近几年以刷单行为为诱饵又滋生了网络刷单类电信诈骗,此类电信诈骗主要针对全职太太、青少年等涉世未深的群体,犯罪分子呈团伙化、专业化的特点且追踪难度较大,同时此类犯罪虽然案发量高、涉及范围广、犯罪黑数大,但是涉案金额一般不高。在诈骗过程中,诈骗分子通常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初步筛选期、形象塑造期、取得信任期、扩大攻势期和心理控制期五个阶段逐步强化对被害人的心理控制。因此应当从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加强网络监管识别能力、加强反诈宣传、提高国际执法合作能力四个方面对该类犯罪进行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8.
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方针已由以往的“以打开路”变为如今的“以防为先”。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治安防控机制中存在宣传工作缺乏精准性、协同机制尚未投入实体化运行、治理技术与机制的耦合度不足等问题。应从电信网络诈骗预防-控制-处置-重建四个阶段完善防控机制,建立精准化、常态化宣传防范机制,推动技术反制与立足基层的劝阻止付机制结合,转变打击重心,重塑社会诚信,以降低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态势。  相似文献   

19.
“杀猪盘”式电信网络诈骗是指针对某一明确受害目标,捏造虚拟形象以取得受害者信任,通过多种方式骗取较大数额公私财物的诈骗活动。根据“杀猪盘”式电信网络诈骗的概念分析该网络诈骗的特点、成因以及侦查实践中的打防难点,并在非接触性侵财犯罪的背景下,从新型侦查模式的角度——侦查打击、网络防范和构建反诈体系三个角度,研究此类诈骗案件的打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是我国在数字社会中进行前端防控犯罪治理思路的典型转型,其中构建的信息监测共享机制成为政企多方协同治理的范例。该机制授予企业组织一定程度以个人信息工具化利用为特性的用户信息控制权,使得信息主体与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其结果可能表现为个人信息删除权的被迫落空。在信息监测机制通体流程解构为“信息实名-信息留存-风险信息识别-风险信息核验-风险信息共享-中止服务”的程序链条中,包括安全义务主体、信息处理目的、信息留存时限都与删除权的权利场景不相协调。其疏解路径应当分别从《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两法规范体系内进行思考,明确在法理和规范性解释下法定个人信息利用行为对信息删除请求权抗辩的合理性,厘清信息监测共享机制中与义务主体、内容有关的模糊地带,同时对信息留存的时限与方式给予上限性规定,实现两法以个人信息保护为核心的共同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