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无规共聚酯作增容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PET-PEN共聚酯用量的PET/PEN共混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热变形温度测试以及力学实验等方法,研究了该共混物的相容性及其它性能。结果表明,PET-PEN共聚酯对PET/PEN共混物具有明显的增容作用,能有效提高PET/PEN共混物的热稳定性,其用量越高,热稳定性提高越明显,当PET-PEN共聚酯用量为15质量份时,起始失重温度提高了20.3℃。PET-PEN共聚酯增容剂能提高PET/PEN共混物的维卡软化温度、拉伸和弯曲性能以及冲击性能,当PET-PEN共聚酯用量为5质量份时,增容改性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PET/PEN共混聚酯的结晶和热稳定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DSC、偏光显微镜、TG以及热变形测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共混物的结晶特征以及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PEN的结晶温度高,结晶历程长,快速降温会导致PEN结晶困难或不结晶。PET/PEN共混物结晶性能与PEN含量密切相关,含量低能结晶,含量达3a%时基本不结晶。PET/PEN共混物的热分解温度比PEN提高了4℃,总残留率比PET提高T5.57%,其中空吹塑容器的热收缩率随PEN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表明PET/PEN共混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好于纯PFT。  相似文献   

3.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ET/PEN复合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研究了共混比例对复合材料结晶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EN含量的增加,PET/PEN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结晶能力变差,结晶度减小,当PEN用量大于50份时,共混物为非晶共聚物。PEN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PET的储能模量,随PEN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逐渐减小。tanδ-温度曲线表明:复合材料存在1个θg和1个冷结晶峰温度。随PEN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θg和冷结晶峰逐渐增强,且冷结晶峰温度逐渐向高温方向移动,冷结晶倾向增强。  相似文献   

4.
PEN/PA6共混体系的结晶形态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酰胺6(PA6)作为第二组分对聚芳醚腈(PEN)进行了改性,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EN/ PA6共混体系。用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和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用同步分析仪、万能电子试验机对共混材料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EN与PA6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容性,随着PA6含量的增加共混体系中PA6的结晶能力逐渐提高,同时由于PA6的加入使得共混体系的加工性能较纯PEN有所改善,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较纯PEN提高了34 %。  相似文献   

5.
高阻隔耐热PET/PEN饮料瓶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双螺杆挤出机研究了熔融挤出工艺、原料的选择及配比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酯(PEN)共混物耐热性和阻隔性的影响,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核磁共振仪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PET与PET-PEN共聚酯容易熔融共混,即在无定形态相容;随挤出时间和温度的增加,PET/PEN共混物的冷结晶温度升高、熔点降低、阻隔性降低而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变;随PET-PEN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阻隔性和耐热性得到改善。用注-拉-吹工艺成型可得到PET/PEN共混物饮料瓶,其耐热性和对氧气的阻隔性比纯PET瓶高,且随PET-PEN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尼龙6/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N-苯基马来酰亚胺共混物(PA6/SMA/N-PMI),并利用DSC、TGA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SMA用量对PA6/SMA/N-PMI共混物熔融结晶行为、热学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物的最大分解温度较纯PA6有较大提高;SMA用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结晶温度、结晶度以及熔融焓均先降低再升高;当SMA用量为5份时,共混物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以及热变形温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3.8、3 053 MPa及61.3℃,较纯PA6分别提高了25.1%、28.0%及19.0%;拉伸强度在SMA用量为7.5份时达到最大值81.4 MPa,较纯PA6提高了17.1%。  相似文献   

7.
介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ET共聚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T—co—PEN)共混物的成型加工特性,探讨利用加工PET的设备、两步法注射拉伸吹塑工艺,生产耐热和阻隔PET/PET-co-PEN共混物制品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为了得到理想的制品外观和性能,需要对挤出螺杆、加工工艺参数、型坯设计和拉伸比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8.
以聚酰胺6(PA6)为基体、自制N-苯基马来酰亚胺-马来酸酐二元共聚物(NMA)为耐热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A6//NMA共混材料。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热变形温度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NMA用量对PA6/NMA共混物熔融结晶行为、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MA用量的增加,PA6/NMA共混物的熔融温度、结晶温度、结晶度以及熔融焓均逐渐降低,而且共混物的最大分解温度较纯PA6显著提高;随着NMA用量的增加,PA6/NMA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及热性能均明显改善,其中当NMA用量为10份时,共混物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及热变形温度分别增至113.8 MPa、3 146 MPa、80.4 MPa以及71.5℃,较纯PA6提高了25.1%、31.9%、15.7%和27.5%;另外,随着NMA用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大幅下降,其中当NMA用量增至10份时,共混物的MFR降至5.3 g/10min。  相似文献   

9.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单壁碳纳米管(SWCNT)为增强材料,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为界面相容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一系列SWCNT与PVB协同改性PLA复合材料。采用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偏光显微镜(POM)、电阻测试仪、维卡软化点测定仪以及红外热像仪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散形态、导电性能、耐热变形温度和导热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10%PVB与0.5%SWCNT添加到PLA基体中,SWCNT/PVB/PL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纯PLA的提高了20.7%,断裂伸长率增加了121.8%,且冲击强度增加了262.6%;同时,SWCNT/PVB/PLA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较纯PLA的提高了6个数量级,较SWCNT/PLA复合材料的增加了5个数量级。SWCNT与PVB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PLA共混物的耐热变形温度和导热性能,当SWCNT质量分数为1.5%时,SWCNT/PVB/PLA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达到88.6℃,较纯PLA提高了17.8℃左右。  相似文献   

10.
云母与成核剂复配改性PP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云母和成核剂填充改性聚丙烯(PP),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性能及耐热性能。结果表明:云母可有效提高PP的弯曲强度及模量、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和耐热性能;少量成核剂NA11和表面活性剂硬脂酸钙可使PP/云母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及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较纯PP分别提高10.4%,32.9%,92.6%,9.2%,热变形温度由纯PP的105℃提高到135℃;云母及NA11对PP具有异相成核作用,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明显提高,晶粒细化、致密。  相似文献   

11.
高粘度PET/PPS共混物的力学及流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高粘度聚酯(PET)中加入聚苯硫醚(PPS),经熔融共混挤出制备PET/PPS共混物,研究了PPS对PET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PPS可提高PET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而缺口冲击强度略有下降;共混物的流变行为符合假塑性流体的流动规律,随着PPS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非牛顿指数先增大后减小;共混物的粘流活化能随着PPS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PPS质量分数为5%时,共混物的综合性能最佳,且具有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12.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和转矩流变测试等手段,研究了成核剂碳酸氢钠、苯甲酸钠和乙烯-甲基丙烯酸离子键聚合物(Surlyn)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EN)共混物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成核剂均能显著提高共混物的成核作用,其中,Surlyn和苯甲酸钠能明显提高共混物结晶性能,结晶峰温度提高约20 ℃,结晶速度提升近1倍;3种成核剂中,只有Surlyn在提高结晶性能的同时,还能提高共混物的力学性能;Surlyn是PET/PEN共混物理想的成核剂。  相似文献   

13.
PET/PEN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研究了 PET/PEN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热性能 ,发现 PET和 PEN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体系的耐热性和耐热水解性随 PEN量的增加而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纳米BaSO4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BaSO4对PET结晶行为、力学性能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BaSO4在PET基体中起到了成核剂的作用,明显提高了基体树脂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并使材料的DSC曲线发生了显著变化;纳米BaSO4对PET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当其质量分数为2%时,PET/纳米BaSO4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优,对比纯PET试样,其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16%和18.6%,拉伸弹性模量和弯曲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32%和14%,缺口冲击强度稍有下降;纳米BaSO4也可提高PET的热变形温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酰胺6/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N-苯基马来酰亚胺复合材料(PA6/SMA/N-PMI),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N-PMI用量对PA6/SMA/N-PMI复合材料熔融结晶行为、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最大分解温度较纯PA6有所提高;随着N-PMI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结晶度以及熔融焓均逐渐降低;当N-PMI用量为15份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以及热变形温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1.0、2 892、71.6 MPa以及56.6℃,较纯PA6分别提高了11.0%、21.3%、3.1%和10.0%。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双转子连续混炼机进行了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酷(PP/PET)原位共混实验。通过分析共混物的微观形貌,探讨了流变行为对PET原位复合材料形成微纤的影响,以及共混温度、组分含量、剪切速率等对微纤形成的作用,并研究了组分相容性与成纤的关系,最后,探讨了PET组分含量对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双转子连续混炼机中通过控制各加工参数,PET分散相在PP基体中可以获得显著成纤,并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  相似文献   

17.
采用熔融共挤制备了尼龙6(PA6)/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共混物,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热变形温度测试及力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SMA含量对PA6/SMA共混物熔融结晶行为、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MA的加入使共混物的熔融温度、结晶温度及结晶度降低;当SMA用量为5份时,共混物最大分解温度较纯PA6提高了33.5℃;共混物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在SMA用量为2.5份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15.0、3 227 MPa,比纯PA6提高了26.4%、37.0%,拉伸强度在SMA用量为5份时达到最大87.5 MPa,比纯PA6提高了25.9%。  相似文献   

18.
PET/PEN共聚物的中空吹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兼顾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ET)的经济性和聚2,6-萘二甲酸二乙酯(PEN)的耐热性及阻隔性,制成了一种PET/PEN共聚物,研究了PEN用量对PET/PEN共聚物热性能的影响以及含水量对加工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利用现有加工PET的设备、两步法注射拉伸吹塑工艺生产耐热和阻隔性PET/PEN共聚物制品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为了得到理想的制品外观和性能,需要对挤出螺杆、加工工艺参数、型坯设计和拉伸比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9.
采用熔融共混法将聚碳酸亚丙酯(PPC)与壳聚糖(CS)共混改性,研究了CS含量对PPC/CS共混物相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失重温度和拉伸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CS改性PPC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PPC与CS的共混属于简单物理共混,CS对PPC的Tg影响不大,但可显著提高PPC基体的耐热性能,扩大复合材料的加工温度范围。同纯PPC相比,PPC/CS共混物的TGA曲线向高温区偏移,共混物的5%分解温度(T-5%)较PPC提高了5159℃,其50%分解温度(T-50%)提高了1259℃,其50%分解温度(T-50%)提高了1221℃;另外,共混物的TGA曲线只存在一个高温区的失重台阶,这是由于CS的引入抑制了PPC在低温区的解拉链式降解,因而只有高温区的无规降解发生。此外,随着CS含量的增加,PPC/CS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不断增大,当CS含量增至20%时,材料的拉伸强度由纯PPC的4.7 MPa上升至12.5 MPa。  相似文献   

20.
通讨原位插层法制备聚(甲苯丙烯酸甲酯一丙烯酸甲酯)有机化蒙脱十「P(MMA-MA)/OMMT}纳米复合材料,并用其对聚氯乙烯(PVC)讲行共混改性。通讨扫描电镜(SEM)热失重分析(TGA)、动杰力学分析(DMA)拉伸和冲击等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共混物的两相相容性、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共混体系两相间有很奸的相容性;随着纳米复合材料添加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耐热性能、储能模量、玻璃化温度和力学性能逐渐增加。当纳米复合材料与PVC共混比达到20/100时,共混体系在10%失重率下的失重温度比纯PVC捍高了17.4℃,玻璃化温度比纯PVC捍高了4.7℃。当纳米复合材料与PVC共混比达到30/100时,体系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奸,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较纯PVC捍高了21. 1%和3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