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电信网络诈骗所带来的危害也逐渐严重。电信网络诈骗形式多元、更新与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大,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具备高度迷惑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相对于传统案件破案难度大、周期长,已经成为近年来主要的案件类型,对于社会治安秩序的影响愈发强烈,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体部门公安机关任重而道远。当前公安机关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管控的困境与不足主要有人民群众对电信网络诈骗认识不到位、高新技术运用不足、法制宣传不到位三个方面。公安机关在完善预防电信网络诈骗路径上需要采取增大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力度、广泛使用高新技术手段、发动群众力量等措施来应对来势汹汹的各类电信网络诈骗。  相似文献   

2.
关于网络诈骗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的出现在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历史学、刑法学、犯罪学、刑事侦查学等诸多领域中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网络行为涉及了三方面的秩序:其一,网络本身的秩序、或者说网络系统之安全性;其二,网络资产合法所有权之秩序;其三,网络合理使用之秩序,即网络空间虚拟社会之秩序。2001年欧洲委员会《网络犯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几何级增长趋势,危害性大,对我国的政治安全、人民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秩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网络的跨境、跨区域的特点,导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难以侦破。本文通过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侦防困境来提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侦防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异军突起,已成为现阶段发展变化最快的一类刑事犯罪,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经济安全。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犯罪成本低、收益大”、“作案手段隐蔽、类型多样”、“诈骗组织产业化、跨境化发展”、“智能化、精准化”的发展态势,给公安机关打击治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公安机关在打击此类犯罪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面临着反诈宣传工作被动、难以精准打击治理、“案件侦查、取证困难”、信息共享存在壁垒等困境。因此,需要从完善防范宣传工作手段、完善精准劝阻机制、深化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统一反诈情报平台等方面着手,以期为公安机关打破工作困境,全面提升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效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犯罪黑数是客观存在的,依靠犯罪明数所统计数据并不能完全客观评估犯罪发生的实际状况。客观全面地把握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犯罪状况,不仅要关注犯罪明数,而且要高度重视犯罪黑数,实际对犯罪黑数重视不足,更缺乏对某一类型案件犯罪黑数的深入探索。通过对网络招嫖诈骗犯罪案件的研究,剖析其在被害人自身、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公众等方面产生犯罪黑数的原因,并针对该类型案件提出相关性对策以减少犯罪黑数,更好地把握网络招嫖诈骗犯罪的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以遏制招嫖诈骗犯罪高发态势。  相似文献   

6.
网络诈骗犯罪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无疑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之一。它的出现和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推进和迅猛发展,为全人类建构起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在这个空间里也有它的黑暗的一面,网络诈骗犯罪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从2000年开始便席卷全国,并且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成为我国侵犯财产犯罪中的主要类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数以亿计的损失,严重危害我国的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征和危害,结合当前国家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困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能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效果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应对虚拟网络社交犯罪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网络社交作为当前信息社会人类交往方式的一种,其发展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往方式。本文有针对的分析了手机微信等虚拟网络社交活动存在引发犯罪活动等弊端,指出了公安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利用虚拟网络社交,尤其是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从事违法犯罪的问题,加强对网络社交活动的监管,打击利用虚拟网络社交从事违法犯罪问题,维护国家和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9.
网络诈骗犯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诈骗形式和作案手段发展不断翻新,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犯罪类型。目前呈现出诈骗手段多样作案隐蔽、案件易发高发打击滞后,受害群众面广止损困难的特点,基于宣传不到位、手法更新快、办案成本高、协作不密切等因素影响,致使网络诈骗犯罪在防范和打击层面存在难点,亟须通过拓展宣传形式强化源头防控,加强管控预判网络诈骗动向,坚持多方联动内外协同配合,探究精准战法打造侦防模型等路径强化防范打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电信诈骗的特点、VoIP工作原理,以及利用VoIP软件改号工作原理,揭示了电信诈骗的主要手段,最后提出了正常经营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诈骗的概念、主要表现及犯罪构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工具、犯罪场所和犯罪对象。作为网络犯罪的一种,网络诈骗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拟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文在界定网络犯罪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形式和犯罪构成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侦查部门打击利用网络进行的诈骗犯罪需要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应有之义。然而,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犯罪是一个近年来随着网络发展才开始泛滥,并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惩治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备,情报信息应用还不够充分,相关网络诈骗防范机制还未建立,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案件的侦破。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完善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犯罪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型犯罪电信网络诈骗异军突起,其犯罪手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逐渐智能化、复杂化,危害远远超过传统的诈骗犯罪。当前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爆发式增长,案损巨大,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亟需深入研究,提出破解之道。本文以J市P县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犯罪特征和治理困境,并从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提出转变观念、健全机制、明确职责、整合技术资源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当前海南省网络诈骗犯罪主体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法制:教育和解决低学历无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诈骗案件特点及打防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南京市2008年各类典型网络诈骗的数据为基础,从诈骗手法、受害群体的性别、年龄、身份、涉案金额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阐述了网络诈骗的作案主体、作案范围、作案手段、作案工具、作案罪证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加强防范宣传、梳理串并线索、梳理重点人员、完善协同作战机制等方面的打防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杀猪盘"网络诈骗是近年来兴起的热点诈骗类型,虽犯罪举报量不高,但人均损失金额位于新型网络诈骗犯罪前列.该类犯罪与传统的网络婚恋、交友类诈骗犯罪不同,主要分为"投资理财型"和"网络博彩型".通过对35份典型判决书的分析可知,犯罪行为人以男性居多,并且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等趋势,该类犯罪具有犯罪集团化、对象目标化、诈骗金额...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高发频发态势,成为主导全国刑事案件总体走势的一类犯罪,已然严重危害公民财产安全与幸福感。但公众对被害风险敏感度较低,且多持有侥幸心理,潜在被害率高,加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破率低、打击难度大,犯罪数量居高不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属可防性犯罪,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被害人预防视角的研究不可或缺。经济学中供给需求模型中,可通过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的反诈理念,加强对重点区域、易感人群的预防治理,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构建移动网络平台反诈一体化被害人进行预防可有效推动供给曲线左移,降低犯罪数量。  相似文献   

18.
电信网络诈骗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频发高发,引起国家有关部门、业内人士和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电信网络诈骗具有社会危害性严重、侦查取证难、团伙性公司化运营、诈骗手段精准等特点,应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加快出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完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规定,提高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工具,发布虚假信息,骗取特定或不特定的受害人;另一类是以其他有权人的身份,通过互联  相似文献   

20.
电信网络诈骗是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大背景下不容忽视的治理难题。基于贝克尔成本收益模型,结合2020年中国裁判文书网73起刑事判决案例,论文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量化分析表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无业、实施犯罪的各项成本远小于犯罪收益,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破案率低、犯罪黑数大量存在、刑罚应对此类犯罪存在监禁刑与罚金刑适用不平衡以及罚金刑缺乏弹性的问题。悬殊的利益差值刺激着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日新月异,为遏制此类案件的增长,论文以成本收益理论为视角按照增大惩罚概率、增加犯罪成本、减少犯罪供给的思路,为防控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