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再结晶区轧制+未再结晶区轧制+两相区轧制三阶段控制轧制工艺的方法,研究在(α+γ)两相区范围内,两相区不同变形率对Q345C低合金高强度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比较了三阶段控制轧制工艺与常规TMCP控轧控冷工艺轧后钢板的性能,分析了两相区轧制工艺对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控轧控冷试验,力学性能检验和组织的光学显微观察,研究了温度参数对铌微合金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阶段控轧及控冷所获晶粒尺寸明显小于常规轧制+快速冷却的晶粒尺寸;随冷却速率的增大或终冷温度的降低或精轧开轧温度的降低,试验钢晶粒细化,混晶程度加重,强度增大,塑性降低;精轧低温开轧利于韧性提高;铁素体混晶可能源于因铸坯中Nb(C,N)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的原始奥氏体混晶,粗轧大压缩比轧制可以消除这种混晶现象。  相似文献   

3.
试验分析了控轧控冷工艺参数对不同微合金体系的460 MPa级高强韧海工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b、Ti微合金化的基础上加入适量的Ni元素能改善钢的强度和韧性,尤其是钢在低温下的冲击性能;采用大的压下量即第二阶段的轧制总压下率一般应略大于70%,有助于钢的晶粒细化,获得组织类型为多边形铁素体+准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一些弥散的分布的珠光体和残余奥氏体,进而改善钢的最终性能。  相似文献   

4.
双相钢钢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轧制余热处理,是提高钢筋性能的有效而经济的途径,日益受到重视,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工艺,都是对在γ相区终轧后的钢筋进行控制冷却,最终使钢筋表层产生高温回火索氏体/马氏体,心部得到细化了的珠光体(及中温相变组织)和铁素体,达到热强化的目的。对于终轧后的钢筋从(α+γ)两相区控制冷  相似文献   

5.
陈宁  陈乾惕 《钢铁研究》1990,(2):110-111,113
据美国《Metall Trans》A集1989年,第1期报道钢中VC、V(C,N)、AlN第二相粒子对奥氏体晶粒粗化行为的影响不尽一致。 1 引言具有铁素体一珠光体组织的高强度低合金钢和采用控轧控冷工艺的微合金化钢的强韧性同铁素体晶粒尺寸紧密相关。细化铁素体晶粒对强度和韧性两者都有利,而其它的强化方法往往使韧性受损。铁素体晶粒细化的先决条件是原始奥氏体晶粒也小,因为铁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低合金钢宽厚铸坯的直装轧制,结合生产实际,选取Q345B钢为代表钢种,以入炉前铸坯表面温度为参数,分3个温度区域进行直装工艺研究,结果发现低温区和高温区直装轧制钢板裂纹较少,中温区直装轧板裂纹的较多,这是由于γ晶界析出的先共析铁素体(α相)网膜造成;对低温区直装轧制钢板冷弯裂纹进行了检验分析,发现钢板内带状组织、MnS夹杂是产生裂纹的重要原因;分析铸坯金相组织控制、夹杂物控制、析出物控制对直装轧制钢板质量的影响,直装工艺要避免铸坯的金相组织进入两相区,避免γ晶界析出先共析铁素体(α相)网膜,生产中应尽可能降低硫含量或添加一定量的稀土元素以改变MnS夹杂的存在状态,调整微合金元素含量,以保证充分发挥微合金元素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志慧  贾小华 《河北冶金》2023,(12):46-49+55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等对X60级管线钢显微组织与冲击试样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对试验钢的热轧显微组织及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控轧控冷条件下冲击断口无明显裂纹源,基本呈现等轴韧窝形貌特征;其获得的针状铁素体组织较常规轧制下多边形铁素体组织更加细化、均匀,晶粒尺寸均值由20μm下降至8μm左右,其尺寸小于2μm的占比达75%以上;控轧控冷工艺较常规轧制试验钢具有更好的强度及塑韧性,尤其-10℃冲击功达到180 J以上。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设定机架间冷却水强降温工艺与轧后层流冷却速率及卷取温度控制,实现精轧控制轧制与层流控制冷却相结合的控制工艺,可极大地改善超厚规格X60管线钢低温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种不同铌、钒含量的低碳钢进行多道次热压缩变形以模拟中厚板的超细晶轧制工艺,考察了显微组织演变过程、微合金元素和变形条件对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过程中有部分奥氏体通过形变诱导相变转变为铁素体;变形并快速冷却后得到平均晶粒尺寸为3~6μm的超细晶组织.铌促进、钒抑制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铌、钒微合金化均有较好的细化作用,铌的作用优于钒.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粗轧有利于精轧时形变诱导铁素体的形成;在精轧温度范围内,增加变形道次、降低道次应变率有利于获得细化的显微组织;降低终轧变形温度对组织细化是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高强度管线钢的工艺与组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强度管线钢是在低碳含锰钢基础上,添加微量的铌、钒、钛微合金化处理,采用精炼提高钢质纯净度,降低钢中硫、磷含量,从钢坯加热开始加以控制低温烧钢,粗轧区采用再结晶控制轧制,精轧区奥氏体非再结晶区的控制轧制,轧后控冷,进而得到极细(晶粒度11-12级)的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组织,满足管线钢苛刻的强度、韧性要求。  相似文献   

10.
变形工艺对微合金高强度钢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THERMECMASTOR-Z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了一种微合金高强度钢在不同变形程度、变形速率、变形道次和冷却速度等工艺条件下的热模拟实验.分析比较了不同变形工艺参数对微合金高强度钢相变及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轧后的冷却速度使Ar3温度降低;变形速率越大相变开始温度越高;变形程度越大相变开始温度越高.增大变形程度,采用多道次轧制,轧后快速冷却,均有助于铁素体晶粒的细化和减少珠光体的含量.实验钢种的γ+α两相区的温度范围大于140 ℃.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控制轧制低碳含铌钢铁素体混晶的定量评定、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钢的机械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铁素体晶粒尺寸的不均匀性(即混晶)可用参数C.V_A评定.C.V_A定义为晶粒面积的标准差与平均面积之比。铁素体晶粒尺寸的C.V_A值与加热温度、轧制温度、未再结晶区的形变量及轧后冷速有关,进入未再结晶区轧前奥氏体晶粒平均直径d_A的影响最大。控轧钢中产生严重混晶的根本原因是形变未再结晶奥氏体促进γ→α转变形核不均匀性。 铁素体混晶对钢的屈服强度无明显影响,对钢的脆性转变温度的影响与平均晶粒尺寸d_(F)有关。  相似文献   

12.
低碳490MPa级铆螺钢控轧控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迪  李壮 《钢铁》2008,43(4):61-65
通过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ML15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应变诱导铁素体相变,铁素体晶粒细化,低温轧制较常规轧制后快速冷却可以获得更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常规轧制后快速冷却要优于低温轧制后慢冷试样的力学性能;终冷温度越低,珠光体片间距越细,强度和塑性越好;低碳铆螺钢采用控轧控冷不经热处理抗拉强度达到490 MPa级别,其力学性能远优于常规轧制后不控冷的同样试样.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铌微合金化试验钢控冷过程空冷弛豫温度对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合金相、电镜观察以及XRD技术分析了弛豫过程铁索体组织的演变、基体中的应变诱导析出行为以及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量变化.结果表明,轧后采用弛豫+超快冷的控冷工艺可以得到含有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多相组织,弛豫终止温度显著影响铁素体晶粒尺寸、铁素体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透射电镜、电解法对铌(Nb)微合金H型钢析出相进行分析,利用显微镜研究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以及通过轧制试验研究未再结晶区压下率和终轧温度对试验钢性能的影响,制定出微合金H型钢控轧工艺。该工艺应用于微合金H型钢工业生产,其实际晶粒度11级,屈服强度为400~420 MPa,-20℃横向夏比冲击功大于45 J,产品性能满足日标H型钢要求。  相似文献   

15.
济钢第三炼钢厂新建成且装备先进的中厚板生产线,应用控轧控冷工艺进行了X60钢板的试制。试制结果表明,对于经铌、钒、钛微合金化处理的X60钢板而言,单是控轧工艺难以保证钢板的强度余量;而控轧控冷工艺可使钢板的强度余量大幅度改善,综合性能优异,这与对应的带状组织轻微、晶粒较细小且具有一定体积分数的贝氏体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16.
C Si Mn Cr Nb钢双相组织性能的柔性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C Si Mn Cr Nb试验钢的双道次变形和分段冷却热模拟试验结果,进行了试验钢控轧控冷试验,分析了工艺参数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具有不同力学性能的铁素体+马氏体或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结果表明,试验钢两段轧制分段冷却后550 ℃卷取获得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屈服强度415 MPa,抗拉强度710 MPa,伸长率23.0%,屈强比0.59。500 ℃卷取得到铁素体加粒状贝氏体双相组织,与550 ℃卷取相比,屈服强度升高35 MPa,抗拉强度降低45 MPa,伸长率略微降低。  相似文献   

17.
济钢第三炼钢厂新建成且装备先进的中厚板生产线,应用控轧控冷工艺进行了X60钢板的试制。试制结果表明,对于经铌、钒、钛微合金化处理的X60钢板而言,单是控轧工艺难以保证钢板的强度余量;而控轧控冷工艺可使钢板的强度余量大幅度改善,综合性能优异,这与对应的带状组织轻微、晶粒较细小且具有一定体积分数的贝氏体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制定合理工艺参数,在生产线上对20MnSi连铸方坯进行了控轧控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钢筋表层为回火索氏体+少量铁素体,过渡层为回火索氏体+珠光体+铁素体,半径1/2处为细小的珠光体+铁素体,晶粒度9.5级。轧制速度对控冷效果的影响最为明显,自回火温度对钢筋的组织和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及微合金高强度钢的开发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的生产流程有别于传统工艺流程。由于连铸板坯没有经过γ→α和α→γ这两个相变过程,因而导致轧前奥氏体晶粒粗大,不利于产品的组织细化和性能提高。另外,因轧前奥氏体中微合金元素的溶解量相对较高,故而轧后的沉淀强化效果较强。通过优化道次变形量,轧制速度,轧制温度,冷却速率和卷取温度等工艺参数可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微合金高强度的带钢产品。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外购Q345A连铸板坯,在韶钢2500mm轧机上进行了以“再结晶区 未再结晶区”两阶段控轧及轧后空冷或水冷工艺为主体的中板控轧控冷试验,主要研究了轧制温度、终冷温度对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为韶钢“大转炉——中板轧机”生产高强度低合金钢板进行了控轧控冷工艺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