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福建省属于南方湿热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水损害问题格外突出。通过对福建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现象进行分析,浅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的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提出了几点关于旧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正在面临的公路路面的病害特别是路面水损害的成因及特点展开论述,在对不同水损害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止公路路面水损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水损害是目前路面最常见的破坏现象之一。针对每一种常见的损害形式,研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或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完善排水系统、防治路面裂缝、合理控制压实度、提高沥青黏附性、防治沥青混合料离析和养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从而达到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的公路路面结构在使用中出现的承载力差、安全性低、水损害严重、养护费用高等诸多公路病害,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公路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有效解决了传统基层结构强度低、水损害等常见的公路病害,延长了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5.
目前,水损害是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之一,与之相关的路面出现麻面、剥离、掉粒松散、坑槽;路面基层受到损害发生唧泥,出现网裂、龟裂;路基变形发生沉降、开裂;路基坍塌等病害严重影响着路面的服务水平和实用寿命.针对这些病害笔者认真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沥青路面裂缝是高速公路常见的危害,裂缝容易造成路面的分化和路基的损害,也给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这也是高速公路建设的技术难点。文章就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改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减少其早期损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有:坑槽、裂缝、松散、泛油、拥包、车辙等,这些病害增大了养护成本,且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本文针对这些常见通病,探讨如何选择相对应的养护处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风 《云南建材》2011,(11):356-357
在江苏省的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中,水损害破坏是一种主要形式。在探索解决方案时,往往重视面层材料、施工工艺、路面排水设计、路面机具设备的研究,而忽视了透层。本文通过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与透层关系的分析,指出了透层的重要性,并介绍了透层的施工步骤和要点。  相似文献   

9.
王春红 《安徽建筑》2023,(10):107-108+139
针对重载交通高速公路常见的疲劳裂缝和水损害问题,引入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来减小沥青混合料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增强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通过应力、应变等指标分析,研究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在不同路面结构中的适用层位。结合江淮地区气候降雨特点,推荐适用于重载交通下的倒装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试验段通车4年以来,路面使用状况良好,路面开裂、车辙、坑槽等病害较常规路段减少2/3,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水损害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之一。该研究首先总结了水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调整沥青胶浆组分对沥青混凝土抗水损害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消石灰替代石灰石矿粉和采用SBS改性沥青替代基质沥青均可以改善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建议将消石灰的掺量控制在60%左右(取代石灰石矿粉的体积比例)。对于水稳定性要求较高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可考虑将消石灰和SBS改性沥青结合起来使用。  相似文献   

11.
涂序广 《城市建筑》2014,(30):244-244
本文首先分析公路旧路面中存在的病害,然后分析在新旧路面拼接前对旧路面的处理,最后分析新老路面拼接施工技术在公路路面扩宽中的应用,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邵珠松  高睿 《城市建筑》2013,(24):279-279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程的加快,路基路面的结构参数作为高速公路建设中重要的工程参数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路基路面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对结构参数的变异性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能够行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岩样单轴拉伸损伤不均匀性分析——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损伤变量(率)的局部化特征。基于非局部理论,将损伤变量作为非局部变量,它与局部损伤变量及其二阶梯度有关。岩石的本构关系取为双线性应变软化。利用弹性区与损伤局部化区域交界处的交界条件(局部损伤变量为零)及损伤局部化区域的宽度为局部损伤变量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宽度的假设,得到了应变软化阶段局部损伤变量、局部损伤变量率及损伤局部化区域的宽度的解析解。此外,在应变软化阶段,拉应力、拉应变及非局部损伤变量的关系与经典损伤模型在应变软化阶段的定义方式不相同,其差别在于非局部损伤变量前的系数是2而不是l。这样定义的优越性是可以保证局部损伤变量的最大值为l,意味着在损伤局部化区域的中部试样完全被拉断,与人们的常识相符。局部损伤变量在损伤局部化区域的平均值就是非局部损伤变量,而且,最大局部损伤变量是平均损伤变量的2倍。  相似文献   

14.
考虑岩石的脆性损伤特性,引入非线性的岩石脆性损伤本构模型,将损伤演化方程从一维推广到三维,建立岩石损伤变量与脆性参数的关系。将圆形巷道围岩划分为损伤残余区、渐进损伤区和弹性区,采用弹脆性连续损伤理论,对巷道围岩损伤范围及应力进行求解。当巷道周边围岩只出现渐进损伤区时,推导出巷道围岩发生不同程度损伤的极限地应力及损伤半径;当巷道出现损伤残余区时,考虑围岩破坏后仍然具有残余承载能力的特点,推导出巷道围岩损伤区半径及围岩应力的表达式。通过算例分析了岩石损伤程度和脆性强弱对巷道围岩损伤半径及围岩应力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的脆性对损伤半径的影响跟损伤程度有关,岩石脆性越强,围岩切向应力的峰值越大;岩石损伤程度越大、损伤半径越大,切向应力峰值离巷道壁面越远。  相似文献   

15.
针对结构整体损伤的评估,文中采用一个新的损伤模型即Ebrahimian模型,该模型只需提取相应的工程需求参数,如层间位移角等,即可计算结构的整体累积损伤。为验证该损伤模型的有效性,通过采用该损伤模型和应用较广泛的改进的Park损伤模型,研究分别在一次单一地震和两次续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并进行比较,并以6层3跨RC框架结构为算例,分别针对2种单一地震工况和4种两次续发地震工况计算结构的损伤。研究结果表明:采用Ebrahimian损伤模型选取的参数较少,计算简便,由该模型计算的结构整体损伤变化趋势与改进的Park损伤模型相近,说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结构的整体损伤。与一次单一地震作用相比,两次续发地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累积损伤效应明显,损伤水平显著提高。因此,在结构抗震分析设计中,有必要考虑可能的余震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墩柱损伤模型对实际损伤状态预测的有效性,利用72个钢筋混凝土墩柱的低周反复试验结果对6个有代表性的损伤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基于损伤状态的经验性损伤程度辨识方法对损伤程度判别的影响。考虑钢筋混凝土墩柱的最大变形和累积耗能,提出了双参数损伤模型,并给出了理想破坏模式下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确定了钢筋混凝土墩柱的特征损伤状态和损伤程度区间。结果表明:在加载中前期,所提出的双参数损伤模型的损伤指数增长趋势与Park-Ang损伤模型基本一致;在加载后期,损伤指数快速增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特征损伤状态的区分度相对较高;各损伤模型在钢筋混凝土墩柱的混凝土保护层轻微压碎、混凝土显著剥落、纵筋屈曲3种损伤状态下变异系数均较大,在极限状态下损伤指数变异系数有所下降,各损伤模型对特征损伤状态的辨识度各具优势;微小损伤状态与中等损伤的判断还需要一定的经验累积。  相似文献   

17.
结构性土体的力学特性具有明显的损伤破损效应。根据岩土材料复合体损伤理论,结构性土体可看作是由结构相和损伤相各占一定比例的复合材料。结构性土体的损伤过程本质上是土体中结构相的变形能向相变损伤耗散能转化,相变损伤耗散能促使结构相退变为损伤相的损伤发展过程。从任意方向截面上看,结构相表面损伤后即变为损伤相的表面。基于此认识,把结构性土体的损伤变量与结构相、损伤相所占的截面面积联系起来,从而与经典连续介质损伤力学中关于损伤变量的定义一致。将土体结构的损伤引起的外力多做的那部分功定义为相变损伤耗散能,并将此引入到土体的能量平衡方程中。通过对结构性土代表体元的能量分析,推导了基于结构损伤耗能条件下的损伤演化方程,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最后将试验结果和本文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本文方法能较好反映土体损伤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给出一种建立拉伸载荷下准脆性材料微裂纹损伤宏细观损伤变量关系的方法,用于发展连续损伤力学和细观损伤力学思想相结合的损伤力学模型。通过假设宏观损伤分析和细观损伤分析所得到的有效模量等价得到宏细观损伤变量的联系,将宏观损伤变量赋予与细观损伤机制相关的物理意义,并以单轴拉伸为例表明这种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消防头盔进行的非贯穿性损伤实验,分析头盔的非贯穿性损伤对冲击加速度的防护效果的影响。首先对消防头盔进行损伤性实验,采用钢锥在1,2,3,4 m对消防头盔进行模拟冲击,讨论不同冲击高度对消防头盔的损伤情况,其次对不同损伤情况下的消防头盔对冲击加速度的防护性能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发生冲击时,头盔受损情况与冲击加速度成正比;头盔的损伤情况分为冲击凹陷损伤以及微裂纹损伤,冲击凹陷损伤的情况多于微裂纹损伤;在同种损伤情况下,损伤情况严重时,冲击加速度碰撞发生时间变慢,冲击加速度变大;冲击凹陷损伤处的抗冲击加速度的能力要弱于发生微裂纹形变损伤处。  相似文献   

20.
冻融与荷载耦合作用下岩石损伤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针对寒区工程结构的冻融受荷岩石,提出冻融损伤、受荷损伤与总损伤的概念,拓展损伤变量的内涵;以岩石的初始损伤状态为基准状态,充分考虑岩石细观结构的非均匀性,运用损伤力学理论及推广后的应变等价原理,建立冻融受荷岩石损伤模型;通过损伤变量及本构方程来描述岩石材料细观结构的损伤演化及其宏观损伤行为,与岩石实际冻融破坏情况符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寒区工程结构的受荷岩石,其力学性能由冻融因子、荷载因子及其耦合效应所决定;冻融与荷载的共同作用使岩石总损伤加剧,并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而其耦合效应使总损伤有所弱化;岩石的岩性和初始损伤状态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表现出不同的损伤扩展特性;相比而言,砂岩对冻融循环更敏感,而受荷损伤最终导致页岩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