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14)
吴门画派是明代宣德年间,在苏州、无锡等地诞生的一个画派。其开宗鼻祖为沈周,后来的继承者文徵明、唐寅、仇英等都是著名的文人书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继承了宋元以来优秀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而且多以表现人文情怀为独特风格。吴门画派对于传统绘画方法的传承和在绘画中透露出人文修养的创新等,不仅开创了当时新的文化思潮,促成了文人画家与画匠的重新整合,建立了绘画品评方式,而且对于后世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8)
新吴门画派是明中期吴门画派的延续和发展,苏州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传统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根基。新吴门画派的代表性画家和领军人物作用巨大,在他们的推动和带领下,以苏州国画院画家为主体的新吴门画派画家传承吴门文脉、与时俱进,促进和实现了吴门画派在当代的新复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7)
文章探讨了江南园林对吴门画派山水画的影响,认为江南园林不仅深受文人的审美观的影响,同时也对文人的审美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3)
文徵明基于自身的经历和对于元代画家王蒙山水画风格的借鉴,创造了繁密幽深的新图式。其作品所蕴含的伤感的抒情表现,使苏州的失意文人产生了来自心底的共鸣。通过画家间的交流,以及南京、苏州主流文人的推动,文徵明清逸深秀的艺术在明朝中期达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4)
由于16世纪前半期的科举考试竞争空前激烈,许多与文徵明经历相似的文士在仕途上遭遇挫折,自然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那种于含蓄之中带有感伤风格的艺术品。文徵明的山水展现出儒家救世济民理想而又怀才不遇的郁闷,引起了失意文士的共鸣。通过画家之间交往和这批主流文化人士的推动,文徵明的山水风格在16世纪中叶攀上了它声望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翘楚,运用高超的写意山水艺术手法,创造出中国造园艺术典范。园林中的桥可谓是风景桥,它不仅具有园路的基本通行功能,而且拥有园林建筑的特色。文章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桥的形态有平桥、曲桥、拱桥、廊桥等,分析了园林桥的功能及表现手法,揭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在桥上的体现,以期为现代园林桥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林珏 《园林》2006,(1):26-28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景观,清幽中见画意,细腻中见诗情,平淡中见蕴藉,变化中见新奇,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形成,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  相似文献   

8.
孙婧  王晓晖 《城市建筑》2023,(5):175-181
在繁盛的经济背景和开放的社会风气下,唐代文人的夜间活动愈发丰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宅园的营建和园林内夜间活动的发生。文章从唐时文人园林中主要的夜间活动与园林空间之关系入手,在解读史料的基础上辅助以复原图等图像研究,探究二者间的具体影响和互动关系。希望透过夜间这个特殊的视角,探究园景的设计营造,为古典园林史的研究从微观角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为当代园林夜游活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焦洋 《南方建筑》2006,(1):87-89
中国文人在创作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时,十分注重感情的抒发,而作为上述多种艺术门类集大成者的文人园林,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情感表达方面,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是以我们的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我国竹文化历史悠久,竹子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广泛。文章通过对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析,总结了竹性直刚毅、谦和虚心、高洁脱俗、凌云壮志四点精神象征,阐述了竹文化的丰富意蕴和内涵,并为当代园林设计中的竹类植物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分别结合实例分析了竹子在苏州古典园林运用的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虽然经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雨洗涤,它们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至今仍然焕发着耀目的光彩。世人在游历这些古典园林时,除了发出由衷的赞叹声之外,也不由地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它们在历经沧桑之后,仍然具有迷人的魅力?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深入探究这些古典园林的营造原则和它们所创造的如诗似画般意境的真谛。而这些原则和真谛,反映了一种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郭鹏飞 《南方建筑》2006,(12):106-108
传统的隐逸文化对文人园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的产生的回顾与研究及其与文人园林的联系,初步揭示隐逸文化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从唐代文人园林布局、宋代文人园林造景和唐宋文人园林的画意诗情三方面,展开对唐宋文人园林与山水画、诗词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的分析探讨,并指出园林与文学、绘画三者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形成了独特的画意诗情载体的中国文人园林艺术。  相似文献   

14.
雪意象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造园意象。探析古典文人园林中的雪意象,有利于了解古代文士阶层的造园美学思想,为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提供参考。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法,对文人园林中雪意象的表达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其背后的精神内涵以及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人园居的生活美学和造园思想进行探究,从中考察文人精神和生活方式与造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朱湘  蒋晓娟 《山西建筑》2009,35(33):350-351
通过对大量史料、古籍的整理分析和作品文献的借鉴,管窥鼎盛繁荣、蓬勃进取的宋代园林,追溯其受宋代文学的影响,以兹说明,中国文人和文学对园林影响的广泛和深刻及注重园林设计师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李奕昂  王飒 《风景园林》2019,26(11):120-125
选取3处苏州园林的曲桥路径,现场邀请游人取景拍照,获取其游园过程中关注景物、视线方向等信息,结合路径与景物关系,通过实验方法分析曲桥路径中游人赏景的视觉行为特征。通过定量分析发现,苏州文人园林中曲桥转折间带来的空间位置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视觉行为,其中景物视距与方向对人们的观景兴致存在显著影响,视距在3~33 m时,游人观景兴致最佳;同时路径方向与观景方向的垂直关系、路径对景物的指向关系可增强游人对相应景观的观赏兴致,曲桥中对垂直与指向关系的运用存在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共通性看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邬东瑶  庄岳 《中国园林》2010,26(1):37-40
同一文化系统中的各种文化形式间都有着内在、有机的联系,这些文化形式从不同程度上具有共通性。带有强烈精神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属于中国文化大系的一员,它与诗、书、画、语言、戏剧等同属心态文化的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的文化共通性。流传至今的古代造园专著非常有限,而诗词、画论、文论等却浩如烟海,如果能够把握不同文化形式的共通性,把相关文化形式拿来作一种"通感"式的比照研究,将大有裨益于我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以园林文化与语言文化为主线进行对比论证,初步探讨中国传统文人思维的3种典型特征,即综合整体性、辩证性和诗性在园林文化与语言文化等相关文化形式上的共通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陆琦 《古建园林技术》2000,(3):35-38,28
中国的古代思想体系 ,具有非常实用的功能。儒道佛互补是古代思想理论的精髓 ,它以儒家思想为主 ,倡导入世 ,而又以佛、道思想为铺 ,构成了一个复杂开放的互补系统。士人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 ,谋求当官者可用孔孟之理来勉励求进 ,而图求隐逸者亦可从老庄禅道里寻求慰藉。禅宗学说及道家思想是人士精神世界的另一组分部分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 ,二者皆注重内省、拒绝物欲诱惑。这些正好能给予失意之士以精神上的慰藉。  一、佛教禅学与中国禅宗佛教首创于印度 ,其教祖释迦牟尼开创的原始佛都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  相似文献   

19.
卜复鸣 《园林》2007,(11):22-23
苏州园林的类型甚多,现存的除私家宅第园林之外,尚有寺观园林、山庄园林、会馆园林、书院园林、酒肆园林等。寺观园林其实只是宗教园林的一种,然而就寺庙园林而言,又因其所属的宗派教义的不同,而又有所变化。狮子林在建园之初,因是禅宗临济宗虎丘派门徒天如禅师维则(亦作惟则)的隐  相似文献   

20.
从苏州园林与徽州园林看江南建筑文化之传承与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为才 《华中建筑》2006,24(9):4-6,8
园林遗产是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该文通过对苏州和徽州两地古典园林的横向考察,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分析,从艺术源流、经济地位、城乡差异、人员流动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域文化中苏州和徽州两个亚文化圈之间建筑文化的传承途径与互动关系。它们遵循共同的艺术原则,适应各自的建筑环境,其文化传承的总趋势是从高势位的都市流向乡村,却不乏双向互动影响,各显所长,从而创造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