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一书从社区宜居性的视角,分析了宜居性内涵的升华与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探讨了社区绿地、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宜居性规律,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园绿地在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健康、增强城市宜居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市发展方向的当下,公园绿地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公园绿地进行亮化设计可以提高其整体美学效果和夜间利用能力。文章在阐述城市公园绿地功能的基础上,探究公园绿地亮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并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蚂蚁山公园亮化设计项目为例,分析其设计理念、思路和效果,为城市公园绿地亮化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堪称全球宜居城市典范的墨尔本为例,从城市宜居性概念、评价维度及评价因素出发,探讨宜居性评价的指向性问题;接着从城市历史角度剖析墨尔本宜居性的形成与特质。研究发现,宜居性的概念及评价体系的建立容易产生指向性不明或矛盾,缺乏从当地居民个人视角的历史维度的宜居性考察。通过从历史角度对墨尔本宜居性形成进行分析,认为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交通质量的提高、以人为本规划设计手段的运用和坚持、稳定的制度体系、良好的区位、重视当地社区参与、注重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绿色健康城市形象的打造是墨尔本高度宜居性的形成基础。综合考虑社会空间非均质性与城市历史演变等因素,为城市宜居性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陈静 《风景园林》2014,(1):59-62
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国内外多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和重要发展趋势。归纳了微绿地的概念,从生物群落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服务于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设计原则,生物群落组成上注重乡土植物和抗性植物的应用,生物群落结构上注重水平和垂直方向异质性,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进行人工管护。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认为缺乏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是微绿地设计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低物种丰富度、多功能丰富度的植物配置可能更有利于高密度城区绿地效能的最大化。提出了微绿地设计应本着“小而精”的原则,而不是追求“小而全”,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微绿地的生物群落稳定陛,使其更好地为提高高密度城区生态环境的品质和宜居性服务。  相似文献   

5.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作为宜居城市显著标志的街头绿地建设尤其重要。作者从城市街头绿地建设的现状八手,分析了目前城市街头绿地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城市街头绿地规划设计及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2015年6月,国务院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任务结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多专题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如何发挥海量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应用价值,是国家和地方测绘信息生产部门当前思考的急迫问题。同时,以城市为单位的宜居性评价,难以满足业务部门的城市规划验证、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应用需求。因此,本文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了如下研究内容:(1)基于武汉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遵循科学客观、可操作性等原则,对影响社区宜居性的居住、环境、配套设施及安全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专家讨论与筛选,建立了武汉市中心城区社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了确定,开展了武汉市中心城区的社区宜居性评价分析;(3)结合评价结果及各项指标的专题图,给出了针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社区宜居性建设管理的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资源整合等若干意见。论文工作不仅体现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应用价值,而且为城市社区宜居性评价提供了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赵海云 《山西建筑》2014,(2):209-210
从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及意义着手,简单介绍了东湖景区与葡萄公园两处绿地的规划建设情况,对两处绿地的植物配置进行了分析,从而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绿地,为特色城市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水流速度、水系特点、驳岸形式、水质情况四方面,阐述了城市河道绿地的特点,并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城市河道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植物的生态学习性和生物学习性,总结了城市河道绿地植物的选择原则,有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宜居县城建设已成为发展的新风向标。本文以我国东部地区9个省的29个县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居住舒适性、公共服务方便性、市政设施支撑性、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保障安全性、城市特色性七个方面对县城宜居性进行评价,从能力属性、保障属性、阶层属性三个方面对居民属性进行归纳,分析三个属性与宜居性评价结果的关系,以及不同居民组群对宜居性评价的差异,得出结论:我国东部地区县城宜居性已呈现分化与升级的特征,既有以保障为导向的初级县城宜居性,也有以舒适为导向的高级县城宜居性。进而,本文提出东部地区29个县城(区)的宜居性差异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越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7):77-83
为研究中国先进的城乡绿地规划理念与建设成果,选取上海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建设背景变化及绿地格局重大变革为转折,将城乡绿地网络建设划分为6个阶段,通过历史地图、统计资料的收集及田野调查,重点梳理绿地网络规划建设历史进程并对比6个阶段绿地建设的时代背景、规划编制、规划布局及建设成果,进而从经济支持、政策引导和事件推动3方面探讨绿地建设主要驱动力。由此总结上海城乡绿地网络主要特征及控制、连接、拓展、更新和融合五大整合策略,为其他城市绿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磐岩  牛萌 《园林》2021,(1):2-7
基于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技术、机制协同难点以及城市绿地作为重要海绵体的价值意义,开展《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指南》课题研究。《指南》重点解决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建设评估全过程各层级的技术路径,以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的不同角度确定各层级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的指标、目标和技术方法,包括海绵城市绿地规划、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海绵城市绿地工程施工与维护及海绵城市绿地绩效评估等内容。《指南》聚焦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与传统方法、做法的不同之处,通过规划、设计、实施、维护、评估全过程把控城市绿地海绵功能的落实,强调蓝绿灰融合和多专业协同,有效发挥城市海绵体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1,(1)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research of urban green space involves ecology,geography,economics,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among which geograph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green space in terms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methods and techniques,planning and management.In this paper,the important role of urban geography in green space research is analyzed from 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to multidisciplinary background,and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progress of green space in urban geography are summarized in four aspects:characteristics and division of green space,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space and urban regional structure,service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space and urban development.Finally,the practical achievements of green space research are illustr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geography.  相似文献   

14.
由政府主导的近代南京城市绿地建设始于清末,在民国时期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特色,值得深入剖析.结合社会史、城市史研究方法,在由封建帝国晚期向近代都市化转变背景下,分析当时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及其演变内生动力.自清末至民国,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变了城市绿地属性及形态.规划上受到定量空间标准与公园系统模式等西方规划思想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区。改善社区及周边的居住环境、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源与生活空间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背景下,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利用POI数据和空间分析手段,运用改进CRAI指数评价武汉市主城区社区的资源可获性,并在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下对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商业资源可获性最高,而文化资源可获性最低,不同资源的可获性差异较大;在空间上所有社区资源均呈现较明显空间非均衡结构特征,尤其是社区的医疗与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整体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即高宜居性社区和低宜居性社区占比大,而中间层次的占比少。据此揭示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建立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为目标,在对南昌市城市绿地建设现状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昌市城市灾害类型与受灾特点,最后对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防灾避险通道、防灾避险绿地配套设施、市民防灾避险意识等分别进行了评估,以准确把握南昌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建设的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南昌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骏  唐芝玉 《中国园林》2022,38(8):99-10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是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历时性的文本解读可以梳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脉络,厘清规划思想、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等变迁与发展特征,了解政策法规、城市发展等因素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影响,并为未来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与思路。利用文本分析法,结合ROSTCM6软件,对重庆70余年的13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进行定性及定量解读,从规划范围与层次、绿地分类、绿地布局、绿地指标4个方面梳理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变迁脉络;总结出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公园绿地始终为规划核心内容,系统化思维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理念日趋凸显及山城特色不断被塑造”的发展特征;探讨了政策标准、法律法规、制度改革与技术进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提出响应城市发展定位、协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王丹丹  李雄 《华中建筑》2012,(7):109-112
“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空间体具有综合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灾害.绿地可在不同层面发挥避灾作用,从而完善整个城市的综合防灾体系。该文通过相关文献回顾,指出目前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中绿地避灾功能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从规划和建设两个层面探讨城市绿地避灾作用的实现途径,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协调。实践以承德市营子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避灾建设作为实例.从而达到理论对实践的综合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外部经济效应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怀云  朱黎青 《中国园林》2006,22(12):77-79
资金筹措一直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核心问题,而城市绿地的建设具有外部经济效应,会提升周边地块的价值,使周边房产、商业、服务业等无偿受益。针对城市绿地的外部经济效应进行了基础研究,通过分析城市绿地作为公共物品的经济学属性,及绿地外部经济效应的受益群体,初步建立了基于资产价值法的城市绿地外部经济效应的量化计算模型,并提出了城市绿地外部经济效应的内部化模式,为减轻城市绿地建设的资金压力,实现绿地建设的良性循环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