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作者认为《园林述要》是一部可以传世之作,堪称《园冶》“现代版续编”。它传承、发扬和发展了以《园冶》和计成、李渔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学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岭南庭园》展示和剖析了作为私家园林范例的岭南庭园设计手法上的固有特征,有着长久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添赐 《中外建筑》2024,(2):112-115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园瑰宝,是造园学的第一部传世专著。文章旨在从《园冶》探析余荫山房的营造,根据《园冶》中的屋宇、掇山和借景三方面,研究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古典园林——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通过对余荫山房布局、屋宇营造、掇山景观和借景营造的详细讨论,总结出随曲合方的空间布局、因境选形的掇山营造以及务实与归隐的借景意境。结果表明,《园冶》对余荫山房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岭南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文章延续补充了《园冶》应用于中国园林的研究,然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园冶》与岭南庭园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日园林间渊源极深,"借景"可谓显见的共通术语之一,并为《园冶》所极力推赏。介于此,考察了"借景"术语的起源以及在中日园林间的流传,具体比较了"借景"在中日古代文献中的情形以及中日近代园林研究对"借景"的阐释,发现"借景"先于《园冶》肇始并早已传入日本,但在中日古代园林中皆未见多少回响,而近代园林研究则从《园冶》中再发现了借景。进而试图挖掘中日园林关联性的一个方面:中日园林智慧相通,但日本园林自有其鲜明特征,日本园林对"借景"的阐释亦渐受其独特性左右。  相似文献   

4.
借景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兆祯 《中国园林》2012,28(12):19-29
藉此纪念中国风景园林哲师计成老先生诞辰430周年之际,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其不朽之作——《园冶》之所得,从借景理法的内涵、借景理法在传统名园名景中的印证、借景理法在现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3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核心理论,以期据此来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哲师计成老先生总结的中国优秀的风景园林文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园冶》中的植物景观语汇进行分析,参考古典园林的相关理论著作,并结合传统造园文化,研究《园冶》植景设计理法。全书以植景贯穿始末,共论及26种园林植物。《园冶》植景设计倡导贵宜、尚和、求变、显境之理法,注重因地制宜、整体关系、丰富变化和意境表达。通过与山石、水体、建筑等构园要素巧妙搭配,遵循虚实相生、一法多式、因借无由的植景设计手法,最终实现园林生境、画境与意境的营造与和谐统一。该书园林植景设计理法对于当代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园冶》由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二者在我国园林史上均占有独特的地位。对《园冶》中兴造论、相地、屋宇、掇山、选石、借景等篇章中相关造园论述,结合避暑山庄的营建,分析了二者在造园思想和技法上的共通性。并对《园冶》的作者计成以及避暑山庄的缔造者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个人文化素养和造园成就等方面进行比较,阐释鸿篇巨著《园冶》和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的产生渊源。  相似文献   

7.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开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顾孟潮 《中国园林》2012,28(12):30-32
回顾与评述了中国当代《园冶》理论研究与实践30年的基本情况,将其划分为解读模仿、建构园林学理论、山水城市的构想和多角度探索《园冶》内涵共4个阶段;评析《园冶》研究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当代理论著作和实例;以及《园冶》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王睿隆  边谦  孟兆祯 《中国园林》2021,37(1):133-138
“琼华仙玑”是第十届江苏省园博会仪征室外展园,以《园冶》“时宜得致古式何裁”作为设计的指导纲领,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强调的“借景”作为核心理法。以《园衍》“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序列”包含的明旨、问名、相地、布局和理微等环节展开设计,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情境下对古代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在当代展园的承衍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园林在视觉营造上独具传统智慧,借景理法是其核心之一。然而由于一方面现存园林实例的时代与数量的局限性造成借景研究中的理论演绎倾向,另一方面传统研究手段在实践转化上存在局限性,因而借景智慧并未能与当代风景园林实践充分衔接。介于此,本研究选取苏州旧吴县西南、松江九峰两个典型地带及曾经存在的大量借景园林为研究对象,在考据的基础上结合中日比较以补偿现存园林实例的局限性;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远意”这一核心理念,并将其转译为技术性因子及量化指标,开展基于GIS等数字技术的景观空间及视觉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园林选址与布局以及远景构成等进行造园理论的总结,并分析中日借景的不同地域性表现及其成因。同时结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进行应用转化研究,以应用于风景资源的视觉评价以及风景区规划的景点优选。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座谈会很有深意:2011年是明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经典著作《园冶》问世380周年.中国不仅有领先世界水平的园林艺术实践,而且有着举世公认的园林艺术理论的经典著作——(明)计成(1582-?)于1631年完成的三卷本《园冶》.《园冶》又名《园牧》,明崇祯时吴江著名的造园师计成总结唐宋至明以来的造园经验写成.三卷书中含有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栏杆、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篇.对于造园的理论及园林的勘查、规划、设计、选料、施工等全工程各个阶段都有详细的阐述,在那个阶段可谓最全、也是当时最高水平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梁敦睦 《中国园林》1999,15(3):67-69
本文就《掇山》、《选石》、《借景》、《自识》的注解与《园冶全释》作者张家骥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4.
顾孟潮 《重庆建筑》2012,11(5):56-57
<正>明末崇祯四年(1631年),集诗人、画家与园林设计师于一身的计成,完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园林学理论专著《园冶》。今年是《园冶》问世380年。为了加深对这部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经典著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理解,我在研读《园冶》原著的同时,又先后研读了与《园冶》有关的其他专著,如《园冶注释》(陈植著)、  相似文献   

15.
<正> 《园冶》一书是久已闻名中外的园林名著。书分三卷,文图并茂,首卷的文字部分尤为造园艺术的精辟所在。作者计成按园林建造的顺序逐一论述。“兴造论”相当于绪论,表述了作者在造园方面的经验教训及精湛的造诣。如根据地形及面积决定园林建筑的位置、体形及大小;借景的涵意和方法,概括了园内外景物无论远近相互因借的关系;还有设计与施工之间存在着效果的比例关系,尤其强调了主持园林建造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成对兴造园林的要求集中于“精而合宜”与“巧而得体”方面,至于  相似文献   

16.
自然式山水人文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园林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代表,是人文情怀的自然造化,是尊重自然、模拟自然的典范;它对现代造园手法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园冶》则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名著,对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学习的范本。文章以对《园冶》这部经典理论著述的再认知为脉络,以笔者主持的市政大型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实践为实例佐证,总结了在时代背景下,传统自然式山水人文园林造景手法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园林设计“以人为本”的社会宗旨,表达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意境诉求。  相似文献   

17.
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是以"得景"为目的。通过地宜条件和时宜条件等有利条件的创造与利用,以及对不利条件的转化,来强化人的"得景"感知,实现借景。得景方式的差异,取决于人感受外部事物的5种方式。按照人对园林景物的感知方式的不同,把借景手法分为因视觉借景、因听觉借景、因触觉(肤觉)借景、因嗅觉借景等4种方法。而计成在《园冶》中所论述到的近借、远借、俯借、仰借,大多属于因视觉借景。本文以"风"这一得景主题为例,探讨上述借景手法在园林中的应用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以园林中“围绕借景开展的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园林借景理论的系统梳理和典型案例分析,系统地总结了园林中“借景设计”的目标、对象、原则和主要内容。理清这些基本问题对园林设计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借景设计方法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在春 《风景园林》2014,(3):144-145
今天参加孟先生学术研讨会我非常高兴,非常荣幸。我是1957年入学的孟先生的学弟。孟先生和杨先生辅导我们实习,参观学习,给了我们很多知识。孟先生一生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我作为一个很不会讲话的人觉得很激动,想说的话却难以表述。孟先生20多年前出的《孟兆祯文集》我有幸在网上买到也拜读了。去年孟先生亲笔签名送给我最新巨作--《园衍》,我又认真拜读了。而且将前后两本书作了对比分析。《文集》对避暑山庄作了全面深入研究,提出了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赞;还有《园林工程》的主要篇章,文集更重要的内容是在《中囯园林艺术》一文中总结出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理法--九条理法。后来我又粗读了《园衍》,虽然还没有很好消化。孟先生对中国传统园林做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又修改调整提出了中国园林理法新九章。20多年前的老九章变成了新九章。我认为新九章是《园衍》的核心,是精华。《园衍》是《园冶》的衍续,《园衍》就是当代的《园冶》,是中国园林的最新成果。孟先生的理法九章是对《园冶》的发展,对中国园林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借景是20世纪60年代由现代主义建筑师所确立的一个园林设计概念。然而,最早提出借景的是中国晚明时期的造园家计成于1635年前后刊行的《园冶》中。事实上,这本书最后一章的标题就是借景。从一个造园者的视角审视借景篇,认为这是全书明确的、不言而喻的、综合性的结论。总体而言,借景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概念,而是风景园林哲学的精髓。同样,计成的借景非常符合现在对于自然和环境的论述。西方语言对《园冶》的翻译和评述失掉了这个深刻的理解,或者说陷入了建筑师的视角。在此提供了明版《园冶》中的借景一段,供后续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