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环氧油酸钙、锌皂的合成工艺,以及聚氯乙烯(PVC)用钙锌复合液体热稳定剂的配方进行研究,并探究了复合热稳定剂的协同效应。通过刚果红法、热老化烘箱法等,考察了钙/锌比、金属皂含量、亚磷酸酯、β-二酮、抗氧剂等对复合热稳定剂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这种液体复合热稳定剂配方。目前两种液体钙锌复合热稳定剂已经中试。  相似文献   

2.
金栋 《上海化工》2010,35(4):28-30
介绍了我国聚氯乙烯(PVC)热稳定剂主要品种稀土热稳定剂、有机锑稳定剂、金属皂类复合热稳定剂以及水滑石稳定剂等的研究开发进展,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聚氯乙烯(PVC)热稳定剂主要品种稀土热稳定剂、有机锑稳定剂、金属皂类复合热稳定剂以及水滑石稳定剂的研究开发进展,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金栋 《上海化工》2010,35(5):26-29
介绍了我国聚氯乙烯(PVC)热稳定剂主要品种稀土热稳定剂、有机锑稳定剂、金属皂类复合热稳定剂以及水滑石稳定剂等的研究开发进展,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防止聚氯乙烯塑料在加工时发生降解,需要添加热稳定剂。热稳定剂的主要类型有:金属皂类、有机锡类、亚磷酸酯类和环氧化合物,其中以金属皂类应用最为广泛。尽管这些热稳定剂结构各异,但是作用机理相同,其共同特点是能够捕捉聚氯乙烯热解时放出的盐酸气。但金属皂类中的某些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聚氯乙烯的热降解及稳定化机理,介绍了国内外聚氯乙烯(PVC)热稳定剂主要品种稀土热稳定剂、有机锑稳定剂、金属皂类复合热稳定剂、水滑石稳定剂、有机锡热稳定剂、铅基热稳定剂、辅助热稳定剂以及环氧类热稳定剂的研究开发进展,展望了此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相似文献   

7.
金属皂类热稳定剂生产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属皂类热稳定剂生产新工艺陈焕章,孙立明,孙东良(河北轻化工学院化工系,050018)金属皂类是良好的热稳定剂,被广泛地应用于塑料加工工业。生产金属皂主要有复分解法和熔融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不少缺点。为此,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发出了生...  相似文献   

8.
正辅助热稳定剂是一种特殊的热稳定剂,其特点是单独使用时热稳定作用甚微,但与金属皂类或有机锡类稳定剂并用时会产生协同作用,有效提高金属皂类或有机锡类稳定剂的使用效率,常见的钙/锌复合热稳定剂用的辅助热稳定剂有多元醇类、亚磷酸酯类、环氧类化合物、β-二酮化合物以及水滑石、沸石等。本文总结并论述了常见辅助稳定剂在聚氯乙烯(PVC)加工体系中对钙/锌稳定剂作用与影响。1钙/锌复合热稳定剂  相似文献   

9.
热稳定剂对聚氯乙烯光降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聚氯乙烯光降解机理出发综述了常用热稳定剂(包括金属皂类、有机锡类、稀土类以及有机辅助类热稳定剂)对聚氯乙烯(PVC)光降解性能的影响,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金属皂类热稳定剂生产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几种生产金属皂类热稳定剂的新方法,并用刚果红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工艺法生产金属皂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热源位置对轴向槽道热管传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栾涛  程林  曹洪振  曲燕 《化工学报》2007,58(4):848-853
探讨了轴向槽道热管垂直安装时热源位置的不同对热管工作特性的影响。当热源位于热管管内工质静止液面以下时,重力的作用提高了垂直安装热管的传热极限。热源相对于热管管内工质静止液面的位置不同时,热管的工作温度、启动过程以及传热极限都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当热源位于热管管内工质静止液面附近时,热管存在一个非正常启动过程,在该过程中热管的工作温度会发生瞬态的升高,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该瞬态最高温度受热源位置、热管充液量、热管加热速率等因素的影响。当热源的位置高于热管管内工质静止液面一定距离后,热管将无法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2.
王芹  王晓燕  刘铁铮  张俊  王红 《现代化工》2014,34(11):151-154
采用CFX软件Fluent模拟了用于低温余热回收的重力热管内的相变情况及充液率、热管长度比、管中心距对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水量一定时,加热段与冷凝段长度相同的热管在不同充液率条件下的传热特性,高充液率的传热能力优于低充液率的传热能力,适宜的充液率为60%~70%。当充液率一定时,加热段的长度小于冷凝段的长度有利于热管传热。当充液率及管长一定时,热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随管中心距的增大而减小。将热管换热器数值模拟的总传热系数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实现了特定体系热管换热器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新型分离热管式固相粉末换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其传热情况进行了分析.这种新型的分离热管式固相粉末换热系统已得到实际应用,用来加热高炉喷煤用的空气和煤粉的混合物,运行效果良好,增加了高炉的喷煤量,减少了焦炭用量.利用分离式热管作为以固相粉末为换热介质时的传热元件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脉动热管相变蓄热器蓄热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孝学  章学来  华维三  毛发 《化工学报》2017,68(7):2722-2729
为了研究脉动热管对相变蓄热装置传热能力的优化,设计并搭建了脉动热管相变蓄热装置试验台,实验验证相变潜热蓄热量远大于显热蓄热量;在相同工况下改变加热流体流量,流量增大对传热优化有一定作用,但流量不宜过大;调整热源温度,温度越高,相变蓄热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与常规铜管进行蓄热实验对比,脉动热管相变蓄热装置在蓄热过程中节省了47%的蓄热时间,同时优化了相变蓄热装置的传热均匀性。实验证明利用脉动热管技术对相变蓄热系统进行传热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计算传热学在工程换热设备传热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数值传热学 (NHT)在实际工程研究应用中的进展 ,对数值模拟在工程传热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 ,作为研究、设计和技术开发的手段和方法 ,数值传热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并行计算技术、数值模拟仿真技术、流场测试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等在工程应用和强化传热研究方面 ,将是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热管换热器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伯章 《化工机械》1996,23(5):47-54
阐述了热管换热器的结构特征、材质和工质选择、应用进展以及在化工行业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热管式通风换热器热回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普通住宅日常通风换气的特点设计出一台小型热虹吸管式通风换热器的样机,并利用热虹吸管换热器对房间通风系统中的冷量(热量)进行热回收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测试了该换热器在不同风量和新、排风温差条件下的热回收效率,以及新、排风的压力损失随风速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新风的温降(升)随着新、排风温差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风量的增大而减小;该样机的最大热回收效率在夏季可达70%,冬季为63%,新、排风的最大阻力损失仅为25 Pa,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提出并建立了能够评价换热网络换热效能的热流均匀性因子,在两个条件下对该因子进行验证和分析。首先,在相同结构上保持换热器单元总面积之和不变的条件下模拟计算,考察热流均匀性因子与总换热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温差均匀性因子进行比较;其次,在改变换热网络结构的条件下优化计算,考察各优化结构的热流均匀性因子与总换热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两个具体的换热网络实例验证该因子,结果表明:热流均匀性因子越小则对应的换热网络总体换热效能越好。由此说明本研究建立的换热网络的热流均匀性因子能够从总体上反应换热网络的换热效能,能够作为其换热效能的一种新的评价指标,并能为换热网络的综合及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local heat transfer distributions, which were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on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fins and in the fluid between two adjacent fins of finned tube heat exchangers is presented. The heat transfer distributions, obtained by a mass transfer technique, prove to be very inhomogeneous over the fin surface, leading to variable results for fin efficiency calcul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fluid, which is usually neglected in fin analysis, is shown in many cases to exert a very strong influence on fin efficiency and total heat flux.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fin designs, a combined analysis of local heat transfer, conduction resistance in the fin 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passage is indispensable.  相似文献   

20.
逆流式微通道换热器设计与操作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彬  陈光文  袁权 《化工学报》2005,56(5):774-778
采用一维对流-导热耦合模型对逆流式微通道换热器传热特性进行分析和模拟,考察了结构参数、操作条件和材质热导率对微换热器整体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器壁径向和轴向传热的相互影响, 与常规尺度换热器相比,微通道换热器的设计和操作特性有许多明显不同的特征.微通道换热器存在最佳操作流量值,该值可作为标准负荷流量,微换热器不宜在亚负荷状态下操作;操作流量越大,微通道换热器最大换热效率越低;微换热器结构采用大深宽比通道和适当的间壁厚度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