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基于EZ-USB数据采集系统USB接口设计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针对数据采集系统控制和数据传输的特点,设计了基于FIFO的通用USB接口。接口体系采用集微控制器和USB控制器一体的EZ-USBAN21310C作为主控芯片,编写了相应的固件和符合WDM模式的USB设备驱动程序。  相似文献   

2.
USB高速无间断数据传输固件编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B数据传输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如何高效率无间断的进行数据传输在实际应用中十分重要.由于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各异,以至于进行高速无间断数据传输的方法有很多.从USB固件编程出发,研究USB高速无间断数据传输的固件编程问题.通过在固件编程中使用乒乓数据传输模式来达到高速无间断的数据传输.经测试表明,通...  相似文献   

3.
USB是应用在PC领域的新型接口技术,与传统接口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介绍了CY7C68013芯片的特点,开发了基于CY7C68013的USB2.0硬件设备,设计了MTM总线USB接口的固件程序,驱动程序;并阐述了系统的硬件、固件、设备驱动程序的实现方法。该接口电路可靠性高,数据传输快,能方便地和主机连接。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我们研制的无线抄表与管理系统中基于CH371的USB接口的硬件设计与软件实现。该USB接口具有硬件接口简单、软件编制容易、勿需了解任何USB协议或者固件程序甚至驱动程序等特点,是一种适合于工程应用的USB接口。  相似文献   

5.
继电保护测试仪数据采集系统中的USB通信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通用串行总线(USB)的通信原理以及USB设备的开发方法,包括硬件、软件、firmware(固件)、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的设计,并将其用于继电保护测试仪的数据采集系统中.在系统要求的数据传输速率下,分析了使用USB进行通信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性,并对驱动程序和固件(下位机程序)进行逐次优化,使数据传输效率达到最优.实践证明,在继电保护测试仪的数据采集系统中用USB传输取代串口传输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USB的程控信号发生器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通用串行总线(USB2.0)与FPGA实现程控脉冲信号的产生。计算机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控制脉冲信号各个参数以及工作模式等。设计包括硬件电路、USB固件程序设计、应用程序和FPGA程序实现。  相似文献   

7.
王超  胡鑫  王化祥  闫勇 《电子测量技术》2007,30(11):139-141
为了便于实现电子设备由RS232串行接口向USB接口升级,本文采用USB 2.0控制芯片CY7C68013设计了一种RS232-USB转换器.在简要介绍系统结构后,重点叙述了固件和驱动程序开发方法.在固件设计中,利用数据缓冲技术解决了速度匹配问题.通过计算机模拟RS232串口设备,与具有USB 2.0接口的上位机通信对RS232-USB转换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转换器运行稳定可靠,其设计方法也可为其他USB设备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中给出M-JPEG解码系统硬件实现方案、基于USB2.0规范的控制芯片CY7C68013在M-JPEG解码系统中的应用,编写USB固件程序、USB驱动程序和主机应用程序.  相似文献   

9.
USB2.0在高速数采系统中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传统的基于PC的数采系统的优缺点,提出基于USB2.0的高速鼾式数采系统的解决方案,以业界第一款USB2.0微控制器-EZUSB FX2为核心,介绍系统硬件设计,数居传输方式的选择以及固件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数据采集系统USB2.0接口设计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文中介绍基于DSP和USB的数据采集系统接口实现方法。详细说明用DSP控制USB2·0接口芯片工作的硬件接口设计和固件编程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吕北京 《电力建设》2005,26(3):45-0
新提出了3种多专业协同设计的理念及方法:网上集中设计、网上协同设计、电厂虚拟设计(三维设计), 其协同程度及实现难度逐步增强。网上集中设计的协同成分较少,但可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完成,是简单、实用的协 同设计方法。网上协同设计的协同程度较高,是传统设计流程的网络化模拟。电厂虚拟设计(三维设计)是协同设计 的最高境界,它将引发设计企业传统的设计流程和归档模式的彻底变革,最终导致设计企业现代化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USB2.0控制器设计中的异步时序设计问题出发,分析了异步时钟域信号传递对ASIC设计所带来的亚稳态影响,采用异步FIFO来解决USB2.0控制器中异步跨时钟域的设计问题。设计中采用双口RAM实现异步FIFO,并且完成USB2.0控制器的RTL级设计,该设计通过了功能仿真和FPGA验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继电线路自动化设计系统。继电控制系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控制系统这一,继电线路是继电控制系统的基础,是设计的主要任务,继电线路的自动化设计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从设计的并行化,基于描述语言,设计的智能化,功能验证,基于知识库五个方面对自动化设计系统进行了规划,并给出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结构。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设计变量重构的干式空心电抗器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深入分析干式空心电抗器优化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设计变量重构的干式空心电抗器优化设计方法。该算法通过构造一组线性方程,得到了由重构设计变量到原设计变量的映射关系,使优化设计的变量由原来的m + n + 2个减少到4个,并将有等式约束优化问题转换成降维的无等式约束优化问题。在实际的优化设计中,先利用遍历算法对重构的设计变量进行寻优,然后应用由重构设计变量到原设计变量的映射关系就即可求得原设计变量的最优值。此外,在保持重构的设计变量不变的前提下,针对一次设计结果存在的缺陷,提出通过微调设计参数使电抗器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优的方法。优化设计实践表明,基于设计变量重构的优化设计方法具有计算速度快、效率高、需要的人工干预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综合设计、类比设计、优化设计三种设计方式构建了电力变压器优化设计系统。分析了三种设计方式的特点和相互间的联系,并以工程数据库系统为支撑,实现了各设计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将专家系统混合推理机制融合到综合设计模块中,并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实现了优化设计模块。三种设计方式配合使用,可以灵活、可靠地获得优化设计方案。并基于本文构建的软件系统对一台110kV三绕组电力变压器进行了类比设计、综合设计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了该软件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方昕  彭玲  汪年结  高浪 《日用电器》2013,(11):56-59
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家电企业越来越注重满足产品的需求。为了有效地识别用户需求并且开发对应的产品,提出了一种模块化设计方法及流程,首先分析了家电产品的需求特性,定义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和技术需求及其特点;然后,提出了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及流程,该流程包括了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分析、质量功能展开(QFD)、模块划分及技术方案设计和模块评价四个步骤,建立了能够有效地开发满足需求的一系列产品的产品架构。  相似文献   

17.
王大川 《灯与照明》2012,36(1):28-35
在建筑设计中,模拟自然天光与灯光照明是一项复杂的课题,涉及到许多的相关参数,但却是在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一项,特别是在主要针对节能和舒适度要求的绿色或生态建筑的设计中。照明设计软件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目前在国内外此类软件通常还是被照明设计者等相关专业人才使用,仅有少数软件能够在建筑设计的开始阶段就介入辅助设计。本研究通过对目前市场上最为常用的十余款照明设计软件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照明设计软件最为重要的相关特性上的发展情况与趋势,同类型软件在使用上的优势与不足,可供相关从业者与研究者在选择软件时参考或同类型研究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国内大功率充电器普遍存在的不足,本文给出了一款采用MCU实现智能控制的高可靠性大功率铅酸电池充电器的设计方案。文中详细介绍了这款充电器的设计思路、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最后从可靠性预测、电子元器件的选用和控制、优选电路和边缘性能设计、过应力防护设计和三防设计五个方面给出了此方案铅酸电池充电器的可靠性设计。  相似文献   

19.
谢菁  梁志强 《电子测量技术》2006,29(6):180-182,189
电磁兼容性设计是通信设备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在通信设备的结构设计中进行EMC设计时的相关理论和设计策略。依据EMC的基本原理,综合考虑了屏蔽材料、屏蔽方式、缝隙和孔的处理等诸多因素,并在对孔处理中提出了运用回归拟合的经验公式进行设计的方法,大大减小了设计误差。  相似文献   

20.
串联混合型有源滤波系统的整体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的串联混合型有源滤波器系统整体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并给出了流程图。该法根据现有设计经验,全面考虑设计要求和约束条件,用仿真软件计算各无源滤波支路和系统参数,以电容器安装容量最小作为优化目标来选择参数。最后以10MVA的铁路滤波系统为例介绍了系统参数的整体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