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聚乙烯醇-纳米银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乙烯醇(PVA)为还原剂和分散稳定剂,制备了Ag纳米粒子(AgNPs)和PVA-AgNPs复合膜。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验证了AgNPs的生成,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表征了膜的结构。结果表明,Ag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PVA基体中,粒径大多介于4~12nm之间;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提高了PVA的热稳定性;Ag纳米粒子呈立方晶系结晶。  相似文献   

2.
以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分别在碱性和酸性条件下制备了二氧化硅(SiO2)球状粒子;在碱性条件下制备了具有荧光功能的SiO2-FITC复合纳米球;以Sn2+作为敏化剂,在SiO2球表面沉积Ag纳米颗粒,制备了SiO2/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对SiO2球,SiO2-FITC荧光纳米球,SiO2/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光学吸收、荧光发射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碱性环境下制备的SiO2球粒径大小为纳米级,酸性环境下制备的SiO2球粒径大小为微米级,酸性环境下制备的SiO2球比碱性环境下制备的硅球致密。掺入FITC的SiO2球具有荧光发射特性,且发光强度可以控制。Ag纳米颗粒修饰的SiO2/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具有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吸附相反应技术制备ZnO/SiO2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了反应途径、体系中水含量和NaOH浓度对ZnO/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等手段对ZnO/SiO2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吸附相反应技术能有效调控ZnO粒子粒径,吸附质种类与浓度以及吸附层厚度与性质均会影响粒子的粒径.随着吸附层厚度的增大,粒径逐渐增大;随着物理吸附层的形成以及吸附质浓度增高,粒径逐渐变小.与Ag纳米粒子制备过程对比,发现制备Ag和ZnO粒子的反应机理不同导致两种粒子的形成和生长过程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聚乙烯醇(PVA)为还原剂和保护剂,采用PVA还原氯金酸(HAuCl4)制备纳米金(Au),一步法制备PVA/Au溶液,通过静电纺丝制备了PVA/Au纳米复合纤维.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透明电镜和扫描电镜对PVA/Au纳米复合纤维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HAuCl4浓度的增加,Au纳米粒子的粒径逐渐增大;HAuCl4...  相似文献   

5.
采用了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并使用绿色环保的还原剂葡萄糖还原银氨溶液中的银氨离子,在没有分散剂的情况下,制备了氧化石墨烯/银纳米复合颗粒(GO/Ag)材料。各项材料学表征表明,制备的GO/Ag纳米复合颗粒中的银纳米粒子在GO片层中分布均匀,没有出现团聚的现象,粒径几乎均一,为40 nm左右。在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模型的抗菌实验中发现,GO/Ag纳米复合颗粒具有很强的杀菌效果,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性要明显强于GO。  相似文献   

6.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及侧链化学修饰的方法,合成丙烯酸(AA)、丙烯酸-2-肉桂酰氧基乙酯(CEA)与丙烯酸正丁酯(nBA)的两亲性共聚物PAA-b-(PnBA-co-PCEA).PAA-b-(PnBA-co-PCEA)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形成以PCEA与PnBA链段为核、PAA链段为壳的球形胶束;胶束核内的肉桂酰基由紫外光引发光交联反应,得到结构稳定的胶束;以其为模板,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银(Ag)/胶束复合纳米粒子;使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方法对制得的Ag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Ag纳米粒子为面心立方结构,其与胶束壳层中的羧基发生了结合;Ag/胶束复合纳米粒子的平均直径为12 nm,分散性较好,可作为导电填料用于制备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7.
以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为表面活性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油相构筑的反相微乳液合成纳米Ag Cl粒子,然后通过微乳液聚合制备Ag Cl/PMMA复合胶乳。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透射电镜(TEM)研究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cop)、水相中盐浓度(csalt)对纳米Ag Cl粒子的形成及形貌影响,结果发现合成的Ag Cl粒子近似球状,粒径在5 nm左右;在反相微乳液中随cop、csalt的增加,形成的纳米Ag Cl粒子数增多、平均粒径有所减小。Ag Cl/PMMA复合胶乳对大肠杆菌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活性。通过反相微乳液及其聚合技术制备包含有纳米Ag Cl的复合胶乳,方法简便、易于放大,所制备的Ag Cl/PMMA复合胶乳作为抗菌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乙醇胺化学还原制备Ag纳米颗粒,尺寸约为108±6 nm,将其修饰到玻碳电极上作为甲醛的电催化氧化电极。电化学研究结果发现,Ag纳米粒子可提高玻碳电极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并改善对甲醛的电催化氧化作用。在碱性介质中,氧化峰电流与甲醛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9.4×10~(-5) mol/L,且多次测量中甲醛氧化峰电流相对标准偏差仅为6.8%,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在加热条件下,以乙酸作为溶剂,用壳聚糖还原氯金酸制备了金纳米粒子。壳聚糖分子还保护了生成的金纳米颗粒,因此壳聚糖既为还原剂又是保护剂。紫外吸收光谱证实了溶液内金纳米粒子的存在。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含有金纳米粒子的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纳米纤维。运用透射电镜(TEM)对纤维的表面形貌及纤维内的金纳米粒子的分布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在水溶液中合成了铂(Pt)纳米粒子,利用吸附在Pt纳米粒子表面上的氢还原适量AgNO_3,得到表面修饰了Ag原子的纳米Pt催化剂,并利用苯甲醛的催化加氢反应,考察了Ag原子的修饰量对纳米Pt催化剂的活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g原子在Pt纳米粒子表面沉积数量的增加,苯甲醛的转化率先升高后降低,当n(Ag):n(Pt)为0.005时,纳米Pt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碳的电化学转化为气态或液体燃料具有存储可再生能源以及减少碳排放的潜力。报道了一种Ag修饰Cu纳米阵列作为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催化剂的简单合成方法。首先,在铜箔上通过阳极氧化生成Cu(OH)2纳米阵列,然后经过原位电化学还原得到Cu纳米阵列,最后通过Cu纳米阵列和Ag+前驱体之间的电化学置换来生成Ag修饰的Cu纳米阵列。Ag修饰铜纳米阵列增强了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的催化性能,相较于未经修饰的铜纳米阵列,Ag修饰Cu纳米阵列电催化还原CO2生成C2H4的法拉第效率提升了158%,同时,修饰后的电极对于C2+产物的选择性提升了121%。其对CO2电催化性能的提升和对氢气的抑制归因于Ag和Cu的协同催化效应。  相似文献   

12.
采用模板化法制备了具有花簇形态的三元异质结构纳米复合光催化剂Cu@ZnO/Ag。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Cu纳米线并将其作为核心,然后使ZnO纳米棒在核心表面生长,得到Cu纳米线-ZnO纳米棒(Cu@ZnO)复合物。最后,通过光沉积法将Ag纳米粒子(Ag NPs)负载在ZnO纳米棒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能量色散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和确认了样品的形态和微观结构。光催化活性研究表明,Cu@ZnO/Ag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RhB水溶液的降解具有较高的活性,当Ag NPs的负载量为5%(wt),且RhB的浓度为1×10-5 mol/L时,样品的催化活性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控制单一变量(反应时间、水醇比例、还原剂种类、氨水用量、还原剂用量),利用高温水热法,直接在SiO_2微球表面沉积Ag纳米粒子,制备SiO_2@Ag纳米核壳微球。通过SEM、XRD和FT-IR对SiO_2@Ag核壳纳米微球的形貌与结构等进行表征,研究各反应条件对载银量的影响规律,以此来确定SiO_2@Ag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用水热法可使Ag纳米粒子致密均匀地包覆在SiO_2微球表面,并且SiO_2微球表面包覆的是Ag纳米粒子,而不是Ag_2O。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光化学还原方法,在魔芋葡甘聚糖(KGM)溶胶内原位还原制得KGM/Ag纳米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随KGM质量分数和Ag 浓度的增大及光还原时问的延长而不断增强;电镜显示Ag纳米粒子很好地分散在鹿芋葡甘聚糖中,粒径在10 nm左右;KGM/Ag纳米复合物与纯KGM的DSC行为不同,Ag纳米粒子对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和保护剂,分别用乙醇和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醇(PVA)作还原剂制备银纳米粒子,通过控制反应时间、PVP和PVA的含量及硝酸银的浓度,在90℃回流条件下得到纳米银颗粒。采用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紫外-可见光谱表征反应物浓度对制备银纳米粒子尺寸分布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和聚合物网络形貌,X射线衍射分析银纳米粒子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6.
对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a resonance,LSPR)效应的Au、Ag纳米颗粒及其组装体的制备进行了综述。从尺寸调控和形貌调控两个方面综述了Au、Ag纳米颗粒的制备;从基于构造子之间的静电组装作用、功能化修饰以及不对称修饰三种组装策略综述了Au、Ag纳米颗粒组装体的制备。通过制备上述具有不同LSPR效应的Au、Ag纳米颗粒及其组装体,使得获取更为优良的表面增强光谱效应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制备了Fe_3O_4@BSA磁性纳米功能材料,包裹在Fe_3O_4纳米粒子表面的牛血清白蛋白(BSA)主要起到分散剂和稳定剂的作用。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热重分析对合成的Fe_3O_4@BSA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Fe_3O_4@BSA纳米粒子中BSA质量分数约为18.9%。体外成像结果表明,随着Fe_3O_4@BSA纳米粒子浓度的增加,T2成像信号增强,具有明显的阴性造影效果。于0.5 T外磁场下,测得Fe_3O_4@BSA纳米粒子的横向弛豫率(transverse relaxivity,r2)为148.18 L/(mmol·s)。结果表明,Fe_3O_4@BSA纳米粒子能够作为一种潜在的T2类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相似文献   

18.
以NaBH4作还原剂,TEOS为前体,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得粒径50~100nm的Ag@SiO2核壳纳米粒子,其中Ag核为面心立方结构,壳层为无定形SiO2。考察催化剂加入的先后和微乳液R值(R=n水/n表面活性剂)对Ag@SiO2核壳纳米粒子形成的影响。用TEM、UV-Vis、XRD对纳米粒子的形貌及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若先于TEOS加入,易得到Ag@SiO2核壳纳米粒子,随着R值的增加,Ag核的粒径变大,纳米粒子逐渐由单核变成多核。催化剂若后于TEOS加入,则形成负载型Ag/SiO2复合物。Ag核被SiO2壳包覆后的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发生了微弱红移。而当壳厚80nm时,由于SiO2的散射作用,吸收峰会发生蓝移。  相似文献   

19.
磁性核壳Fe3O4/Ag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硅烷偶联剂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为添加剂,甲醛作为还原剂,在Ag[(NH3)2] 溶液中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Fe3O4/Ag纳米复合粒子.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差热分析、振动样品磁强计和Hall效应测试系统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Fe3O4/Ag核壳复合粒子粒径为40~60 nm,Ag壳层厚度为10~15 nm,体积电阻率为7.757 3×10-4 Ω·cm,饱和磁化强度为26.37 A·m2/kg.  相似文献   

20.
团簇状的Au@Fe_3O_4纳米复合粒子采用两步法进行合成。首先通过共沉淀法合成柠檬酸修饰的Fe_3O_4纳米粒子;其次以柠檬酸纳为温和的还原剂将HAuCl_4快速还原为Au纳米粒子而沉积在Fe_3O_4的表面。并考察了HAuCl_4及柠檬酸修饰的Fe_3O_4纳米粒子用量对合成过程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动态光散射仪(DLS)及透射扫描电镜(TEM)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V(1%HAuCl_4)=1.8 m L,m(柠檬酸修饰的Fe_3O_4)=12.5 mg时,Au@Fe_3O_4纳米复合粒子的中心Au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小为20~50 nm左右而周围包覆的Fe_3O_4纳米粒子的大小为10 nm左右,且其在水中能够稳定的存在3个月而粒径大小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