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需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促使当代大学生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以及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教育理念滞后、实践活动同质化、发展要素不足等现实困境,因此,需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及健全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对学生参与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梳理,提出应该从促进学生参与的角度,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文化氛围营造、师资凝聚与培训、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搭建等几个关键方面入手,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为高职创业教育带来了新机遇,集中体现在数字技术驱动产业转型及教育改革、数字技术催生创业教育新模式。数字经济时代,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创业教育理念与数字经济发展不同步、数字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数字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薄弱、高职学生数字创新应用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据此,从转变认知,提升数字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立足实际,建设和完善数字创业课程内容;教师培养,打造优秀的数字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素养提升,推进数据密集型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高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机械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了与之相应的“三模块”课程体系。将创新方法TRIZ创新理论和创业实务知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并将学科竞赛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构建“赛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机械类专业教育的脱节问题,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面临着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程度不深,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实践表明,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职教定位,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构建分层递进式双创课程体系,协同开发专创融合课程资源,建设创新驱动的双创实践基地。近年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构建“1+1+X”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主导、技术技能教育驱动、创新创业模拟实践跟进”的分层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双创精神,提升了学生的双创能力。  相似文献   

6.
创新创业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 是人类发展的动力。面对全球经济转型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 还呈现出跨学科教育的特性。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需求为导向, 跨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催生新兴学科和新的应用 领域, 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同时创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创业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但大学生创业的数量和成功率仍然尚未尽如人意。基于提高高校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探讨了创业教育的本质;揭示出中国创业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创业教育本质在于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和培育企业家精神。从创业教育本质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课程体系不完善和社会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8.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构建"融入式"的教学体系,健全保障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培养适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人才培养方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院校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检查和评估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准。本文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及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构建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索,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道路应该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初理念为切入点,在紧紧把握人才培养理念的前提下,从每个核心要素中映射出新思路新观点。创新创业型人才关注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到最终引导学生创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以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重组和创新实践普及为立足点,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教育、跨学科培养教育、教学科研实践教育和引导学生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