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V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Ⅴ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井间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后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赵伟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4):75-77,91
油田开发后期储层预测的重点在于搞清井间的微构造、砂体连通情况、隔夹层的分布及延伸关系。为了搞清楚大庆喇嘛甸油田8-1711井区地下储层的发育状况,在该区采集了4对井的高质量井间地震资料,通过对井间地震资料的提频和反射波成像处理以及地震、地质、测井综合解释和分析,选择了微电极反演作为储层预测的重点。通过井震结合综合解释确定了该井区的井间储集层砂体的横向分布与连通性、隔夹层的分布与大小,为后期的剩余油描述和开发调整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平井技术在太平边底水稠油油藏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针对太平油田边底水稠油油藏直井开发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的问题,在沾18块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展了水平井整体调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初步形成了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隔夹层研究、水平井技术等水平井整体调整技术,对太平油田边底水稠油油藏及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海27块448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隔夹层的特征和识别方法,并描述隔夹层的分布类型,同时,通过研究隔夹层对剩余油及水平井水淹规律影响,从而有效指导水平井二次开发后期井位部署,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隔夹层是油藏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隔夹层研究多侧重于单井的岩心、测井识别和井间的随机模拟,很少采用地球物理方法预测井间的隔夹层分布。立足于渤海L油田实际条件,从隔夹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入手,开展隔夹层弹性参数识别研究,优化地震道集资料,采用叠前直接反演研究成果开展井间隔夹层分布规律预测,完成了该油田明化镇组下段三套隔夹层(组)的平面分布预测,为渤海L油田地质模型建立、开发井网优化给出了可靠的研究成果。基于隔夹层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方法,能够实现隔夹层井间分布规律研究,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类似油藏的隔夹层研究提供了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7.
应用基于测井响应分析的井点隔夹层识别和基于地震属性分析的平面井间隔夹层描述技术,对渤海A油田明化镇组边底水稠油油藏含油层段开展沉积特征及隔夹层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隔夹层有4种类型,可划分为强遮挡、中遮挡、弱遮挡三种级别;结合数值模拟方法,提出了油井间次生底水油藏储层顶部区、夹层下部未动用区、过渡带夹层局部纯油区三种剩余油分布样式;同时结合实际井动态资料进一步验证了隔夹层认识的可靠性,为深入挖潜研究区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海  高晓飞  于磊 《石化技术》2023,(2):158-160
底水油藏内部发育隔夹层,对油藏早期开发井起到延缓底水的作用,但开发后期,准确寻找剩余油富集区是一大难题,水平井呈现底水和边水双重驱动的特征,剩余油分散,实施调整井难度大。在结合动态资料和静态资料分析后,研究不同部位水平井的水淹模式、剩余油分布,打破原有思路,在底水油藏开发后期精准寻找剩余油,实施调整井。为油田后续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外某气顶边水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即隔夹层、气顶、构造高点、井网和井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剩余油的分布模式,纵向分布模式为屋脊油、屋檐油、屋顶油和屋内油4种,平面分布模式为朵状和火山锥状剩余油2种。针对不同模式剩余油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屋脊油可以在顶部钻水平井挖潜,屋檐油宜采用水平井底部挖潜,屋顶油建议采用过路井补孔,屋内油采用水平井或直井加密挖潜;开发朵状剩余油应进一步完善井网,采用水平井挖潜底部剩余油,而火山锥状剩余油宜采用局部直井加密开发。  相似文献   

10.
水驱油田时移地震剩余油表征方法是将时移地震、测井、综合地质和油田开发动态等信息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该方法以时移地震综合研究为基础,描述油藏水驱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进而服务油藏管理,提高油藏采收率。通过水驱油田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基于油藏开发单元描述、时移匹配反演处理、油田开发动态信息解释、水驱特征综合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表征与预测的一体化研究流程。该方法在西非某水驱深水扇油田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非均质性强烈的复杂储层水平井开发,将水平段测井资料进行采样离散化,并以虚拟直井的方式提取测井曲线,进而从深度域开展岩性随机模拟反演。该方法不仅可以将水平段测井资料有效应用,而且可以根据水平段随钻测井的逐步更新实现水平段动态定量预测。通过大牛地气田试验分析认为,该技术可明显提高单砂体顶底构造及储层内部隔夹层预测精度,对于提高水平井储层钻遇率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侧钻水平井、分支井开采静17块低渗高凝油油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静17块油藏地质特征的再认识,在完成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井位和层位精细筛选,结合区块纵向上主要发育2套油层的地质特点,在静17块整体部署了侧钻水平井、分支井,分层系开采不同目的层。在钻井过程中应用了现场地质跟踪导向技术,完钻4口井5个分支,油层钻遇率达到90%以上。目前投产的侧钻水平井单井累计产油量为邻近直井产油量的3倍以上。侧钻水平井、分支井的应用提高了静17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哈萨克斯坦让纳若尔油田Дю区块油藏渗透率低,仅为10 mD,属于特低渗透率油藏,同时该地区油层薄,仅为2~3 m,已钻直井单井产能低,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为挖掘剩余油潜力,开发低渗难动用储量,同时为提高低渗油藏开发效率,尝试应用水平井钻井技术,并结合导眼钻井、LWD地质导向、地质录井等关键技术,顺利钻成H5147井和H4061井2口水平井,有效保证了水平井段中靶率和油层钻遇率,最终获得较高的单井产能,单井初期日产分别达到89 t和91 t,达到直井初期产能的3倍。其中,导眼钻井有效确定油层深度与厚度,LWD地质导向和地质录井则保证了井眼轨迹在油层中穿行。2口井的产能效果证明了水平井及配套钻井技术在Дю区块的适用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隔夹层是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探讨隔夹层为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研究奠定基础。以岩心、生产动态数据为基础,综合辽河西部凹陷曙一区1735口测井资料,利用电性及物性测试分析,按照岩心标定测井曲线,编制5种参数(声波时差、深侧向电阻率、感应电导率、孔隙度和渗透率)交会图。将研究区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两类,并建立两类隔夹层定量划分标准和识别模板。研究区隔夹层发育主要受控于洪泛期沉积、局部区域水动力减弱、多期河道切割侵蚀、前积(侧积)和河床滞留沉积的综合作用。泥质隔夹层主要集中分布在滨浅湖和分流间湾处,物性隔夹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分支处及分流间湾的局部;在靠近物源区,隔夹层分布较少且较孤立,仅在两期河道叠置间发育,而在远离物源区分布明显增多且厚度增大;隔夹层在垂向上的分布与所处的基准面旋回关系密切,在中期旋回上升半旋回的3个阶段,隔夹层自下而上数量增多、厚度增大。最后提出隔夹层的岩性、物性、厚度及展布特征影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对辽河油田稠油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沉积相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一项重要工作,基于直井信息的沉积相研究技术较为成熟,但对于水平井沉积相的描述方法尚无成型经验。从水平井和直井的测井、录井资料及测井响应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水平井和直井的电阻率关系,以储层"四性关系"为基础,构建水平井沉积微相判别图版,可以准确识别沉积微相类型。在水平井储层分段精细描述的基础上,依据水平井分段判相结果,可有效地解决平面相带组合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多解性的问题。与单纯应用直井信息刻画相带进行对比,水平井参与相带组合,变相增加了井网密度,能够合理、准确地反映地下地质体情况,使砂体接触关系和储层平面非均质性描述更加清晰。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这套水平井沉积相描述方法,对今后水平井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向实现精准地质研究目标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靖安地区浅层老井为例,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取心等资料,结合现代测井解释评价技术,对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被误判的储层进行再分析研究.制定可行的复查评价标准与流程,确定出油下限,优选补孔潜力井,并结合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筛选建产目标区,达到挖潜增效和滚动增储的双重目的.对老区日后寻找新储量进行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蒸汽超覆对块状超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测井资料,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建立了非均质地质模型。通过高温吸汽剖面、井温剖面、产液剖面等测试资料的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蒸汽的超覆作用,揭示了蒸汽超覆导致独特的油层温度分布特征及井间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通过改变油井射孔方式、调整注汽参数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蒸汽超覆,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降低油层纵向上的剩余油。在油层下部钻水平井,采取直井与水平井组合重力泄油方式,可以有效地动用井间剩余油,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水平井地层电阻率各向异性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平井井眼轨迹与地层的相对位置经常变化,造成常规测井仪器在水平井中的响应机理发生改变,地层电阻率测井响应表现出各向异性特征,测井解释模型也因井眼位置不同而复杂化。因此,在进行水平井测井资料解释时,应考虑地层各向异性对测井响应的影响和地层非均质性对测井解释模型选择的影响。首先利用水平井井眼轨迹在钻出和钻回同一地层界面时的测井响应镜像特征提取地层界面点,用多项式趋势面分析方法确定水平井井眼轨迹的三维空间展布与地层之问的关系,确定井眼轨迹与地层的相对位置;然后通过研究水平井测井电阻率随水平井井眼轨迹与地层相对位置的变化规律,总结出油、水层的评价标准;最后采用3层水平层状模型对水平井地层电阻率的各向异性进行了研究,准确计算了地层水平电阻率和地层含油饱和度。将以上方法应用于塔里木油田水平井测井解释中,确定了井眼轨迹与地层的相对位置,计算了地层水平电阻率的大小。对油层和水层的电阻率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层电阻率如果表现为各向异性,就不能将水平井测量电阻率直接用于油水层的识别,但利用计算的水平电阻率能很好地使用垂直井的成熟研究成果进行油水层识别和地层含油饱和度计算。  相似文献   

19.
元坝大安寨灰岩-砂岩-页岩储集模式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川东北地区元坝区块大安寨段致密介屑灰岩-砂岩-页岩混合沉积储集体的分布特征与组合模式,利用岩心分析、测井解释、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等手段,分析目标区混合沉积体系下发育的各类储集体类型与测井响应特征,建立表征储集体分布特征的纵横向组合模式与平面叠合模式,探讨研究区天然气的开发潜力与开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元坝区块大安寨段为一套包括介壳滩、浅湖泥、坝砂和滩砂的混合沉积体系,同时发育测井响应特征明显、数量不等、强非均质分布的致密灰岩、砂岩和页岩储集体;在纵横向与平面上分别识别出5类灰岩-砂岩-页岩储集体组合模式与叠合模式,不同类别的储集体组合具备不同的天然气资源潜力;优化水平井钻井和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组合与工艺流程是川东北地区元坝区块大安寨段灰岩-砂岩-页岩储集模式得以成功开发的关键。该研究结果对同类地区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直井信息进行砂体定量研究时,往往由于井间对比的不确定性,导致对砂体规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水平井对储层砂体横向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常规直井难以达到的。因为水平井可以揭示砂体横向变化,从而为我们在砂体定量表征、岩相单元划分等定量化地质研究方面提供帮助。针对研究区辫状河储层特点,结合直井岩心、直井与水平井的测井信息,首先确定出4类岩相单元,进行直井与水平井岩相单元划分;然后结合直井与水平井信息,进行砂体定量研究,确定了心滩和辫状河道砂体的形态及发育规模,进而建立了心滩长宽比、心滩与河道宽度比、夹层与心滩宽度比等定量关系;随后以水平井钻遇砂体信息为约束,进行储层地震波阻抗反演;最后结合砂体定量表征与波阻抗反演结果,进行岩相单元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水平井信息可以精细刻画储层内部岩相分布特征,提高储层砂体定量研究与内部非均质性描述的精度;水平井段信息增加了参与地震储层反演的样点数量,从而减小了井间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可以明显提高储层内部地震反演精度和可靠性,并可以提供更为可靠的储层岩相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