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浙江产业结构优化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关于产业结构优化与增长方式转变的模型,实证回归的结果表明生产要素由生产率低的产业部门向高的部门转移过程中可以提高社会总的生产率,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转移效应要高于第二产业.据此,提出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是大力发展浙江的第三产业,由一个部门带来的扩散效应可以推进经济的总量增长.  相似文献   

2.
业务流程外包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业态正逐渐成为转变经济结构和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途径。发展业务流程外包,不仅可以加快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还可以加快我国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和升级,推动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本文基于C-D函数构建了中国承接业务流程外部经济效应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承接业务流程外包对经济总量具有明显的贸易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就业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集约增长效应分析:1978-20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结构主义的视角,采用数理方法对部门增长和总量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推导,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意外的集约增长效应,并通过资源再配置效应(TRE)表现.在此框架内,采用中国1978~2006年的经济数据对TRE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TRE值为负,原因在于中国产业结构偏差严重.提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其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同时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状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发展的内涵应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6.
运用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分析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的基本对策。认为,通过改变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恰当选择技术以及提高劳动力素质等可以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运用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分析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的基本对策。认为,通过改变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恰当选择以及提高劳动力素质等可以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文章结合经济学理论和国外经验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相对下降,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种形式,在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和资源约束日益严重的今天,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转移方式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以陕西省1978-2004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计量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证明第三产业的增长对国民生产总价值增长的贡献最大,持续扩大第三产业产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陕西经济的良性增长和产业结构合理转变,促进经济高质量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但如若转变速度过快,会使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相对减少,进一步加剧我国目前严峻的劳动就业形势。应根据不同的地区、产业确定不同的转变速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矛盾。  相似文献   

11.
研发和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源泉.通过研发、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经历发明、创新和技术传播与转移三个阶段,关键是增强研发的动力和能力,提高研发成果的传播与转化效率.梳理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思路和主要观点,提出了通过研发、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2.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结合近年官方统计数据,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影响2012-2016年间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变化的具体因素及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是决定行业经济增长水平的主要因素;除第一产业外,武汉城市圈第二、第三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经济总量的增长中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贡献更大;武汉城市圈第三产业结构占优,对区域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正面推动作用,然而第一、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起了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武汉城市圈现阶段应继续保持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加大优化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的力度,保持现有的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淘汰落后的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做加法,更应该做减法。  相似文献   

13.
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江西省1978年至2007年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经济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从长期趋势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具体可行性。而短期发展中,江西省第二产业的发展也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效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通过对90年代重庆经济增长的份额———偏离分析表明,重庆产业结构不利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主要是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因素推动的。工业由于轻重工业竞争力弱,发展慢于全国。重工业比重大,效益低,从而使工业总体经济效益远低于全国。而重工业效益低则主要是因为比重大的加工工业效益过低。因此,在全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重庆应大力扶植新的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构筑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发展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为证实宁夏1995—2013年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宁夏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对宁夏经济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在短期内,第一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转变需要各方面的条件,文章主要从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稳定性、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制度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不仅要关注数量,更要关注质量。三十年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然而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以后,经济已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根据经济学原理,随着经济增长,各国、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结构也必然发生变动。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我省从1978年至2001年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从理论上分析产业结构协调化不够好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步伐缓慢的原因。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三点措施: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进程;第二,转变观念,加大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9.
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性质的要求,是解决工业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使桂林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然而,其经济的增长是在一种较为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下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已成为制约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关键是促使工业经济的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资本等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维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结构优化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5-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分析了包含健康人力资本因素在内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值较低,并在持续不断提高之中;省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不考虑其影响因素会低估我国区域经济系统全要素生产率;贸易依存度、政府规制、产业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效应,产权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则相反,技术创新能力因时滞效应并没有明显作用。研究表明,发展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优化、非国有经济成分上升有利于国家建设过程中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